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北京吧 关注:39,514贴子:337,469

【2016读书计划】遇见你,我才是最幸运的那一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贴吧id:夜娘_魁児
读书档位:30本
申请书图片:



IP属地:北京1楼2016-01-23 00:14回复
    噗!支持下我媳妇


    3楼2016-01-23 11:27
    收起回复
      30!你今年不用干别的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23 12:50
      收起回复
        不由得感叹一下,居然还有这种书!!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6-02-06 22:59
        收起回复
          中间可能插一本《惶想录》,先发笔记上来。写不写,或者先写哪个,看心情→_→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6-03-04 05:55
          收起回复
            有多少人告白多少次,才能得到對方「我也是」「我也喜歡你」的答案呢?如果你得到了,那麼真心恭喜你,你們是幸運且幸福的那一對。
            【第八篇】的感觸,則是來自於此了😊話不多說,大家自行體會吧。
            只希望有越來越多人可以找到真愛,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2楼2016-03-29 06:48
            回复
              放個筆記⋯⋯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5楼2016-07-06 16:55
              回复
                还差21篇……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6楼2016-11-16 06:15
                收起回复
                  【第十篇】《秦谜》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推荐的由头就是,你知道秦始皇的皇后是哪国人吗?于是回家后在网上搜了几本李开元的书,逐一读过,不能说特别喜欢,也觉得还是值得仔细读一下的。
                  这本书的切入视角还是蛮独特的,就好像以一个警察破案的视角来拍摄一部推理连续剧,剧情从秦始皇的生父是谁,假父嫪毐怎么样,昌平君在历史上该是怎么样的人物,到最后面秦始皇的皇后及后宫是怎么样一个状态,一点点的推理,一点点的求证,总结起来,一本书就好像一部刚产的刑侦连续剧,尽管漏洞不断,但是一环一环也是有理有据,引人入胜的。
                  李开元的历史功底无疑是深厚的,每一个篇章都基本站在有史书依据的基础上展开,篇幅都不长,但是,都很吸引人的目光。
                  作者在最后的篇章写道:“历史是永恒的迷,因为我们不能再回去。如果我不能给你提供最准确的史实,我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最准确的史实,是近乎美的真;最合理的推测,是近乎真的美,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这样的终篇,无疑给整篇文章盖棺定论了,就是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就历史,作者眼中的历史。
                  可以说,开始吸引我读这本书的是关于秦始皇后宫的推测,最终吸引我看完并且印象深刻的反而是昌平君的故事。始皇一代名臣甚多,不管是哪种方向出名的,每个人都能说上一车,但是这个昌平君,却在脑子里印象太少了,这书,推测的有道理,吸引人。
                  昌平君作为芈姓熊氏的楚国贵族,一生却与秦国紧密相连,25岁就是辅佐幼年秦王的大臣之一,在吕不韦免相后出任丞相,十年后,却反秦复楚直至身死,到底是怎么一个环境,怎么一个心态,让他做出这么重大一个决定,这样的谜团,足够每一个人掩卷细想,历史,又是怎么样一个状态默默地走过那个年代呢?
                  史记中第一次出现昌平君是在平定嫪毐作乱的时候。但是就是这第一次的出场就相当的惊艳,因为那时候昌平君就是相国了,也就是说,他是秦国举足轻重的大臣,与前任吕不韦一样的位高权重,但是让人惊诧的是,在这之前,史书上对他毫无记载,这样的状况,就只能怀疑,书写秦史的时候,昌平君的事迹被有意的淡化抹去了,唯其蹊跷,才更让人好奇探究,只是答案,无从知晓,只能推测。
                  昌平君第二次出现是在公元前226年,昌平君被流放到郢。流放的原因就跟昌平君以前的过往一样无从得知,但是后面还有一句新郑反,可见,凡是昌平君出现的地方必有叛乱啊。这次反叛并且身死的人是韩王安,但是更蹊跷的是“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这不由得不让人怀疑,始皇帝流放昌平君到这个地方,到底是流放还是准备要命的。
                  昌平君第三次出现在史记中,同样伴随着叛乱,不过这一次他自己就是叛乱的发起者,并且死于这次。:“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寥寥几笔,不难看出昌平君不平凡的一生,但是本书的推测,有时候有点不尽如人意,前后与一些记载也有出入,所以这本书,读读罢了~


