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得民心?
原创 2015-12-27 羽戈 羽戈
古有明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刀尔登却道:得天下者得民心。
刀尔登所举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后世谈起朱元璋,往往认为,他对待官吏严酷,对待民众则宽仁,是以有“只杀贪官,不扰百姓”之誉。其实宽仁云云,只是相对而言。如郭廷以所论,中国真正的君主专制政治,形成于明朝。作为前无古人的专制君主,朱元璋治民,自当以专制为本。据其所编《大诰》,福建沙县罗辅等十三人议论“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厉害,我每各断了手指,便没用了”,这些人遂因“断指之诽谤”,“枭令于市,阖家成丁者诛之,妇女迁于化外”;江西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自断左手大拇指,以示不愿出仕,朱元璋批示道:“尔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尔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妇信效之风。”还有著名禁令“逸夫处死”,旨在限制民众的人身自由,有人远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回,里甲邻居若不告发,一律充军;看见流民而不举报,举家连坐。此外,“同姓结婚的,处死;私改名姓的,处死。违反官定的服式,穿‘半截靴’的,处死;违反官定的发型,孩子剃‘一搭头’的,阉割。”如此种种,哪一条是爱民的政策,哪一条是惠民的举措?对此,刀尔登讥讽道:“除非明朝人是很特别的一种人民,否则无法想象,这样一位皇帝,这样一种统治,会得什么‘民心’。”
朱元璋“得民心”的实质,则在于“得天下”。当大权在握,刀兵在手,天下苍生,尽入其彀,民心除了顺服,能有什么选择呢,有些不服从的百姓,曾尝试反抗朱元璋,像青年朱元璋反抗元朝那样,却如零星之火,一扑即灭。
一面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实际上,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刀尔登举例道,张士诚为人宽厚,比朱元璋更得民心,得天下的却不是他)。一面是所谓“得天下者得民心”,实际上,专制治下,民众的自由选择权,几可忽略不计,“这时再谈什么民心向背,不过是拿幻象来自我娱悦罢了”。
说到底,民心与天下,并无必然关系。尽管孟子言之凿凿:“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倘仔细推敲,我们可理解其良苦用心,如以“民心论”为法宝,教诲、制约权力者,令其爱民、亲民、敬民,不过必须指出,孟子显然夸大了民和民心的力量。民心只是得天下的一个元素,而且未必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所发挥的作用,恐怕难以超过武力。武力与民心,有时却非齐头并进。纵观古今,有些朝代得到了天下,同时得到了民心;有些朝代得到了天下,压根与民心无关,甚至悖逆了民心。后一种情形,算起来并不会少于前一种情形。
这么说,不是要贬斥民心,颂扬武力。只不过,相比对民心的神化,直视民心的意义与局限、作用与反作用,毋宁才是至理,正如相比用一些大而无当的论断总结历史,呈现并解析历史的复杂性,毋宁才是正道。
直视民心的第一义,就是弄清楚,什么是民心:民心一直代表光明,一定代表正确吗?
原创 2015-12-27 羽戈 羽戈
古有明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刀尔登却道:得天下者得民心。
刀尔登所举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后世谈起朱元璋,往往认为,他对待官吏严酷,对待民众则宽仁,是以有“只杀贪官,不扰百姓”之誉。其实宽仁云云,只是相对而言。如郭廷以所论,中国真正的君主专制政治,形成于明朝。作为前无古人的专制君主,朱元璋治民,自当以专制为本。据其所编《大诰》,福建沙县罗辅等十三人议论“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厉害,我每各断了手指,便没用了”,这些人遂因“断指之诽谤”,“枭令于市,阖家成丁者诛之,妇女迁于化外”;江西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自断左手大拇指,以示不愿出仕,朱元璋批示道:“尔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尔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妇信效之风。”还有著名禁令“逸夫处死”,旨在限制民众的人身自由,有人远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回,里甲邻居若不告发,一律充军;看见流民而不举报,举家连坐。此外,“同姓结婚的,处死;私改名姓的,处死。违反官定的服式,穿‘半截靴’的,处死;违反官定的发型,孩子剃‘一搭头’的,阉割。”如此种种,哪一条是爱民的政策,哪一条是惠民的举措?对此,刀尔登讥讽道:“除非明朝人是很特别的一种人民,否则无法想象,这样一位皇帝,这样一种统治,会得什么‘民心’。”
朱元璋“得民心”的实质,则在于“得天下”。当大权在握,刀兵在手,天下苍生,尽入其彀,民心除了顺服,能有什么选择呢,有些不服从的百姓,曾尝试反抗朱元璋,像青年朱元璋反抗元朝那样,却如零星之火,一扑即灭。
一面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实际上,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刀尔登举例道,张士诚为人宽厚,比朱元璋更得民心,得天下的却不是他)。一面是所谓“得天下者得民心”,实际上,专制治下,民众的自由选择权,几可忽略不计,“这时再谈什么民心向背,不过是拿幻象来自我娱悦罢了”。
说到底,民心与天下,并无必然关系。尽管孟子言之凿凿:“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倘仔细推敲,我们可理解其良苦用心,如以“民心论”为法宝,教诲、制约权力者,令其爱民、亲民、敬民,不过必须指出,孟子显然夸大了民和民心的力量。民心只是得天下的一个元素,而且未必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所发挥的作用,恐怕难以超过武力。武力与民心,有时却非齐头并进。纵观古今,有些朝代得到了天下,同时得到了民心;有些朝代得到了天下,压根与民心无关,甚至悖逆了民心。后一种情形,算起来并不会少于前一种情形。
这么说,不是要贬斥民心,颂扬武力。只不过,相比对民心的神化,直视民心的意义与局限、作用与反作用,毋宁才是至理,正如相比用一些大而无当的论断总结历史,呈现并解析历史的复杂性,毋宁才是正道。
直视民心的第一义,就是弄清楚,什么是民心:民心一直代表光明,一定代表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