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笛子协会吧 关注:19贴子:571
  • 9回复贴,共1

【笛箫论文】陈中申《笛子在国乐团60馀年角色总体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于2011.2.7.完稿 2011.9.9.修订
原载于《新丝路》18.19期
转载自水玥儿新浪博客


IP属地:湖南1楼2016-02-26 14:53回复
    2.加2孔(八孔笛):
    (1) 陈中申的八孔大G笛(见图解5.及照片1.):「抒怀」、「阿诗玛叙事诗」
    1987年本人创作「抒怀」时,以七孔大G笛演奏,发现左手中指
    与无名指孔距太大,手指无法负荷太久,在吹了约二分钟后,左手已几
    乎麻木,无法控制,而且脖子也僵硬起来,因而演奏得很不理想。之前
    听说了香港中乐团几位团员,因常吹大笛而致使颈椎发生问题,久受头
    晕、手麻之苦!因此,决心改变笛子按孔,让它符合人体工学。
    既然右手第一孔的无名指是因为太宽而改由小指帮忙,左手为什麽
    不行?因此,我就把原左手无名指按的孔挖到稍侧边,改由小指来按,
    自此左手也才得到解放。不过这只是移动按孔位置,笛子还是只有七孔。
    1994年时,由于将「抒怀」发展成协奏曲,并作为1995年第三届台北市民族器乐协奏大赛决赛指定曲,为了调性扩展,用了不少bB音,bB音用半孔按或用叉口指法总难免有缺憾,因此想到,左手无名指的孔已改由小指按,无名指反正没事,因此就加挖了bB音孔,由无名指来按。这种八孔笛与八孔箫音阶一模一样,比六孔笛多了两个半音,使用在调性变化上方便许多。对手指较短的人吹大笛,也是一大福音,虽然指法稍有改变,需要多练习,但收到的好处可是非常值得的。缺点是半音仍不全,#D及#G两音还是要用半孔,遇到两个b记号以上的调将不易演奏。
    后来,北市国的林慧珊为了演出当时「国乐作曲奖」得到佳作的作品「阿诗玛叙事诗」,以D笛演奏,因为曲中还原F音及还原C音不少,因此,也用此种八孔笛方式挖孔演奏,成功诠释了这首六孔笛无法完成的笛曲,这是北市国第一次演奏这麽复杂调性的笛曲。后来才知道,也是作曲家之一的易加义,演奏此曲用的是十孔笛。
    (2) 戴亚八孔G笛(见图解6.):「愁空山」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戴亚在演奏「愁空山」时,由于曲中快速的变化音
    很多,以按半孔无法达到音乐的要求,尤其G笛的#D及#G音,按半孔
    特别困难,因此加挖两个小指孔,多了#D及#G两个半音。另外还原F
    及bB两个音,因在独奏曲中常常以半孔演奏,较为熟练,如此以加挖两
    孔再加两个按半孔,即可吹奏十二个半音,这是目前戴亚极力提倡的,
    并编写了「八孔笛新改良竹笛应用教程」供作练习的。这种有理论、有
    乐曲、有教材的推广,当然很有说服力,目前已成为演奏现代独奏曲及
    合奏时最常被使用的加孔笛。因为它不改变原来六孔笛的指法,只是加
    用两个小指,不用小指时只要保持按住不动,即与原来六孔笛无异,传
    统曲目照常可以演奏。不过,若以演奏12律,律律平等观点来看,两个
    按半孔的音F及bB仍然会遇到困难,若有曲子以这两音为主音,大量
    使用,甚至从F到bB快速连结,还是会有不精确音准的滑音及不够结
    实的音色出现。这种加孔方式适用于梆笛、曲笛。


