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兵
古代战争中,为了构筑营地,筑城,甚而破坏敌方营地、挖掘坑洞,军队中都配置有许多斧头,这种基本的生产工具。斧头并非实战中常用的兵器,不过遇到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也可以临时地当作兵器来使用。『三国风云II』的工兵就是用斧头这种工具,也由于在战场中并不主动,通常顶多是防御己方的建物,不适合作为战场中的主力。
还有一段关于斧头的轶事,是在《三国志?典韦传》的记载,曹操接受张绣的投降,宴请张绣及他的部将,典韦拿着斧刃有一尺长的大斧站在曹操身后,曹操一一行酒,典韦就盯着被行酒的张绣军将领;直到行酒完毕,张绣与部将们没有人敢抬头望一眼。长久以来斧头的功用除了用在工作与行刑方面,其实主要是作为仪仗所用的兵器。尤其是「黄钺」,这种黄铜所制,斧刃镀金的大斧,是天子所用的仪仗,被赐有黄钺的将领,则连对于授有天子符节,代表天子出征的「节将」,都拥有可以斩杀的无上权力;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东吴大都督陆逊,曹魏的征东大将军曹休,以及权倾一时的司马氏兄弟,就授有黄钺,位极人臣。
关于粮草车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补给品绝大部份都是士卒、战马的粮食。尤其在没有汽车、铁路的时代,难以取得干草、豆类等作为马匹食粮的地带,就增加了投入更多骑兵部队的困难。粮食输送,通常是以力气较大,能够耐久,同时能接受的粮食比马要粗糙的牛来拉车。
《汉书?匈奴传》记载,王莽刚篡位,希望树立权威,打算以三十万人,三百天份的粮食,发动对匈奴作战。将军严尤劝谏说:「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完整说明了古代运补的限制。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里,粮尽的两次,一次只有二十多天,一次大约也只有百日左右;最后使用流马的五丈原之战,诸葛亮却在对峙半年之后,才因溘然长逝而结束了这次的北伐,因此有说法认为,诸葛亮这次必在粮食方面有所突破,并有可能支持更长期的作战。
关于步兵
从汉朝以后,刀取代了剑而成为兵器的主流,由于剑是以刺为主的兵器,刺入敌人身体再拔出,这在纷乱的战争中比不上劈砍的杀伤效率,而由于剑刃的厚度薄,在劈砍后容易折断损坏;而刀只有一侧有刀刃,可以有较厚的刀背,劈砍也不容易折损,加上制造时间短,成本低,适合大量生产,因此取代了双刃的剑。『三国风云II』的步兵就是使用刀的汉魏士兵。
觐见时佩刀也与佩剑一样成为同等的礼节,例如在司空董卓欲行废立,与司隶校尉袁绍发生激烈口角的时候,袁绍就拔出佩刀,「横刀长揖而去」。《诸葛亮别传》提到「亮欲铸刀而未得」,当时属官蒲元「性多巧思」,因而托付他在斜谷口,「镕金铸刀,特异常法」,替诸葛亮铸造了三千口钢刀。蒲元考虑到「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地江水纯烈,这道理是「火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于是「乃命人入取涪水至」,在淬火工艺下了功夫,制成的宝刀,「以竹筒密储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剃水刍」,锋利程度远胜于同时代的钢刀,所以得名为「神刀」。
关于戟兵
刀是三国时代主要的短兵器,戟则是当时长兵器的主流。公元195年,献帝出长安,准备回洛阳,郭汜军拦路,「傕兵数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舆车左右」。戟可说是融合了矛与戈的特点而成的兵器,可作直刺的攻击,也可作钩拉式的攻击。
三国人物用戟最闻名的,莫过于吕布,他还留下了辕门射戟的故事。除了长戟,短柄的手戟也相当有名,典韦喜欢使用的大双戟就是手戟,孙策从太史慈背后抢到的也是手戟;董卓曾用手戟投掷过吕布,孙策更以手戟刺死严白虎的弟弟严舆。《三国志?张辽传》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破晓,张辽披着铠甲,手持铁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数十人,斩两名敌将,大呼自己的姓名,冲入敌军营寨,直至孙权帅旗下。孙权大为惊吓,众人不知所措,逃上一座山丘,持长戟围成人墙保护。」恰好反映出当时步骑作战人员使用长戟的情形。