                  IP属地:北京57楼2016-12-01 13:24
                  回复
                    【第十一篇】《秦崩》
                    李开元的系列第二本,副标题是——从秦始皇到刘邦。
                    可以说,这本书的开篇第一页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我从没有想过,严格意义上来说,秦始皇与汉高祖居然是一代人,在印象当中,这跨越了中国两个朝代的人必然是不可以有太多交集的,可是事实是,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47年,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只差三岁,三岁啊亲!居然给日后的生活就有这么大的差距!秦历二世而亡,汉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
                    秦崩这本书可以说切入点是出人意料的,他并没有从秦始皇写起,而是开篇从刘邦的出生写起,从出生到家庭背景,再到性情爱好,一点点的分析出来刘邦整个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以及以后的执政方向,用人习惯,刘邦是一个仰慕信陵君的人,所以在他的内心里面,大度容人宽厚待人就成了他的道德准绳,这样的品格成就了他的霸业,吸引了如张良、萧何、韩信等一批当时的精英聚集在他身边,帮助他、成就他。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默默地想,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为什么走到最后的是刘邦?而不是我们一贯认为的英雄项羽。仔细想来,不外乎性格决定命运,说到底,也就是生存环境造就个人的性格,刘邦长于乡间,并不为别人重视,所以注定了他是个可以聆听别人讲话,善于听从别人意见的人;而项羽,有家族背景,有军事天分,在家族的滋养下长大,也就决定了项羽性格中那一丝丝的优柔,优柔中又带着不想听话的叛逆。这样的背景,这样的能力也直接造成了楚怀王不忌惮刘邦而非常忌惮项羽,所以被楚怀王派刘邦去攻取关中,这个是他先入咸阳称王的关键,而项羽被楚怀王派去作为宋义的副将救赵国直接导致了他不能先入咸阳,从而错失良机。
                    这本书我认为第二个看点在于对秦代一些人物的解读,从赵高到李斯到蒙恬蒙毅,可以说,有些推测是倾覆自己以前一些想法的。比如说,赵高,在印象中,这个指鹿为马的宦官应该是弯着谄媚的腰,在不经意间露着阴险坏笑的阴人。但却是一个相貌堂堂、文武双全的汉子?!并且列举了很多历史上的记载,加深了这个论证,可见作者言之有物,论之有凭。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写了楚亡秦,汉灭楚的一段段情节。个人觉得写的有点仓促,若是再如开篇写刘邦那样娓娓慢讲,或许更有味道,亦或许,作者还有太多想说的,一时间不知如何着笔,才结束本书,写了下一本楚亡吧?
                    这也是猜测……我的猜测。