    IP属地:湖南7楼2016-02-26 15:02
    回复
      4.加4孔(十孔笛):
      (1.)加两小孔的十孔C笛(见图解8.):
      这是以戴亚八孔笛加上两个小孔而成,以C笛为例,两小孔为bB及
      bE音,若按照半音阶顺序挖孔,bB孔应该要开在右中指(B音)及无名指(A
      音)中间,由右姆指来按;bE孔要开在左中指(E音)及无名指(D音)中间,由
      左姆指来按。两手的姆指要向右边伸展才按得到孔,不合自然的手型,而且
      会带动整个手腕往反时钟方向变形扭曲,吹一下就会僵硬、酸痛。因此,改
      将孔往左边移,移到中指的正下方,如此姆指勉强还能忍受。但音准就高了,
      所以再把孔变小,降低音准,就是两小孔。这种方式优点是原来的六孔完全
      不变,容易上手,缺点是两个姆指位置仍然不合人体工学,而且开小孔的高
      八度音是不准的(偏低)。不过,一般吹笛者常以这种方式,直接在六孔笛上
      挖孔,简单可行,但还是感觉有点是凑合着用,无法可长可久。因为音不准
      又无法久吹,失去改良的宗旨。
      (2.)沉文毅十孔D笛(见图解9.):「阿诗玛叙事诗」
      四川重庆,乃是国乐史上第一个国乐团-中央电台国乐队成立之地,时值民国31年抗战时期。当时使用的十一孔新笛,仍一直在四川的专业乐团及四川音乐学院中传承至今。但在实践中,因以左手食指按两孔过于困难,故盖掉此孔,此音改用叉口指法解决,这是1953年四川音乐学院沉文毅将十一孔笛简化而成的十孔笛。这种以半音按指序排列的加孔方式适用于曲笛、大笛,不适合梆笛(因孔距太小)。
      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易加义与另一位笛家张宝庆及作曲家易柯,共同合作写了一首十孔笛的协奏曲「阿诗玛叙事诗」,获得大陆及台湾的作曲奖,是一首充分发挥加孔笛特色又风格独具的笛曲。如果十一孔笛刚研製出来,即有此类乐曲配合推广,应该就会有令吹笛者拼命练习的动力吧!
      (3) 陈中申加键十孔C笛(见图解10.)
      左手採用八孔箫左手的指法,加上小指孔。右手与大笛右手指法相同,
      所缺的#G音(以C笛为例),由右手拇指遥控按放。这种十孔笛的优点是左
      右手都按已有的开孔方式,不需重练,很快即可上手。缺点是,右手姆指按
      键处稍突起,与笛管不在一个平面上,姆指无法以滑动来按放音孔,必须抬
      起来才能移动位置,一抬起来,就会妨碍笛子的稳定及运指的灵活。
      (4) 李锡奇加键十孔C笛(见图解11.)
      李锡奇1990年在北市国任职期间,即因团长陈澄雄合奏时的严格要求音准,而开始研製加孔笛,至今至少试验了10几种不同加孔方式,目前北市国的庄桂樱即常使用李锡奇的加孔笛,李锡奇可说是台湾加孔笛的先驱者。这是以合奏需要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改革,与前面都是以独奏曲表现而改革稍有不同,他直接就要求12个半音在音色、音准上都必须达到一样的水准,他又以一个演奏者的实际操作观点,来兼顾到演奏的方便性及可行性,最后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归纳出两种较可行的型制来推广(下面的说明都以C笛为例)。
      第一种是加了一个bE键的十孔笛,所加的键由右手食指遥控。优点是,原六孔笛六个手指的音几乎不变(只有B音不同),又不须用到不灵活的左手拇指,吹笛者比较容易接受及适应;缺点是bE音不能滑音,而以右手食指遥控,某些指法连接也会较慢。这种十孔笛适用于曲笛及梆笛。
      (5) 李锡奇双键十孔C笛(见图解12.)
      所加的双键为#C音(由右手食指控制)及#G音(由右手拇指遥控)。此种
      十孔笛的优点是不须用到不灵活的左手拇指,因此比较容易上手。缺点是右
      手拇指按键不太灵活,两个按键的音都不能滑音。右手以五指按六音,其中
      有两个是键,会较吃力。这种十孔笛因孔距较小,适用于曲笛及大笛。
      (6) 陈中申加小孔十孔C笛(见图解13. 及照片2.)
      在右手小指所按之处,开一大、一小两个按孔,全由小指来按,开
      小孔时会比筒音高半音,两孔全开时则高全音。这是来自西洋直笛及西洋
      长笛的启发。这两孔还稍微下凹,方便小指精确的找到位置。这种笛子的
      优点是不灵活的右手拇指不用按孔,仍可负担支撑笛子的作用,对笛子的
      稳定性比其他用了右手拇指的加孔笛好,对于指法的上手比较快;缺点
      是,小指所控制的两个音不能很快的连续演奏,对于右手小指纤细的人(尤
      其女生),要按满两孔及操作较不容易。这种十孔笛适用于曲笛及大笛。


