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州春根烧饼曾获得1929年西博会金奖)
方少华囗述 张京波 整理
我爷爷就是春根烧饼的创始人方春根,春根烧饼在梅城也红火过几十年,1929年还到杭州西博会拿过奖,也就这个奖使一个小小的烧饼出了名,连带我爷爷也上了建德县志,算得上青史留名了。其实说开了也就是一个做烧饼做的比较的好的小老板,让很多老梅城念念不忘。我爷爷51年去世,我是58年出生,从未见过他,我从没吃过他亲手做的烧饼,只吃过奶奶做的和我父亲做的。对我爷爷的印象只是家里的几张老照片。家里的往事都是奶奶父母亲还有叔叔聚在一起的时候说的一些陈年往事,年轻的时候都把他当成故事一样的没有往心里去,现在年纪大了,越来越关心起老一辈的事情,有空翻翻二叔主编的方氏家谱,也知道了很多祖先们的事情。
说起来我们方家的祖先中不甘寂寞的人很多,能干出名的人也很多。我们方家是从淳安威坪迁过来的,宗祠的堂名叫培德堂。我们这个堂里最出名的人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方腊。前几年有一次和朋友们到淳安去玩,见到了方腊的雕像,朋友们纷纷拍照留念,我就直接跪下磕了三个头。这一下不要说其他游客了,就连我的朋友也都非常惊讶,我说,这是我们一个堂里的祖先,我这个晚辈子孙应该磕头。我们方家迁到了严州府,原来不住在梅城,而是在杨村桥的岱头。那里以前的田地大多数是我们方家的,现在岱头村还有很多方姓的同族人在那里。我太公那一辈原本也是很富裕的,据说祖上有很多人都是练武的,武举人武秀才也出过一些。只不过到我太公的时候因为沾染上了鸦片把家产都败光了,后来自己也早早的去世了,扔下了我太婆和我爷爷受苦。
我太婆那时候住在娘家留下来的一间祖屋,这屋里供奉着娘家的先人的牌位。太婆住在这里每天都要照看这些宗主牌。我爷爷7岁就到乡下给人家放牛,放了几年牛以后,他就做起卖早点生意。每天到人家小吃店批来烧饼、大饼、油条放在一个匾里,顶在头上走街串户叫卖,赚点小钱娘俩度日。我爷爷是1900年出生,那时候已经是民国了。过了几年他又大了几岁,太婆想着怎么也要让儿子学点手艺,好养家糊口。老话说万贯家产不如薄技在身,有了手艺以后总饿不着,因为每天都要去卖早点卖烧饼,所以太婆想干脆让他去学做烧饼吧。于是就求人给他送到了三都的一家烧饼店去当学徒。以前当学徒的日子的是很苦的,早晨要比师傅起的早去生炉子,打扫卫生,等准备都弄好了以后师傅再起来,开始和面做烧饼。后来慢慢的这些活也都我爷爷来干了,三年学徒满师以后,爷爷回到了家里,开始摆起了烧饼摊。
那时候梅城做烧饼的有很多,我爷爷一个小年轻还不满18岁,自己当家做烧饼生意不太好。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吃他做的烧饼,爷爷也动足了脑筋,为了让烧饼好吃,他选用的面粉都是最好小麦自己在面房里看着磨,要磨的很细,做烧饼做的干菜也都到乡下选最好的梅干菜,用的肉也在摊上选最好的剔骨肥膘,特别是做烧饼的火候他都掌握到最好,慢慢的吃过的客人都说他的做的烧饼特别好吃,特别松脆。以前做生意都是靠口碑,说他做的好人多,来吃的人也就多了,慢慢的春根烧饼也开始出名。有了钱烧饼摊也变得像样了,原来是个茅草棚,后来改成了粽叶棚,就像渔船上那个棚一样。