                    IP属地:北京58楼2016-12-01 13:41
                    回复
                      【第十二篇】《楚亡》
                      其实我们每次说到朝代,都是秦连着汉,至于楚汉战争则成为汉代建立之前那一丢丢的必经的战略过程,于是大家忽略掉了这中间却确实横亘着一个叫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就是那个叫项羽的楚霸王,以及他和那个叫虞姬的女人的花边八卦。
                      李清照曾经写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过了江东又如何?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朝代与王国的倾覆绝对不是朝夕间,谁能执巨臂力挽狂澜?没有人可以的,包括项羽。所以,乌江边项羽自刎,成就了他自己的英雄情结,也成就了后世众多人眼中一代悲剧英雄形象,惟其不幸,更让人难忘。
                      项羽是不幸的,因为他是个可以成为开朝帝王的人物,但是他遇见了命里注定的天敌。项羽也是幸运的,他用他的一生成就了亡秦必楚这个谶言,也用一生英勇却唯有一败成就了一个叫韩信的大将,只是韩信的结局,也是悲剧,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走过,大家也都是枯骨一堆罢了,谁管谁是怎么死的呢。
                      每每小说话本,写起韩信都会写他能忍胯下之辱,本书也不例外,从此分析出来韩信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分析敌我状况,也是日后成为一代名将的例证。其实这点我不太苟同,一时一势,淮阴街头的韩信并不是十面埋伏汉军帐内的韩信,那时候的韩信可以说一无所有,别人欺侮也就欺负了,能怎么样?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匹夫一怒血溅三尺,不是不想发怒,是没有那个发怒的资格,最后的成就,决定了前面你走的路,韩信日后的高高在上兵权在握,成就了淮阴街头不过是忍了一时之气,兵法上的极大成功,但若是韩信不成功,相信即便他还是能挤入史册,也只会留下少时懦弱,人尽欺之,不敢言这样的话了。历史怎么看,还看写的人要怎么写罢了。
                      韩信被杀的时候33岁,可以说是一个有着各种希望的年纪,那时候的他再战场上是无可匹敌的战神,他斩落的名将几乎都是不世出的,章邯、项羽每一个名字放入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排得上号的,所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他的战斗能力也是无限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一生无法做到的事情,在韩信手中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而这时,他只是个30来岁的汉子,他若再战十几年,天下将如何?谁知道~
                      所以,韩信有他活不下去的理由,这理由在琅琊榜中出现过,就是萧景禹被赐死的理由,不是他要造反,而是他想造反就可以造反,这理由,足够了。
                      说了韩信,就不得不提另两个同时代佼佼者,张良跟陈平,这两个是真的寿终正寝的开国名臣,张良再功成名就后坚决请辞,并且绝不复出,结局颇好;而陈平就是另一个传奇了,他也是从项羽手下跳槽到刘邦阵营,作为刘邦制衡跟他一起造反一群同乡的棋子,他一直紧紧团结再刘邦周围,并且在刘邦死后他投靠吕后,吕后死后他又跟周勃一起拥戴刘恒上台,最终独相数载。可见陈平的理论是,不管皇权在谁手中,我永远是绝对服从最有权利的那一个人。不禁感叹……历经三朝而不倒,其人厉害程度可见一斑啊。心机王冠非你莫属!
                      一本书看完,其实最后一句一句恰恰是让人最不满意的一点,作者在开辟了推理论史的前提后,居然又落巢窠,写出了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样的千古名句,可见结尾有点无聊。
                      顺,三本书看完,其实觉得最好的是书中及书尾的年代表,一目了然,另外,作者走着探究历史的方法,也容易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好!


                      IP属地:北京59楼2016-12-01 22:22
                      回复
                        【第十六篇】《传奇》(下)
                        是的,如果这是连玉的爱,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爱到可以暴打甚至打死所爱的素素,我相信,这已经不是不是爱了,虐到死,爱也就该随风而去了。
                        阿萝是连玉的初恋,在阿萝死的时候,那份爱没有戛然而止,反而被死无限的放大!在他心里,阿萝不但是初恋那美好的少年时光,也是阿萝死后,他心里想像出来的那份完美的爱妻,没有人能争得过死人,所以,素素从一开始就没有在连玉心中超过过阿萝。这输赢,早就注定,所以,阿萝的回归,必然是胜利者的姿态,不管素素用怎么样的付出去爱连玉,都无法超过连玉心中想像出来的,他对阿萝的爱与阿萝对他的爱。
                        我相信,连玉是知道素素是爱他的,不然两人之前不会有那么多亲密的时候,即便隔着父母大仇,即便隔着对阿萝的思念,他们,也相爱着!
                        只是这爱,开始就不美好,两个人摸索着别别扭扭的爱,不想承认,或者说,不想跟自己承认爱的深切,爱的炽烈,他心里明知道灭门的仇早晚都要揭出来,也怕全身心投入,换不回相守一生。于是,别别扭扭的爱着,欲罢不能,犹疑间,那爱其实已经生根,只是他自己不觉得!
                        素素也是别别扭扭的爱着,只是比连玉先知道自己爱他的心。相爱中,爱的深那一方受伤也就会更深,这话,在他俩这段爱中,该这么说,先知道自己爱的深的一方,注定被伤害。
                        其实,我比较好奇,401章之后情节的发展会是怎么样,素素死了,阿萝活着,于是,情况逆转了,阿萝要跟死去的素素较量,用活着不断产生的摩擦来对抗日益怀念放大的优点与爱。
                        其实,我多希望阿萝是真的死了,毕竟,这种轻言就放手的爱,不值得再回手抓住。