      IP属地:湖南9楼2016-02-26 15:05
      回复
        12L未完待续 有机会联系到了博主再补全吧
        吹鼓吹网友“suona”对本文的一些观点作了一些补充和探讨
        从下楼开始发——


        IP属地:湖南13楼2016-08-19 18:03
        回复
          北市國出版的「新絲路」第19期中有陳中申老師撰寫的「笛子在國樂團60餘年角色總體檢(下)」一文,看了之後剛好也有些想法,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由於因為沒有收到「新絲路」第18期,所以沒有看到該文上篇的內容,因此就下篇的內容,剛好也有些個人的經驗及意見。
          【新笛】
          首先是新笛的部分。十一孔新笛在大笛出現之後,使用率一直降低。筆者倒是對這樂器還蠻情有獨鍾的,從大學時代就陸續買了三支新笛來把玩。
          在兩年前,由於那一陣子經常吹八孔簫,於是一時突發奇想,就拿了一把大G笛,把指孔改成八孔簫的排列方式,並加了左手一個小指孔。後來看到陳中申老師此文,正好與期中的圖10.陳中申加鍵十孔C笛基本相同,只差在我是用大笛,而且因為沒有加鍵,少了一個筒音的高半音(#D/bE)。
          隔了沒多久,由於暢想室內樂團演出曲目中有一首劉文祥老師創作的「憶」,其中笛子(大笛音區)的部分用到了不少臨時升降音,正好用到非常多的(#D/bE)此音,所以前面改造的那一把就還是不夠好用。
          這時就興起了自己改造一把以十一孔新笛指法排列的大笛的想法,於是找了一把分節的董雪華大G笛,改造成為十一孔新笛的指孔位置。改完之後,自己覺得算是非常成功,也給幾位當年曾經玩過新笛的同事試吹,普遍評價也相當好。在音樂會上正式演出也是用這把十一孔大笛。
          為什麼說成功呢?因為先撇開手指操作的部分來看,純就樂器的音色以及吹孔對於氣流的反應來說,以大笛為基礎會比以往的新笛有幾個好處。
          首先是音色,大笛由於有笛膜,比原來的新笛在音色上是更接近於傳統竹笛,發揮的餘地較多,這一點從諸多大笛的獨奏曲目就可以得知。而且以往新笛的竹材都不是很好,又更降低了音色的美感。
          再來是由於大笛竹肉一般比以往的新笛要厚,加上管徑的搭配,所以在吹孔部分造成很顯著的演奏性能差異。透過吹孔,大笛在音量控制,音色激發,節省氣息等方面,都遠遠優於一般的新笛。
          最後則是一點小差別,因為早年台製的新笛構造簡單,直接用竹節作為笛塞,也沒有分節調音的構造,使得音準的調整缺少了基本的構造。這一點在大笛上也有著優勢。
          所以說,用大笛改造成的新笛,解決了除手指演奏習慣之外的其他缺點。對於曾練過新笛的人來說,就很容易上手,成為半音俱全又音色豐富的樂器。
          至於指法造成的演奏問題,有某些指序的確不易俐落,但也有些音型就比一般笛子簡單許多。例如「野蜂飛舞」在一般笛子上算是極高難度的任務,但是用新笛來演奏就輕鬆許多。二十幾年前社團吹新笛的人還不少,當時還屬業餘時期的高市國,就有兩位國中生以新笛參與考試,吹的就是「野蜂飛舞」。


