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百度百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农科城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2所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之一,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11计划”,“2011计划”成员。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同时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其中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
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校园面积5652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21868人,各类研究生8923人。(2015年3月31日数据)
院系专业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设有资源环境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林学院、农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葡萄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外语系、创新实验学院、国际学院、体育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等23个教学机构,在65个本科专业招生。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6人。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4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35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 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试点院校之一。
科研基地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1934年至2014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4项,培育出中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中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2005年至2014年,学校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1件,审定品种210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特别是在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到位科技经费3.88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0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3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81个。发表SCI、EI、SSCI论文7300多篇,其中2013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364篇。
至2014年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1] 2011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部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获批科研项目830项,其中,获批“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6项、支撑计划课题14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项目合同经费4.8亿元,到位经费3.1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项。
2012年,《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网络版数据库收录2012年发表的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论文共371篇,较2011年增加了60篇,增幅为19%,其中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310篇,会议论文(Conference article)36篇,待刊论文(Article in Press)25篇。371篇论文中,收录量较高的前5个学院依次是水建学院82篇,机电学院41篇,食品学院31篇,资环学院30篇,理学院29篇。以第一作者发文5篇以上的是水建学院的陈帝伊和李向明,分别为9篇和8篇。371篇论文刊登在168种期刊上。刊登论文数量居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农业工程学报》59篇、《农业机械学报》33篇、《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2篇。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7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09个。发表SCI、EI、SSCI论文9695篇,其中2014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598篇。
对外交流
学校2006年取得了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学生资格。截至2014年,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35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年均12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9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002名学生出国留学。2006年创建了每年一届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力争办成国际农业科技界的品牌论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农科城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2所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之一,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11计划”,“2011计划”成员。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同时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其中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
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校园面积5652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21868人,各类研究生8923人。(2015年3月31日数据)
院系专业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设有资源环境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林学院、农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葡萄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外语系、创新实验学院、国际学院、体育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等23个教学机构,在65个本科专业招生。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6人。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4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35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 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试点院校之一。
科研基地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1934年至2014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4项,培育出中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中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2005年至2014年,学校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1件,审定品种210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特别是在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到位科技经费3.88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0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3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81个。发表SCI、EI、SSCI论文7300多篇,其中2013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364篇。
至2014年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1] 2011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部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获批科研项目830项,其中,获批“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6项、支撑计划课题14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项目合同经费4.8亿元,到位经费3.1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项。
2012年,《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网络版数据库收录2012年发表的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论文共371篇,较2011年增加了60篇,增幅为19%,其中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310篇,会议论文(Conference article)36篇,待刊论文(Article in Press)25篇。371篇论文中,收录量较高的前5个学院依次是水建学院82篇,机电学院41篇,食品学院31篇,资环学院30篇,理学院29篇。以第一作者发文5篇以上的是水建学院的陈帝伊和李向明,分别为9篇和8篇。371篇论文刊登在168种期刊上。刊登论文数量居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农业工程学报》59篇、《农业机械学报》33篇、《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2篇。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7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09个。发表SCI、EI、SSCI论文9695篇,其中2014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598篇。
对外交流
学校2006年取得了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学生资格。截至2014年,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35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年均12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9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002名学生出国留学。2006年创建了每年一届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力争办成国际农业科技界的品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