古代战争中,为了构筑营地,筑城,甚而破坏敌方营地、挖掘坑洞,军队中都配置有许多斧头,这种基本的生产工具。斧头并非实战中常用的兵器,不过遇到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也可以临时地当作兵器来使用。『三国风云II』的工兵就是用斧头这种工具,也由于在战场中并不主动,通常顶多是防御己方的建物,不适合作为战场中的主力。
还有一段关于斧头的轶事,是在《三国志?典韦传》的记载,曹操接受张绣的投降,宴请张绣及他的部将,典韦拿着斧刃有一尺长的大斧站在曹操身后,曹操一一行酒,典韦就盯着被行酒的张绣军将领;直到行酒完毕,张绣与部将们没有人敢抬头望一眼。长久以来斧头的功用除了用在工作与行刑方面,其实主要是作为仪仗所用的兵器。尤其是「黄钺」,这种黄铜所制,斧刃镀金的大斧,是天子所用的仪仗,被赐有黄钺的将领,则连对于授有天子符节,代表天子出征的「节将」,都拥有可以斩杀的无上权力;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东吴大都督陆逊,曹魏的征东大将军曹休,以及权倾一时的司马氏兄弟,就授有黄钺,位极人臣。
关于粮草车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补给品绝大部份都是士卒、战马的粮食。尤其在没有汽车、铁路的时代,难以取得干草、豆类等作为马匹食粮的地带,就增加了投入更多骑兵部队的困难。粮食输送,通常是以力气较大,能够耐久,同时能接受的粮食比马要粗糙的牛来拉车。
《汉书?匈奴传》记载,王莽刚篡位,希望树立权威,打算以三十万人,三百天份的粮食,发动对匈奴作战。将军严尤劝谏说:「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完整说明了古代运补的限制。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里,粮尽的两次,一次只有二十多天,一次大约也只有百日左右;最后使用流马的五丈原之战,诸葛亮却在对峙半年之后,才因溘然长逝而结束了这次的北伐,因此有说法认为,诸葛亮这次必在粮食方面有所突破,并有可能支持更长期的作战。
关于步兵
从汉朝以后,刀取代了剑而成为兵器的主流,由于剑是以刺为主的兵器,刺入敌人身体再拔出,这在纷乱的战争中比不上劈砍的杀伤效率,而由于剑刃的厚度薄,在劈砍后容易折断损坏;而刀只有一侧有刀刃,可以有较厚的刀背,劈砍也不容易折损,加上制造时间短,成本低,适合大量生产,因此取代了双刃的剑。『三国风云II』的步兵就是使用刀的汉魏士兵。
觐见时佩刀也与佩剑一样成为同等的礼节,例如在司空董卓欲行废立,与司隶校尉袁绍发生激烈口角的时候,袁绍就拔出佩刀,「横刀长揖而去」。《诸葛亮别传》提到「亮欲铸刀而未得」,当时属官蒲元「性多巧思」,因而托付他在斜谷口,「镕金铸刀,特异常法」,替诸葛亮铸造了三千口钢刀。蒲元考虑到「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地江水纯烈,这道理是「火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于是「乃命人入取涪水至」,在淬火工艺下了功夫,制成的宝刀,「以竹筒密储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剃水刍」,锋利程度远胜于同时代的钢刀,所以得名为「神刀」。
关于戟兵
刀是三国时代主要的短兵器,戟则是当时长兵器的主流。公元195年,献帝出长安,准备回洛阳,郭汜军拦路,「傕兵数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舆车左右」。戟可说是融合了矛与戈的特点而成的兵器,可作直刺的攻击,也可作钩拉式的攻击。
三国人物用戟最闻名的,莫过于吕布,他还留下了辕门射戟的故事。除了长戟,短柄的手戟也相当有名,典韦喜欢使用的大双戟就是手戟,孙策从太史慈背后抢到的也是手戟;董卓曾用手戟投掷过吕布,孙策更以手戟刺死严白虎的弟弟严舆。《三国志?张辽传》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破晓,张辽披着铠甲,手持铁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数十人,斩两名敌将,大呼自己的姓名,冲入敌军营寨,直至孙权帅旗下。孙权大为惊吓,众人不知所措,逃上一座山丘,持长戟围成人墙保护。」恰好反映出当时步骑作战人员使用长戟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