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吧 关注:89,075贴子:783,695

【分享】蔡元培:我们该如何读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他毕生追求。1916年,他就任北大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启学术研究自由风气。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些本个性不羁的能人才子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聚集到了一起。1月11日,学界泰斗蔡元培诞辰148周年,听听他如何谈读书、做人的学问。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1-13 09:37回复
    六十年,几乎无一日不读书。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作前车之鉴。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1-13 09:37
    回复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
      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开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的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作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这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1-13 09:38
      回复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笔。
        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他,我只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在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又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为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1-13 09:38
        回复
          特地写出来,望读者借鉴。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1-13 09:39
          回复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
            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1-13 09:39
            回复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01-13 09:40
              回复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1-13 09:40
                回复
                  对于学生的希望:
                  自己尊重自己、
                  化孤独为共同、
                  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有计划的运动。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01-13 09:41
                  回复
                    读书,勿自误“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1-13 09:41
                    回复
                      转自:央视新闻
                      ----------end--------------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1-13 09:42
                      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1-13 10:1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13 10:42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1-13 18:36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1-13 1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