                        IP属地:北京63楼2016-12-02 02:19
                        回复
                          【第十七篇】《绝代兵圣》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岳南著
                          其实看这套考古探秘图书起因是《盗墓笔记》,看完后总想着看看真正的考古回事怎么样,当然,书的名字绝对是吸引人的,内容,可以说还是蛮好看的,适合慢慢读,不是速食的菜。
                          孙子再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相当于鲁班再木匠界的地位,好吧,这比喻觉得好新哪不对劲,不管了。反正很牛逼就是了,这样一个牛逼的人写的牛逼的书的故事,肯定史值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读一读的,于是开卷。
                          开篇的十页有点摸不着边际,西门小姐到蚂蚱,不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或者作者写这么无关的事情,跟本书有什么关系,好吧,第九页上来了,原来这个西门梁祝的故事史讲了金银雀山的来历,嗯,恍然里面钻出来大明白,这个就跟上面看的西汉孤魂马王堆的来历一样,先从地名由来讲起,真是套路!
                          下面果然还是套路,兵书出土的过程,也完全史按照前一本的路子走的,非常年代,偶然发现,怪异现象,上报郭嘉,一堆人挖来挖去,奇迹出现了!哐当!!竹简!其实从后面的章节史可以看出来的,竹简再出土时遭到人为的损坏,当时的发掘保存工作又比之现代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在发现他们时,其实已经失去了很多。
                          其后本书运用了大面积的篇幅,描写了从姜子牙的六韬开始,到管仲的管子,孙武的从军历程,再写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娓娓道来一段段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银雀山汉墓带给我们这些竹简背后那不同凡响的时代背景。
                          孙武与孙膑同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前,不是没有争论,孙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谁,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跟孙膑兵法,终于让这一争论尘埃落定。
                          但是,也不是没有任何疑问,我看完全书,蓦然发现,这个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居然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拥有这么多兵书战策的墓主人到底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了怎么样一个地位呢?是功成名就退隐江湖?还是满腹经纶不曾得遇明主的抑郁之士?真的不好说,也让人充满怀疑,或许若干年后,再有一个古墓,里面一些蛛丝马迹又来告诉我们,其实墓主人也有自己的传奇人生,谜一样的故事,一切,不管后人知道与否,这世界,他来过,并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