          IP属地:湖南14楼2016-08-19 18:04
          回复
            【加孔及加鍵笛】
            因為最近新作品有很多都需要加孔或加鍵才比較易於演奏其中的升降音,所以數十年前曾百家爭鳴的笛子加孔或加鍵,在沈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最近又逐漸風行了起來。
            既然這些改革作法,很早就有出現,為什麼沒有被普遍採用呢?筆者覺得有幾個方面的因素:演奏便利性,作品演奏需求,樂器普及程度。
            從演奏便利性來看,加孔的方式,無疑地加愈多孔,對手指的侷限就更大,而且每個人的習慣都不同,想要的指孔排列以及加孔方式也各自有不同。同樣地,採用加鍵,或者加鍵與加孔搭配的方式,也一樣牽涉到每個人的習慣。
            再來是作品需求,有很長一段時間,靠著半孔技巧的發展,足以應付由六孔笛曲逐漸增加的轉調或臨時升降音的樂曲。但是當樂曲發展到轉調頻繁,遠關係調,甚至打破調性時,半孔演奏法也就逐漸不敷使用。所以作品也催促使得原本沈寂的數十年的笛子加孔加鍵風潮,再度興起。
            例如戴亞老師編寫了「八孔笛–新改良竹笛應用教程」的教材,裡面並附上了許多新作品的曲譜。八孔笛其實很早就有了,因該不算是新的改良,許多吹笛子的人都自己動刀改過。但是沒有練習曲和作品,這些改過的笛子往往改了之後就放著,派不上用場。現在有了練習曲和作品,以及演奏家的實際演奏帶領,就有了新的的動力。
            最後則是樂器取得的問題。就傳統六孔笛子自行開孔,是最便利的方式,所以曾這樣做的的人不再少數。而加鍵就不是人人可以做到,而現有的加鍵笛,因為演奏習慣,價格競爭力等種種因素,也不是大家都會買來用,普及程度都不高。
            以筆者自己的看法,其實參考西洋樂器加鍵的模式,可以觀察到加鍵的目的除了半音演奏的需求之外,也要盡可能減少手指在演奏以及持拿時的負擔。所以用多開孔的方式,就不合乎這個原則。所以大部分樂器在小指部分會以加鍵方式予以解放,而右手拇指專司樂器支撐。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加孔的方式雖然容易製作,短期見效快,但是仍有其侷限,不見得是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秉持西洋樂器的改革原則,但保留原有竹笛的音色及基本演奏技法下,「假設」有朝一日筆者也設法找人做加鍵笛,將會是以原六孔笛的六孔不變動,而補齊音階的部分以加鍵方式為之。這其實就跟愛爾蘭的加鍵笛作法很像。(可參考此處圖片http://www.sweetheartflute.com/keyedflutes.html
            不過即使是加鍵笛,與加孔笛一樣都有空間的問題,所以曲笛以下比較容易做到。梆笛就比較受限,只有一部分比較可行。
            以筆者設想,構造簡單化的情形下,以六孔笛為基礎的加鍵笛,最方便的指法安排為:
            以C調曲笛為例,原來六孔不變,由筒音開始增加四個鍵,分別為:右小指(#G),右無名指(bB),左小指(#C),左無名指(bE)。
            如果是G梆笛,由於空間有限,最上面那個鍵(在梆笛上會是bB)就可以省略,此音用叉口指法可以較方便地取代。


