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吧 关注:201贴子:1,334

回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代散文特点
——对“文以载道”、“温柔敦厚”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把表现真情实感作为文章第一要义,而非代圣贤立言。李贽“童心说”、公安派“性灵说”皆为此种文学精神
——扭转了宋、元以来唯“道”是尊,轻文贱艺的衰颓文风,恢复并振兴了古文传统。(注重师法唐、宋,同时博取先秦、两汉、六朝,拓宽了古文创作的途径,增强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晚明小品文产生:它突破了正宗古文的传统,使古老的文体出现了新的生机及气象
宋濂、刘基、高启、方孝儒等,文风清新刚劲
出身于民间或下层官吏,其作多出于元末明初,或感叹人生变故,或渴求天下治安,或记叙高人奇事,或探索兴衰之道,将元明之际的社会生活毕现其中。其文风苍劲悲凉,闳深雄丽。


18楼2016-01-06 14:57
回复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开始对台阁体发起批判。对儒术道学表示怀疑,离经叛道,文学观亦悖于道学陈调。重视文章之美,讲究技巧,要求“形神具出”、文情并茂。主张习古文不必“近取唐、宋”,而应“直逼秦、汉”。创作则模拟蹈袭,习古生吞活剥,而乏陶冶熔铸,使散文流于古怪生涩
    ·后七子继续鼓吹复古,巩固前七子之说,模拟艰涩之弊更甚


    19楼2016-01-06 14:58
    回复
      (一)唐宋派
      ·崇习唐、宋,对复古派模拟之风尖锐批评。针对其为文诘屈聱牙之弊,提出“文从字顺”,重道不轻文,讲求文章作法
      ·宗旨:把散文创作纳入文道并重、文辞畅达的唐、宋古文轨道。(然所倡思想陈腐落后,缺乏力量)
      ·代表: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


      20楼2016-01-06 15:05
      回复
        (二)李贽
        ·童心说:提倡保持童心纯真,才能写出天地间至文。天下之至文,不在字句、结构,乃作家“蓄极积久,势不能遏”,自然而然,不得不然所致。
        ·其文摆脱传统古文格局,有深刻思想性和强烈战斗性,议论大胆,见识过人。尖锐泼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他的文章中,对道学家的批评尤为强烈,文字犀利痛快,富于鼓励性,长于分析,时有警语。Eg.《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晚明小品文在李贽手中崭露头角


        21楼2016-01-06 15:07
        回复
          (三)公安派:三袁
          ·“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强调文章真率天成和自然趣味
          ·风格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明末小品文在此风气之下长足发展,势成鼎盛。


          22楼2016-01-06 15:09
          回复
            (四)竟陵派
            ·继承“公安派”的革新精神,提倡独抒性灵,反对模拟剽窃,又提倡含蓄蕴藉,锤炼剪裁,以矫“公安派”率易刻露之病,遂变公安清俊流丽之体而为“幽深孤峭”之调。
            ·重视作家创作的深度与厚度,但又偏重在形式上追求幽曲新奇
            ·未免肤浅僻涩之病


            23楼2016-01-06 15:18
            回复
              晚明小品文
              ·晚明性灵小品与文人的时代感受,心性体认、文学观念与处事态度密切结合,可视为晚明时代精神标志。
              ·处事观念:採退离态度,好尚山居闲情,以心冥境
              ·生活安排:家居则流连艺文,赏玩器物,外出则寻山问水,访木探石,充满悠闲的乐趣与美感
              ·对人世观察特色:强调个人的真意深情,以诙谐态度省视人世,重新诠解历史人物。


              24楼2016-01-06 15:41
              回复
                ————————————————————


                26楼2016-01-06 15:45
                回复
                  清代散文
                  ·清为女真入主中原所立,清初文学发展承袭明末文风,多议复国中兴。
                  ·清开国皇帝良好奠基,清文学发展渐上正轨,散文发展也产生另一番局面。
                  ·清学术昌盛。各种思想与学派在清代都有继承者。因而清人多以治学为第一要务,清文人要立足于士林,首先 便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清代散文,可说是桐城派天下;清中叶后,受其影响,先后有阳湖派与湘乡派


                  27楼2016-01-06 15:46
                  回复
                    (二)阳湖派
                    领袖人物:恽敬、张惠言
                    张惠言以才学试作桐城式古文,与桐城派文风并无大不同
                    恽敬,才真正专治古文,又与桐城派同中求异,因而别出阳湖一派。其为文出于韩非、李斯,与苏洵为近。虽然想跳出桐城派范围,欲从“修六艺之文、观九家之言”出发,以振兴文学为务,但六艺九家本为古文之祖,且无法说出清真雅正的桐城散文有何不妥,因此其文章风格实与桐城派相距不远


                    29楼2016-01-06 15:54
                    回复
                      (三)湘乡派
                      代表:曾国藩 ,谥号文正,有《曾文正全集》凡百数十卷。
                      曾氏对于古文,向往桐城派风格,尤喜姚鼐。不过,曾国藩对于骈丽文字,基本上较为优容。大致上,他比较同意如刘开所说的骈散互用之说。也并不死守古文家法,不以古文唯独尊。再者,他以为词章家亦须有小学训诂根底,这是以往古文家所忽略的问题。同时,他建立了“阳刚”“阴柔”二分法的美文理论。所谓“阳刚”之美有四: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有:茹、远、洁、适。
                      曾氏力倡古文,尤其在桐城逐渐式微后,使得古文再度兴起,颇能弥补八股文的缺失。也由于曾国藩的提倡,才使桐城的影响力直到清末民初,形成与新文学对抗的局面。


                      30楼2016-01-06 15:55
                      回复
                        ————————————————————
                        ————————————————————
                        ————————————————————
                        ————————————————————
                        ————————————————————
                        ————————————————————
                        ————————————————————
                        ————————————————————
                        ————————————————————
                        ————————————————————


                        31楼2016-01-06 15: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