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0、大宁嗽汤。《直指》卷九。 南宋杨士瀛撰。
名称: 大宁嗽汤
组成: 北五味子1分,茯苓1分,桑白皮(炒)1分,紫苏1分,细辛1分,橘皮1分,枳壳(制)1分,杏仁(去皮,炒)1分,阿胶(炒酥)1分,甘草(炙)1分,罂粟壳(去筋萼,截碎,蜜、酒炒热)1分,半夏(制)2分。
出处: 《直指》卷九。
主治: 劳嗽;诸嗽通用。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5片,大枣2枚,乌梅半个,食后煎服。
张先生最近因照顾幼子,身心疲惫,突发咳嗽,咳嗽无力,刘医生判断为劳疾咳嗽,刘医生开出《大宁嗽汤》,嘱咐服用一周,去除疲劳,就会恢复,其他咳嗽也可以服用次方,同样有良效
加减: 劳嗽,多加川芎。
制备方法: 上锉散。
北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五味子是一味收敛药,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但要治疗失眠,须配合其它的中药。另外,失眠患者必须是心肾阴虚所致的.对肾阳亢奋,肺有实热,蓄痰停饮,肝火妄动之人不宜服用.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睡眠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茯苓: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1]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桑白皮:1. 降压作用2.利尿作用 3.镇静镇痛作用4.抗炎作用 5.抗菌作用6.抑制血小板聚集 7.降糖作用
紫苏: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故对风寒表症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使用本品,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也可用于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胸。
用于感冒风寒: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用于胸闷、呕恶等症: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
细辛:味辛,性温;小毒;归肺、肾、心、肝、胆、脾经。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00001.
橘皮:温;辛、苦;归脾、肺经。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宽中,降逆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 气滞,脘腹长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梅核气。
枳壳 :味苦、酸,性微寒;归肺、脾、肝、胃、大肠经。主治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杏 仁:主治功能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驴皮。
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俗称炮制,就是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匀,3~5 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
半夏: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
名称: 大宁嗽汤
组成: 北五味子1分,茯苓1分,桑白皮(炒)1分,紫苏1分,细辛1分,橘皮1分,枳壳(制)1分,杏仁(去皮,炒)1分,阿胶(炒酥)1分,甘草(炙)1分,罂粟壳(去筋萼,截碎,蜜、酒炒热)1分,半夏(制)2分。
出处: 《直指》卷九。
主治: 劳嗽;诸嗽通用。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5片,大枣2枚,乌梅半个,食后煎服。
张先生最近因照顾幼子,身心疲惫,突发咳嗽,咳嗽无力,刘医生判断为劳疾咳嗽,刘医生开出《大宁嗽汤》,嘱咐服用一周,去除疲劳,就会恢复,其他咳嗽也可以服用次方,同样有良效
加减: 劳嗽,多加川芎。
制备方法: 上锉散。
北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五味子是一味收敛药,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但要治疗失眠,须配合其它的中药。另外,失眠患者必须是心肾阴虚所致的.对肾阳亢奋,肺有实热,蓄痰停饮,肝火妄动之人不宜服用.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睡眠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茯苓: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1]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桑白皮:1. 降压作用2.利尿作用 3.镇静镇痛作用4.抗炎作用 5.抗菌作用6.抑制血小板聚集 7.降糖作用
紫苏: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故对风寒表症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使用本品,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也可用于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胸。
用于感冒风寒: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用于胸闷、呕恶等症: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
细辛:味辛,性温;小毒;归肺、肾、心、肝、胆、脾经。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00001.
橘皮:温;辛、苦;归脾、肺经。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宽中,降逆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 气滞,脘腹长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梅核气。
枳壳 :味苦、酸,性微寒;归肺、脾、肝、胃、大肠经。主治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杏 仁:主治功能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驴皮。
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俗称炮制,就是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匀,3~5 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
半夏: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