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吧 关注:1,973贴子:25,653
  • 39回复贴,共1

【定義】如何看唯識的學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唯識學是認識論》 單培根
無著世親的唯識學,人們用本體論來看待,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在印度的佛教,由以人生學為中心的聲聞乘,發展為探討宇宙論的菩薩乘。
龍樹提婆首先在本體論作深入詳盡的討論。
(後來的學者對於龍樹的學說如何理解,有如何分歧,這是另一問題。)
到了無著世親,又從另一方面進一步用認識角度來討論佛的教法,
於是有唯識學的建立。
唯識學是認識論的學說,
將它認作本體論列入唯心唯物的範疇來研討,是太魯莽了,太可笑了。
因此產生了很多誤解,使無著世親的唯識學受到歪曲,埋沒了真相。
無著世親不是不講到本體論,其所講的本體論,基本上同於龍樹學說。
其所建立的唯識學,則是在龍樹本體論的基礎上所建立的認識論。
因為是認識論,所以唯識的識,首先要肯定有二分:見分、相分。
能見的是見分,所見的是相分。
沒有能見的見,不能見所見的相;沒有所見的相,也不能有能見的見。
見相二分,相互依持而存在,不能獨立而有。
見相二分合而為識。
若以為識是識,境是境,識以識境。或者說:從識現境,識實境虛。
這都是本體論的說法,不符無著世親說法的旨趣。
無著世親亦說唯識無外境,這是他從認識論看境,一切境皆在識內。
識外有境無境,則既不在識內,即非所知,非此所討論。
唯識學就所知而言,所知之境皆是識內之境。而非識外之境,
故說:內識必有,外境非有。若是本體論來討論有無外境,則是另一問題了。
無著世親的唯識學,從認識論角度來討論所知法,因為在認識範圍外則無可討論,
故所知的一切法不外乎識。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都攝歸於識,一切唯識。
識是虛幻的,故唯識無實義。識有二分,見分、相分。識則有種種不同之相。
然一切一切,總的說來,無不是因緣而生,依他起相。
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依他起是一切法的本性。
雖然如此,而在人們的習慣,心目之中,
無不認為所知的東西應有實在的獨立性自體。即使是假的,也必也有所依的實體。
這不但是人類的習慣性,也是一切眾生的習慣性,是無始以來所共同具有的,
所謂無始無明,根深蒂固,不自知其習慣性是錯誤。
由此習慣性所認識的一切法相,不是一切法的本性,乃是眾生的徧計所執。
一切法都是依他起性,眾生認識時被徧計所執蒙混了,
一切依他起都染污成為徧計所執,知見既陷入徧計所執的錯誤,
行動上自然也順著徧計所執而作為,身口意三業不越無明所主使,
其所得的果報,自然隨順其徧計所執所作的業。
這樣惡性循環,眾生以是而輪迴六道之中,而莫之能出。
欲切斷這個惡性循環的連鎖,不用說是應當在打破徧計所執,認明依他起著手。
徧計執破了,這可名之為什麼呢?可以徧計執的相反來說:
徧計執是偏見,徧計執可名之曰圓;
徧計執是不成立不成就的,徧計執破可名之曰成;
徧計執是虛偽無實,徧計執破可名之曰實,合而名之曰圓成實。
這是符合依他起自性的,是依他起自性不被染污的清淨相。
順著依他起的清淨相,破無明而見道,其所作所為,皆是以覺悟為前導的行為。
功行成就,自證於萬德具備的佛果了。
或問:唯識學所說的阿賴耶識不是本體嗎?
唯識不是本體論,為什麼要建立阿賴耶識?
答:阿賴耶識不同於本體論的本體。
本體論作為本體的資格,要是實體,要是第一性。
唯心論者的心,唯物論者的物,他們都是自己認為符合這條件的,
在敵對方面,則都認為不夠資格,於是互相爭論不已。

阿賴耶識則不是實體,阿賴耶識是識,識是依他起的,虛幻而有。
阿賴耶識也不是第一性,阿賴耶識與轉識諸法互為因緣,
阿賴耶識生起一切法,一切法熏習而有阿賴耶識,如盧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
阿賴耶識不具有本體論的本體資格,故不是本體。
非但不是本體,而且如本體論之所謂本體,正是龍樹所破的,不應再有建立。
唯識學之所以建立阿賴耶識,
是因為一切法緣起,所知的一切法不能無所依而有,無所依而生。
若建立本體作為所依,這是由於無明而徧計執的錯誤。
人們見到宇宙間形形色色的現象,變化無常,追求這現象的所以產生的本體,
於是有神造及唯心唯物的種種說法。
而不知一切法都是依他起,互作緣起,互相依存,無有自性,無有實體。
為了解決所知依的問題,故建立阿賴耶識緣起,以作說明。(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6-02-12 15:32回复
    徧計執是偏見,徧計執(破)可名之曰圓,此處少打了一個字,請見諒!


