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容器量词多由普通名词兼类,计量容器内或者容器上放的东西数量,如,杯,瓶,袋,碗等等
F, 范围量词:一般前面可加“满”“整”意义的“一”,如:一“屋子”人,满墙的字画,一身灰 等等
G,借用量词,大多数都是临时的如:一台戏 三捆柴等
2)名量词还可以分为:专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 计量名量词,通用名量词,
A,专用名量词: 指的是与某些名词有选择关系的量词。即某些名词只能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门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就是专用名量词。例如:一本词典,一匹马,一尾鱼。
B.临时名量词 指的是某些名词临时处在量词的位置上,被用作数量单位。例如:a. 端来两盘饺子,拿来一瓶酱油。b. 坐了一屋子人,摆了一床东西。这种形式一般表示某处容纳某物的数量。a组和b组的区别有两点:第一、a组的数词可以是任何的数词,b组的数词一般只能是“一”。第二、b组有强调数量多的意味,a组没有。
C.计量名量词 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公斤、尺、亩、度等。
D,通用名量词;主要指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包括:种、类、些、点等四个。“个”这个量词有了通用化的倾向,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词只能用其专用的量词,而不能用“个”替代。例如“电影”可以不说“一部电影”,而说“一个电影”。但“纸”无论如何不能说“一个纸”。”
我们上面介绍了两种名量词的分法,大家不要理解误会,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归类的方法不同而已,旨在帮大家更好的理解量词,关键大家要记住两点:第一,名量词常与数词或指示代词构成数量短语或指示短语放在名词前,充任名词的修饰语,表示事物的数量。第二,一些普通名词可以临时被借用而充当量词使用,
(2)动量词:表示动作单位的量词。如:“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 ,动量词的语法特点是: 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次数。
动量词又细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重复动量词和复合动量词。
A专用动量词如:次,下,通,遍等,这些动量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组合的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次”和“下(儿)”和动词组合的能力强(即多数动词可以和它们组合),而“趟”只能和“去”“走”“跑”等部分动词组合
B,借用量词,如:拳,脚,句,,等。这些词临时用来表示动作的量。离开这样的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也可以把这种动量词叫作临时动量词。
C,动作重复量词,如: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等等
(3)复合量词表示复合单位的量词,如‘架次、人次、秒立方米 、吨公里’。通常用来表示单个量词所不能表示的计算单位。
【把名量词“驾”“人”和动量词合在一起,共同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就是复合量词。常用的复合量词在构成形式上虽然是“名量词+动量词”,但要注意,名量词一般来说是比较开放,即很多名量词都可以用来构成复合量词,而动量词只有“次”最常用来构成复合量词。一些复合量词:班次、人次、件次、卷次、例次、艘次、部次、架次、批次、户次、辆次、台次。】括号内是婷兰老师在十三期讲义里对复合量词的讲解和注释,我在这里简单做下补充,“把名量词“驾”“人”和动量词合在一起,共同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就是复合量词”这个定义不是十分准确的,实际这只是复合量词的其中一种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单一量词满足不了实际的计量了,进而产生了更多的复合量词,这里仅就各组合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来介绍三种类型的复合量词,第一种是表示相乘关系的“积”式复合量词,婷兰老师上面说的“班次”“架次”“批次”“辆次”等就属于这种类型,如:某次活动有50人参加,每人各参加了三次,那么统计结果就是50X3=150人次。第二种是相除关系的“商”式复合量词,如:立方米/秒,元/斤,人/班等等,第三种是相加关系的“和”式复合量词,如:我们最新引进了25台套的新设备,这里的台和套就是并列关系的,或者25台,或者25套还可能是套和台相加等于25台套,
(4)时量词,比如:年,月,天,小时,等等
6,代词: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者指示人和事物作用的词,
(1)在我们现代汉语里,我们把代词分为三大类,即:A,人称代词,如:你,我 他 咱们,俺,大家等,B,指示代词如:这,那,各,每,那里 某等等,C,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怎么,几等等
(2)在古代汉语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等五类,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当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1)第一人称代词有:朕、吾、我、予、余 卬(昂)(代词,表示第一人称,我:“招招舟子,人涉~否。)”台(读yí)。(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也可表示“我”的谦称,如:匪台小子敢行举乱。--《史记》)
朕 大家就都清楚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吾”一般作主语或定语,只有在否定里才可作前置宾语。
2)第二人称代词:尔、女、汝、若、而、乃,等从语法看,“尔”“女(汝)”“若”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从语义看,相对“而”“乃”而言,“尔”“女(汝)”“若”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
3)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厥”等。
A,之,一般作宾语。如:“爱共叔段,欲立之”
B,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般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如: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C,厥,它的用法大致只能做定语,不能作为主谓词组的主语。如:思厥先祖父。——宋·苏洵《六国论》将尽厥职焉。——明·顾炎武《复庵记》
厥:他的,她的,它的或者他们的,,等,另外“之”“其”都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也可以用于指代说话者或者听话者的一方。
如:“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汉语中“他”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示“其它、别的”等意义,属于指示代词。“他”作为人称代词是中古时期才产生的用法。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基本上是同一形式,只能根据上下文语意来判断。有时也会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表示复数,意思是“这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这帮)人”等。比如:杜甫《渡江》中“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4)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两类,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其中“是”“此”“斯”“兹”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彼”“夫”“其”等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彼”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夫”“其”一般只能作定语。
指示代词除了近指远指这两类外,还有“他、然、尔、焉、诸”等,用法各有特点。
“他”具有旁指的作用,表示某种范围以外的人或事物,义为“其它的”。在古代也写作“佗”或“它”,可作句子的宾语或定语。
“然、尔”作为指示代词,主要作谓语,表示“如此”,指代上面所讲的情况。
“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其中,“焉”常用作补语,相当于“于+是(之)”;“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例如: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句中的“投诸”相当于“投之于”即“投放在……”。
5)、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指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共九个:
(一)询问人的:谁、孰 。
(二)询问事物的:何、曷、奚、胡。
(三)询问处所的:恶、安、焉。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这里谁不仅是疑问代词,而且是宾语前置,正常应该是:吾欺谁?
6)特殊代词
“者、所”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它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A,者:“者”字词组的构成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表示“……的人”“……的事物”。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二)名词(词组)+者。“者”复指前面的名词。译为:“这个人”“这种东西”之类,或不译。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数词+者。译作“……种东西”“……个方面”等。
如: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圣王之制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四)当“者”字所指代的对象已经出现时,“者”字词组作为定语,放于名词(词组)后面,作补充说明。有时还通过“之”将名词(词组)与“者”字词组连接起来。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名词(词组)+“者”字词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2),名词(词组)+之+“者”字词组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
B,所
a)所+动词(词组)
如: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当“所”+形、数、名、代词时,这些词活用作动词
如: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荘子?田子方》)“所一”统一,归一的意思
c),所+介+动词(词组)。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此外,“者”字词组与“所”字词组都是偏正关系的名词词组,但是两者不完全相同。从语序看,“者”字词组是前偏后正,“所”字词组是前正后偏。从语义看,“者”字词组中的“者”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的施事;“所”字词组中的“所”用在动词前,表示动词的受事。如“学者”是指学习的人,“所学”是指学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