他摆摊的地方以前是有几座牌坊,那里就叫三元坊,现在还是这个名字。是为纪念连中“三元”的商辂公而树立的牌坊。他是乡试第一名的解元,会试第一名的会元和殿试第一名的状元,通常叫“三元及第”。以前这边没多少房子,都是东一家西一家的很宽敞,搭起了粽叶棚以后条件好了也备了凳子,客人可以坐下来吃烧饼。生意越来越好,我爷爷做烧饼也越来越仔细,后来连梅干菜他都自己家里做,以保证干菜的质量,也能降低成本。我奶奶是杨村桥项山顶上人,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两个人就在这烧饼铺里每天起早贪黑的忙,太婆每天来帮忙,晚上再回到自己的祖屋去住。
29年那年,杭州要搞西博会,各县都要拿自己的土特产去参展,谁也不敢怠慢。当时县长也拿了一些梅城的土特产送去,我爷爷做的春根烧饼就是其中的一样。因为春根烧饼名字太土了,所以那时候就取了名字,叫“方顺和”,取顺顺利利和和气生财之意,这样拿出去的时候也体面点。据说当时各地送烧饼的有很多,春根烧饼那时候在外地不出名,在烧饼的展位上也摆在最角落,因为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所以布展就花了好几天,展览的时候很多人现场品尝,因为已经摆了几天人家的烧饼都已经不松了,有人拿了春根烧饼一尝,还是很松脆,于是来品尝春根烧饼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下春根烧饼在西博会上就出名了,后来春根烧饼也就获得了西博会的奖。这个奖一得春根烧饼在梅城就更出名了,很快的大户人家要吃烧饼都来我爷爷的摊上买了,大家出门走远路也都带春根烧饼,春根烧饼放一星期都能保持松脆,爷爷奶奶那时候每天两个炉子烘烧饼,从早要忙到晚,还有些客人第二天出门要带,都提前打招呼预订。不过生意虽然好,但利润却很薄,因为材料都要挑好的,成本也比人家的高,但价钱还是一样,所以赚的钱还比人家少。爷爷的烧饼做的好,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也影响了梅城一些老的烧饼店,他们的烧饼销量越来越小,后来很多烧饼店都加了大饼、油条等其它品种,算起来还是他们赚的钱多。而我爷爷因为销量越来越大所以坚持不断的完善做烧饼的技能,
抗日战争的时候三元坊这里被日本鬼子用炸弹炸了,好几座牌坊都炸倒了,原来的一些房子也都炸掉了,成了一片废墟,但是这里还是一条十字路口,后来我爷爷依旧在原来这个路口上搭起了茅棚,摆上了烧饼摊,因为这一带都成了废墟每人再来建房,我爷爷就兴起了自己盖房子开店的念头。于是我父亲和叔叔三兄弟每天放学以后就到废墟里去捡好用的砖头,靠着从废墟里捡来的砖头慢慢的一间间的搭起了一个小店,有3个店面,中间是圆弧形的,那两间朝着两条路,现在这都是我们家的老屋,也挂起了方顺和的招牌。不过梅城人还是不认这个,依旧叫它春根烧饼,这个春根烧饼依旧留在老一辈的梅城人心中。我们家那时候也围了很大的院子,店后面的地方都是我们家的空地,日常的蔬菜都自己种,还养了头猪,我爷爷是希望3个儿子都能有出息,不要像他这样辛辛苦苦的做烧饼,所以我父亲3兄弟从小都读书。我父亲是老大,从小就给爷爷奶奶打下手,读书以后放学和假期都在店里帮忙,我2个叔叔大了以后读完书以后也都在家里帮忙,为了让儿子能有钱读书,家里非常节约。一家人早餐就只有一块霉豆腐,6个人用它来过早饭,菜都是自己种的,因为家里要省下每一分钱又要盖房子又要供3兄弟读书,爷爷奶奶是很辛苦的。夏天是烧饼的淡季,因为烧饼虽然松脆,但却比较干所以喜欢吃的人就比较少,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爷爷就琢磨出来做葱油小烧饼,里面放的不是干菜而是葱,热的烧饼并不松脆,很多人买烧饼都是下午来买,而不吃新鲜出炉的。葱油小烧饼却要吃新鲜的,可以当小点心吃,配着茶水很香,所以生意也挺好。这样夏天吃小烧饼的人就特别多,家里就能多赚点钱。