    2楼2016-02-12 16:18
    回复
      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精心教授後人的理論,也不可忽視,
      特別是唯識,走上錯路的人太多,
      一定不要聽某些別有用心的人亂引經文,
      濫用經義以遂己名聞利養之欲,故一定要紮實讀論,方不蹈錯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6-03-05 18:16
      收起回复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
        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
        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
        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6-03-05 18:20
        回复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又聞佛說心將導世間。心營造一切。隨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轉。
          於如是等諸經義趣不如實知。
          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
          唯有一識馳流生死。無二無別。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6-03-05 19:23
          收起回复
            单培根懂个鸡巴唯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3-05 19:38
            收起回复
              十樓的大德,介紹兩個好地方給您:如來藏吧、常住真心吧
              尤其是常住真心吧,說不定可以當權限X喔!


              11楼2016-03-05 20:39
              收起回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6-03-05 21:11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3-05 21:36
                  收起回复
                    阿賴耶識則不是實體,阿賴耶識是識,識是依他起的,虛幻而有。
                    成唯識論卷二:
                    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
                    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
                    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阿賴耶識也不是第一性,阿賴耶識與轉識諸法互為因緣,
                    攝大乘論本卷中:
                    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造其釋:
                    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三者、由說語義。
                    此中說緣起者,如說:
                    「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
                     異熟與轉識,更互為緣生。
                    攝大乘論本卷上: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如《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說伽他曰:
                    「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
                     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
                    若於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為因緣
                    阿賴耶識生起一切法,一切法熏習而有阿賴耶識,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
                    攝大乘論本卷上:
                    安立此相云何可見?安立此相略有三種:
                    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
                    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薰習為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
                    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
                    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薰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
                    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
                    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
                    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
                    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
                    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
                    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6-03-06 12:53
                    回复
                      蕭派五毛望文生義,扭曲是非,提出《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
                      『真實理門。末後一剎那。亦唯第八識無覆無記。入無餘依』。
                      說證得【第八識無覆無記】無其他轉識,就是涅槃。
                      窺基法師是這麼說的:《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
                      中般阿那含。有四種心。
                      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非學非無學。入於涅槃。
                      第一者。初受生等有漏心。第二者。金剛定前諸無漏心。
                      第三者。解脫道後諸無漏心。此前三種。攝一切盡
                      無學身中入無餘依。隨順說一切有部。
                      以無覆無記異熟威儀。入於無餘。(註:說一切有部沒提第八識)
                      故此第四。獨言非學非無學入於涅槃
                      又真實理門。末後一剎那。亦唯第八識無覆無記。入無餘依。
                      故此第四。獨說入於涅槃。餘三不說入於涅槃
                      ...說欲入無餘依。
                      要先入無相定。即此無學心第六意識也。
                      其非學非無學。即第八識也。若入滅定方入涅槃。唯有此故。
                      ----------------------------------------------------------------------------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十六
                      慈恩云。取中有末後一剎那心。名生時一念。
                      第八識攬父母遺體而住。即名生時。不取生胎方名生也。
                      ----------------------------------------------------------------------
                      對照《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十六》:
                      末後一剎那心。名生時一念。第八識攬父母遺體而住。
                      指的是入胎第八識的愛染心,在入胎時即是生因,不是出生才叫生時。
                      末後一剎那只的是入涅槃前的【最後一念】那一剎那。
                      入涅槃則不可說,涅槃的境界佛是禁止討論的,
                      難道窺基法師不知道嗎?
                      也不拿後文來說,蕭平實的員工也只會這一套來騙人。
                      『說欲入無餘依。
                      先入無相定。即此無學心第六意識也
                      其【非學非無學。即第八識】也。
                      若入滅定方入涅槃。唯有此故。』
                      入涅槃要第六意識先入無相定(滅盡定),這是無學心。
                      文中:「前三種。攝一切盡」,
                      那大般涅槃經為何要提出第四:非學非無學。
                      是為指出非學非無學的原因所在,才說第八識的性質。
                      還有入涅槃前的【最後一念】是第八識無覆無記,
                      想要談涅槃是什麼,這是戲論,佛一定默然不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又於遠離一切戲論究竟涅槃---------
                      ---------分別為有或為非有。說為有性或非有性---------
                      ---------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6-03-06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