                          IP属地:北京64楼2016-12-02 02:23
                          回复
                            【第十九篇】《大风起兮云飞扬》——从历代帝王诗词中看气魄,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冬儿
                            其实看人有挺多方法,面相上、字迹、文风,很多流传的小故事都讲过,谁谁小时候对诗,对对子,人家对,雨打羊毛一片膻,他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如此,王霸之气显现……诸如此类。其实不管这些故事是真是假,但文章中确实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与气度,好吧,反正也好多,毕竟几千年来,要想出人头地,大片还是要读书科举的,反派也要考试不是,写点什么太正常,嗯,言归正传,看书。
                            我以为这本书会从刘邦开始,毕竟大风歌流传甚广,估计在汉代,这首也跟国歌的地位差不多了,也有气势,不愧开朝高祖气象,但是,这本书却从《南风歌》开始的,史记写道“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其实以前知道南风,也只是知道后面两句:“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次看了全诗,忽然觉得,前面才是全诗最有气势的部分:“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有黄龙兮自出于河,负书图兮委蛇罗沙。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鸟兽跄跄兮凤皇来仪,凯风自南兮喟其增叹。 ”若说一开始按照自己的印象里面的南风只能算是民歌,那么加上前面的,果然说是舜所做一点都不违和,字里行间的霸气与气魄是完全不能忽视的。
                            一首首看过来,我觉得作者关于刘彻《秋风辞》的小标题用的极不舒服,向天多借五百年这样的句子在康熙帝国之后,经常会被翻用,好像在一些人眼里,明君圣主一定都是觉得自己活少了,一定都是好多治国理念没能展现完美,再多给几年更好……?但我不敢苟同,别的不说,就康熙个人来看,晚年政绩其实不乏昏招,后面如果不接的是以严厉著称的雍正帝,接上任何一个清代皇帝,那么,清朝的衰落恐怕都要早上好长一段时间,好吧,扯远了。
                            刘彻的《秋风辞》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超越的伤秋名篇之一,字里行间流露出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悲伤感觉,一代极具豪情的帝王,写出这样伤感的句子,这里面巨大的反差,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人说,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这样一个名垂青史的武帝,从秋景如画入笔,接着就是悲秋怀人,再转到感慨自己老之将至,笔法简练流畅,只能说,汉武大帝,除了在开疆拓土方面功绩卓著,在诗词比兴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嗯~其实这本书最后一个用了溥仪的句子结尾,让我有点不爽,为党事业为人民,赎罪立功爱新生。唉,白瞎了这本书的书名了……


                            IP属地:北京67楼2016-12-02 21:34
                            回复
                              【第二十一篇】《门外汉的京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作者舒国治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孰重要?不好说,见仁见智吧~但是,去某个城市,先看看关于该城市的介绍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这本书打动我的是扉页作者的自话:“他说的竹篱茅舍,他说的流水长墙,诸多游赏,被公认是写京都书里最有见地的一本”于是开读。我不相信一个记载城市的游记可以写的这么美好,但是,这本书做到了……隽永的文笔…洗练的诗句,无一不给我们展现了一卷优美的画卷……掩书,京都如淡墨般的山水风物映入心底,去过,浓墨重彩一样的风景又在心里重合了书里面的水墨,深深浅浅,浅浅深深,挥之不去,美矣。
                              他说:“我去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引济南北极阁对联)。是的,为了沾染一袭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唐宋氛韵。唐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景象,中国也只少数古寺得有,京都却在所多见。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今日,惟京都可以写照。”
                              我眼中的京都,花见小路如百年前的路边风景,路尽头那八百年的建仁寺,偶尔路过身边的和服少女,宛若瞬间穿越回到某个与生俱来的记忆,谁曾经走过?谁又正在路过……不重要了,思维或许一瞬间就空了下来,但又在回忆的某个角落,涌满。
                              他说:“又有一些景意,在京都,恰好最宜以唐诗呼唤出来。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或如「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乃前者之盼雪,固我们在台湾无法有分明之四时、不易得见;而后者之「旅馆」辞意,原予人木造楼阁之寝住空间,然我们恁多华人,竟不堪有随意可得之木造旅馆下榻,当然京都旅馆之宝贵愈发教我们疼惜了。”
                              我眼中,祇园街头木色的门面,并不宽敞的马路,低矮的电线,就好像十九世纪上海的街头,印染着当时的繁华,偶尔进去一个老铺,里面有着明显久远的柜子,贩卖着几十年前流行的糖果,买的人,卖的人都白发苍苍,瞬间心底不知是悲是喜,遥望久远的将来,我或许也会在一个破旧的小街上,寻找儿时的某个记忆中的糖果,生活,总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动吧。
                              有些书,如一杯清茶,或许偶尔苦些,在某个下雨的日子,捧在手里,却瞬间温暖了全身,这书,如茶,京都亦如是……


                              IP属地:北京71楼2016-12-12 0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