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已能持之遐想
文:四班学员Mouzhiqin
最近,关于《普贤行愿品》最后一段中“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中“诵”和“持”的理解问题,在日常观诵集的修行中进行到这段时我经常在想,“诵”还好理解,“持”怎么也想不明白。
周二共修时想问一下,但那天老师没留多少时间,提这个问题又要打许多字,就没问上。昨天的共修中,我抓紧时间打出这个问题,在手刚碰了“发送”键的一瞬间,突然顿悟,“行持”二字一下子从脑中涌现。先前亟待听老师释疑解惑的心态一下转变成听老师讲解验证答案的心态。果然作行持解。
想了许久的问题在按键发问的同时骤然领悟,很神奇吧。是共修的力量?佛力的加持?缘起的显现?接下来的几秒钟里, 我不由反思下去:普贤行愿品这一段阐释次序是闻、信、受、读、诵、持,听闻后生信,然后去读,达到流利念诵,当然剩下的是做,是实践、执行、身体力行了,按事理发展的逻辑顺序也该是这样嘛,怎么自己当初就不明白呢?是没认真思考?好像不是,似乎一直有种无形的障碍挡在意识里,让我始终不得解。
随后又联想到一句话“行持任在一门深入”,那里面不就有行持二字吗?当初看这句话时也没深入理解这两个字。而且这句话后面好像还有半句,是什么记不清了。于是今天一早翻开过去学的东西,在学院办学思想的第一句中找到了整句话,即“行持任在一门深入,信解则应圆通无碍”。并把对此句的解释看了一遍,再想下去,又想起上次共修时老师对"一门深入"的阐释,并在心里默默领悟了一遍。至此,由“诵已能持”引发的所有联想才告一段落。
回想整个过程,由几个月的不理解,到一瞬间的顿悟,再到自觉深入的联想,长时间的疑惑最后引发了旧有知识点的温习。这真是始料未及的。学东西真是没有固定程式啊!随时,随机,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契机,能不能抓住机会精进思索下去。整体反思一下:如果顿悟的内因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外因呢?如果没有YY共修平台随机传送问题的功能,没有那个点击“发送”的动作,也达不到,就像周二那天,没有机会发问,问题就又多存了一天。而这又跟老师掌握共修的节奏、留有充分的提问时机有关。在这点上,学员们是不必担心的,因为老师们以无限的耐心营造了让人发问的气氛,又把共修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能充分引发场内场外互动交流。从这一点上说,我是沾了老师们福德智慧的光。而YY平台的搭建,还应归功于学院。感恩学院,感恩高七师!

文:四班学员Mouzhiqin
最近,关于《普贤行愿品》最后一段中“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中“诵”和“持”的理解问题,在日常观诵集的修行中进行到这段时我经常在想,“诵”还好理解,“持”怎么也想不明白。
周二共修时想问一下,但那天老师没留多少时间,提这个问题又要打许多字,就没问上。昨天的共修中,我抓紧时间打出这个问题,在手刚碰了“发送”键的一瞬间,突然顿悟,“行持”二字一下子从脑中涌现。先前亟待听老师释疑解惑的心态一下转变成听老师讲解验证答案的心态。果然作行持解。
想了许久的问题在按键发问的同时骤然领悟,很神奇吧。是共修的力量?佛力的加持?缘起的显现?接下来的几秒钟里, 我不由反思下去:普贤行愿品这一段阐释次序是闻、信、受、读、诵、持,听闻后生信,然后去读,达到流利念诵,当然剩下的是做,是实践、执行、身体力行了,按事理发展的逻辑顺序也该是这样嘛,怎么自己当初就不明白呢?是没认真思考?好像不是,似乎一直有种无形的障碍挡在意识里,让我始终不得解。
随后又联想到一句话“行持任在一门深入”,那里面不就有行持二字吗?当初看这句话时也没深入理解这两个字。而且这句话后面好像还有半句,是什么记不清了。于是今天一早翻开过去学的东西,在学院办学思想的第一句中找到了整句话,即“行持任在一门深入,信解则应圆通无碍”。并把对此句的解释看了一遍,再想下去,又想起上次共修时老师对"一门深入"的阐释,并在心里默默领悟了一遍。至此,由“诵已能持”引发的所有联想才告一段落。
回想整个过程,由几个月的不理解,到一瞬间的顿悟,再到自觉深入的联想,长时间的疑惑最后引发了旧有知识点的温习。这真是始料未及的。学东西真是没有固定程式啊!随时,随机,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契机,能不能抓住机会精进思索下去。整体反思一下:如果顿悟的内因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外因呢?如果没有YY共修平台随机传送问题的功能,没有那个点击“发送”的动作,也达不到,就像周二那天,没有机会发问,问题就又多存了一天。而这又跟老师掌握共修的节奏、留有充分的提问时机有关。在这点上,学员们是不必担心的,因为老师们以无限的耐心营造了让人发问的气氛,又把共修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能充分引发场内场外互动交流。从这一点上说,我是沾了老师们福德智慧的光。而YY平台的搭建,还应归功于学院。感恩学院,感恩高七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