来,我跟你聊一些有意思的。哲学家们针锋相对的观点有哪些?先简单地介绍一些著名的、现代哲学的研究前沿都十分关注的争论,以后有时间再慢慢补充细节吧。
1,柏拉图进路vs.亚里士多德进路
哲学上最为高大上的、延续2000多年甚至可能会(只要仍然有人进行哲学思考)永远延续下去的争论。由这个争论可以延伸出无数近现代的哲学问题、哲学争论:前者是各种抽象对象实在论、先验论、唯理论、观念论、反自然主义等等的先声;后者则是各种抽象对象唯名论、经验论、自然主义等等的先声。有人说历史上的哲学家要么是柏拉图的支持者、要么是亚里士多德的支持者(大意),其背景就来自于这里。怀特海说西方哲学2000多年来都在做柏拉图的注脚,这话虽然稍嫌严苛,但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包括与柏拉图进路相悖的亚里士多德进路也是一种“反面”的注脚)。
提高使用概念的严谨度。狭义的柏拉图主义涵盖各种抽象对象的实在论(注意是“各种”,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是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任何领域都是柏拉图主义者)。这种观点还可以在语义上拓展为:关于这些抽象对象的命题有唯一确定的真值。
2,实在论(realism)vs.反实在论(anti-realism)
只要是涉及形而上学的领域都可以进行类似的争论。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实在论vs.反实在论争论估计是经院哲学时期的共相实在论vs.唯名论争论,这个是柏拉图主义vs.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延续。科学哲学中有关于科学对象(尤其是不可观察对象)的实在论vs.反实在论争论,原理上也和共相实在论vs.唯名论类似,只不过争的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抽象对象,不直接涉及柏拉图主义的问题。
3,内部论(internalism)vs.外部论(externalism)
笛卡尔之后才出现的争论,主要针对的是关于知识和语言的意义问题。前者说我们在掌握知识以及理解语言意义的时候需要形成和依赖于一种“内部/内在”的意识状态——所谓“内部/内在”就是属于心灵的、个人自身独有的、仅通过人的内省即可通达的事物(感谢@舒卓的补充),比如信念和命题态度——来表征外部世界或证成知识;后者则是指掌握知识和理解语言意义不需要这种内部意识状态,而是外部的世界——与“内部”相对,“外部/外在”就是心灵之外的、不为个人独有的东西,比如一般的物质对象——“直接”(即不需要经由内部意识状态)对知识和语言意义产生影响。
4,间接指称理论vs.直接指称理论
跟3有关系但不重合的争论,“指称”就是语言名称所称呼、指谓的对象,因此它是一个语言的意义问题,直接还是间接就指的是指称程序中需不需要某种“中介”。内部论基本上都支持间接指称理论(因为内部意识状态恰好可以成为这种中介),而外部论则基本上都支持直接指称理论。但反过来则不成立,比如弗雷格支持间接指称理论,但他其实既不是内部论者也不是外部论者(因为他相当超脱于笛卡尔传统)。
5,二元论vs.一元论
同样来自于笛卡尔传统,争的是心灵与物质的独立性问题。二元论认为心灵与物质独立(无论是本体论层面的独立还是属性、理解和知识层面的独立);而一元论则相反,要么是心从属于物,要么是物从属于心。当然,现代英美心灵哲学中似乎没有本体论层面的二元论者了,最多也只是属性或知识层面的二元论。PS:我觉得哲学界中一个流毒甚广的错误就是将柏拉图主义vs.亚里士多德主义争论“偷梁换柱”地替换为二元论vs.一元论的争论。这两个争论虽然有关系,但其实并不等同。
6,“实质性”的真理论(theory of truth)vs.“收缩”的真理论
要注意哲学上的真理论不是关于真理的理论,而是关于真(更准确地说是关于真谓词适用性以及成真条件)的理论。“实质性”真理论说的是我们可以有内容、有意义、有根据地给出“‘雪是白的’这句话是真的”(举个例子)这样的一个判断;而“收缩”的真理论说的是我们没有必要对一句话是否为真进行判断,我们只要把一句真话“雪是白的”直接说出来就好了,真谓词是冗余的、不必要的语义单位。顺带一提,塔斯基(Tarski)的观点刚好(至少他自认为)在两者中间。
7,还原论(reductionism)vs.整体论(holism)
很多层面上都有这种争论,以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意义理论三方面为最典型。顾名思义,还原论就是找到各种事物的更基本、更“微小”的构件,对问题求解持有一种拆解和向下分析的方法;而整体论则相反。在社会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领域有方法论个体主义vs.整体主义的争论,其原则也来自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