方少华囗述 张京波 整理
我爷爷就是春根烧饼的创始人方春根,春根烧饼在梅城也红火过几十年,1929年还到杭州西博会拿过奖,也就这个奖使一个小小的烧饼出了名,连带我爷爷也上了建德县志,算得上青史留名了。其实说开了也就是一个做烧饼做的比较的好的小老板,让很多老梅城念念不忘。我爷爷51年去世,我是58年出生,从未见过他,我从没吃过他亲手做的烧饼,只吃过奶奶做的和我父亲做的。对我爷爷的印象只是家里的几张老照片。家里的往事都是奶奶父母亲还有叔叔聚在一起的时候说的一些陈年往事,年轻的时候都把他当成故事一样的没有往心里去,现在年纪大了,越来越关心起老一辈的事情,有空翻翻二叔主编的方氏家谱,也知道了很多祖先们的事情。
说起来我们方家的祖先中不甘寂寞的人很多,能干出名的人也很多。我们方家是从淳安威坪迁过来的,宗祠的堂名叫培德堂。我们这个堂里最出名的人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方腊。前几年有一次和朋友们到淳安去玩,见到了方腊的雕像,朋友们纷纷拍照留念,我就直接跪下磕了三个头。这一下不要说其他游客了,就连我的朋友也都非常惊讶,我说,这是我们一个堂里的祖先,我这个晚辈子孙应该磕头。我们方家迁到了严州府,原来不住在梅城,而是在杨村桥的岱头。那里以前的田地大多数是我们方家的,现在岱头村还有很多方姓的同族人在那里。我太公那一辈原本也是很富裕的,据说祖上有很多人都是练武的,武举人武秀才也出过一些。只不过到我太公的时候因为沾染上了鸦片把家产都败光了,后来自己也早早的去世了,扔下了我太婆和我爷爷受苦。
我太婆那时候住在娘家留下来的一间祖屋,这屋里供奉着娘家的先人的牌位。太婆住在这里每天都要照看这些宗主牌。我爷爷7岁就到乡下给人家放牛,放了几年牛以后,他就做起卖早点生意。每天到人家小吃店批来烧饼、大饼、油条放在一个匾里,顶在头上走街串户叫卖,赚点小钱娘俩度日。我爷爷是1900年出生,那时候已经是民国了。过了几年他又大了几岁,太婆想着怎么也要让儿子学点手艺,好养家糊口。老话说万贯家产不如薄技在身,有了手艺以后总饿不着,因为每天都要去卖早点卖烧饼,所以太婆想干脆让他去学做烧饼吧。于是就求人给他送到了三都的一家烧饼店去当学徒。以前当学徒的日子的是很苦的,早晨要比师傅起的早去生炉子,打扫卫生,等准备都弄好了以后师傅再起来,开始和面做烧饼。后来慢慢的这些活也都我爷爷来干了,三年学徒满师以后,爷爷回到了家里,开始摆起了烧饼摊。
那时候梅城做烧饼的有很多,我爷爷一个小年轻还不满18岁,自己当家做烧饼生意不太好。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吃他做的烧饼,爷爷也动足了脑筋,为了让烧饼好吃,他选用的面粉都是最好小麦自己在面房里看着磨,要磨的很细,做烧饼做的干菜也都到乡下选最好的梅干菜,用的肉也在摊上选最好的剔骨肥膘,特别是做烧饼的火候他都掌握到最好,慢慢的吃过的客人都说他的做的烧饼特别好吃,特别松脆。以前做生意都是靠口碑,说他做的好人多,来吃的人也就多了,慢慢的春根烧饼也开始出名。有了钱烧饼摊也变得像样了,原来是个茅草棚,后来改成了粽叶棚,就像渔船上那个棚一样。
他摆摊的地方以前是有几座牌坊,那里就叫三元坊,现在还是这个名字。是为纪念连中“三元”的商辂公而树立的牌坊。他是乡试第一名的解元,会试第一名的会元和殿试第一名的状元,通常叫“三元及第”。以前这边没多少房子,都是东一家西一家的很宽敞,搭起了粽叶棚以后条件好了也备了凳子,客人可以坐下来吃烧饼。生意越来越好,我爷爷做烧饼也越来越仔细,后来连梅干菜他都自己家里做,以保证干菜的质量,也能降低成本。我奶奶是杨村桥项山顶上人,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两个人就在这烧饼铺里每天起早贪黑的忙,太婆每天来帮忙,晚上再回到自己的祖屋去住。