            IP属地:湖南15楼2016-08-19 18:04
            回复
              【笛子聲部編制固定】
              該文中提及理想的樂團笛子聲部固定編制,60人樂團時為笛一(D笛2)兩人以及笛二(大G笛2)兩人共四人。80人及以上,為笛一(D笛3,其中一人兼梆笛)三人及笛二(大G笛3,其中一人兼大D)。
              筆者認為,不論從現有作品來看,或者笛子組的音色音量銜接來看,梆笛即使在60人樂團也是必要的固定編制。
              笛子的音色,笛膜震動是非常關鍵的要角。但是就一般笛子固定位置的膜孔來說,並不是每個音區都能同樣發揮笛膜的震動。換言之,音色的差異是蠻大的。
              所以即使是音域相同的齊奏,用兩把D笛,或者用一把G梆一把D笛,前者容易出現固定的音色差異改變,後者則有互補之效。
              這個作用,在以往廣播民樂團的嗩吶組上面也可以看得到(海笛,次高音嗩吶等)。嗩吶也是各音區音色差異很大的樂器,但是如果整組嗩吶都是以四度五度間隔填滿樂器種類,,不會同時改變音色,就比較可以彌補這個差異。
              另外則是竹笛的實用穩定音域比較小,不像西洋長笛那麼寬廣,採用多種音區樂器算是一種彌補的方式,這與胡琴組的情況有些類似。至於樂器種類增加所造成的配器和聲效果複雜度,筆者以為是作曲家應該做的樂器法功課。
              而從音量平衡的角度來說,如果高音嗩吶的存在是必要的,那麼梆笛同樣也是相當必要。至於用得多用得少,一來看作曲家怎麼寫,二來在演奏者以及指揮要求上都可以做平衡調整。所以同樣也不是樂器的問題。
              所以,單純就音區,音色等等的考量,筆者為認為,假設同樣以60人樂團要四把笛子的情況下,梆笛1,曲笛2,大笛1,算是比較平衡的組合。80人六把笛子,則以梆笛2,曲笛2,大笛2為宜。
              以上是從音色音區的考量,但是因為該文還牽涉到要固定編制為「半音俱全的改革笛子」這個前提,所以提及固定為某調性改良笛子,以及梆笛所面臨的問題。
              當然,以現實的情況來說,因為笛子價格較低,製作容易,準備多把不同調性的笛子是普遍運用的方式。
              如果真的有一天,改良加鍵笛好用又容易買到,價格也合理時,會不會一舉改變現狀呢?筆者認為其實還是有些問題存在的。
              這裡就不考慮初學者指法等的問題,而要考慮的是笛子的音域和音色問題。因為有笛膜,在塑造笛子音色的特色時,其實也限制了笛子的音域以及不同音區間的音色平衡。所以固定調性的加鍵笛子,不一定能取代眾多不同調性的一般笛子。而當學笛子的人一定要買各種調性笛子之後,買加鍵笛子的需求度又會受到影響。
              筆者認為,樂團中加鍵笛子要水到渠成,要下列幾個因素配合才行:樂器規格能夠趨於一致,有品質夠好的樂器,有足夠數量非用加鍵笛不可的優秀作品。
              所謂的「樂器規格趨於一致」,需要時間來驗證,也後後面的因素息息相關。加鍵笛由於製作複雜,價格會比普通笛子高,如果沒有統一的規格,購買的意願會受影響,這與普及程度成為了一個一體兩面的相互作用問題。
              所謂「樂器品質夠好」,基本上要與普及長笛相當,在演奏時不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才能使演奏員更易於採用。有許多加鍵樂器雖然有了半音,但是製作或設計的不精良,一樣沒有辦法產生良好的演奏效果。
              而「有足夠數量非用加鍵笛不可的優秀作品」,就跟前面所提到的八孔笛一樣,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推動力。當然,這個部分也需要漸進式發展,與樂器和演奏者互相進行推動才行。


              IP属地:湖南16楼2016-08-19 18:06
              回复
                【後記】
                雖然筆者不是笛子專業,向來只是自己玩,但是對於笛子加孔或加鍵的問題,也是很久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對於陳中申老師文章中提到的許多看法,因為只列出看法比較不同的部分,筆者深表贊同的部分雖然也很多,但限於篇幅及時間,這裡就沒有寫出來了。
                希望陳老師如果看到這篇可不要生氣才好!
                (“suona”全文完)


                IP属地:湖南17楼2016-08-19 18:07
                回复
                  大神你好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8-27 00: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