29年那年,杭州要搞西博会,各县都要拿自己的土特产去参展,谁也不敢怠慢。当时县长也拿了一些梅城的土特产送去,我爷爷做的春根烧饼就是其中的一样。因为春根烧饼名字太土了,所以那时候就取了名字,叫“方顺和”,取顺顺利利和和气生财之意,这样拿出去的时候也体面点。据说当时各地送烧饼的有很多,春根烧饼那时候在外地不出名,在烧饼的展位上也摆在最角落,因为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所以布展就花了好几天,展览的时候很多人现场品尝,因为已经摆了几天人家的烧饼都已经不松了,有人拿了春根烧饼一尝,还是很松脆,于是来品尝春根烧饼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下春根烧饼在西博会上就出名了,后来春根烧饼也就获得了西博会的奖。这个奖一得春根烧饼在梅城就更出名了,很快的大户人家要吃烧饼都来我爷爷的摊上买了,大家出门走远路也都带春根烧饼,春根烧饼放一星期都能保持松脆,爷爷奶奶那时候每天两个炉子烘烧饼,从早要忙到晚,还有些客人第二天出门要带,都提前打招呼预订。不过生意虽然好,但利润却很薄,因为材料都要挑好的,成本也比人家的高,但价钱还是一样,所以赚的钱还比人家少。爷爷的烧饼做的好,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也影响了梅城一些老的烧饼店,他们的烧饼销量越来越小,后来很多烧饼店都加了大饼、油条等其它品种,算起来还是他们赚的钱多。而我爷爷因为销量越来越大所以坚持不断的完善做烧饼的技能,
抗日战争的时候三元坊这里被日本鬼子用炸弹炸了,好几座牌坊都炸倒了,原来的一些房子也都炸掉了,成了一片废墟,但是这里还是一条十字路口,后来我爷爷依旧在原来这个路口上搭起了茅棚,摆上了烧饼摊,因为这一带都成了废墟每人再来建房,我爷爷就兴起了自己盖房子开店的念头。于是我父亲和叔叔三兄弟每天放学以后就到废墟里去捡好用的砖头,靠着从废墟里捡来的砖头慢慢的一间间的搭起了一个小店,有3个店面,中间是圆弧形的,那两间朝着两条路,现在这都是我们家的老屋,也挂起了方顺和的招牌。不过梅城人还是不认这个,依旧叫它春根烧饼,这个春根烧饼依旧留在老一辈的梅城人心中。我们家那时候也围了很大的院子,店后面的地方都是我们家的空地,日常的蔬菜都自己种,还养了头猪,我爷爷是希望3个儿子都能有出息,不要像他这样辛辛苦苦的做烧饼,所以我父亲3兄弟从小都读书。我父亲是老大,从小就给爷爷奶奶打下手,读书以后放学和假期都在店里帮忙,我2个叔叔大了以后读完书以后也都在家里帮忙,为了让儿子能有钱读书,家里非常节约。一家人早餐就只有一块霉豆腐,6个人用它来过早饭,菜都是自己种的,因为家里要省下每一分钱又要盖房子又要供3兄弟读书,爷爷奶奶是很辛苦的。夏天是烧饼的淡季,因为烧饼虽然松脆,但却比较干所以喜欢吃的人就比较少,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爷爷就琢磨出来做葱油小烧饼,里面放的不是干菜而是葱,热的烧饼并不松脆,很多人买烧饼都是下午来买,而不吃新鲜出炉的。葱油小烧饼却要吃新鲜的,可以当小点心吃,配着茶水很香,所以生意也挺好。这样夏天吃小烧饼的人就特别多,家里就能多赚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