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高级中学吧 关注:2,558贴子:255
  • 9回复贴,共1

分享--《逆袭 一个高中差生的三年奋斗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总认为高考是一个人的战斗。
在这条路上,谁先放弃了自己,谁就提前倒下了。
曾经我放弃过,抱怨过,痛恨过,考过倒数,挨过骂,最后我跟自己说,如果连学习这么简单的事都不能去完成,你还凭什么去拥有其他梦想。
高三的最后时日,我把自己变成了拼命三郎,在我的桌子上贴着各种奋斗的小纸条,有一条至今还记忆犹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它是我整个高中最真实的写照。如今不管走到哪,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给予我战胜一切的信心。
三年来,谢谢那些怀疑我,鄙视我,在我失败时落井下石的人们,是你们给我以斗志。谢谢那些一直鼓励和支持我的人们,是你们给我以战力。让我在高考的征程中一直充满十分的斗志,用百分的战力去克服一个个失败。
人总要成长,高考就像一个催熟剂,让我成长,让我成熟。让我在饱受委屈与辛酸中浴火重生。这里眼泪毫无用武之地,它太过拥挤,没有眼泪的空间,哭只能在心里。伤心了,难过了,朝自己哭,心脏在哪里,就在哪里哭,因为那里最痛,痛了才能记住所犯的错,才能奋发而起。
高考,这样的故事还在不停的上演。我的高考,已经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你们的高考还只是开始……


1楼2015-11-24 10:56回复
    这样的混沌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时间定格在2011年夏天。
    这年夏天我拿到了我们县市重点高中——HZ中录取通知书。红色的壳子十分显眼,它不仅证明我的初中时代已经结束,也告诉我将踏入更大的征程,那里有一个叫做“高考”的巨大门槛等我跨过去。
    刚开始到HZ中的时候,我还是秉承初中的学习方法,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有时间就投入到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看各种文学,时尚杂志,古今中外著名的小说。连续的两次打击证明我是错误的。
    第一次打击是当我看到老师手上名单的时候,那个名单是按照中考成绩高低排序的。当时,我中考成绩在我们初中是年级第三。当我怀着兴奋和一丝骄傲去看班主任手上的名单时,瞬间心跌至低谷。全班58人,我排在30位,中等偏下。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在初中经常被老师夸赞的学生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尽管我多有不甘,但是这是真真切切摆在我面前的事实;尽管我委屈,但这种感情也只能埋在自己的空间。我告诉自己,要一个个翻上去,这是我进入高中后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次打击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数学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课从来不带课本,信口拈来。由于之前一段时间我一直活跃在军训中,闲暇时间一般都在看杂志听歌,悠闲自在好一阵。虽然新书发了一个多星期,我动都没动过。于是,就这样让我置身令我倍感尴尬的局面当中,当周围的同学很简单的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时,我把书翻的“格格”响,但始终也找不到老师具体讲到了哪里。第一节数学课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过去,课后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搞懂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的其中一部分。
    高一的时候没有分班,文理双修。好容易刚把数学老师第一堂课上所讲的知识搞到一知半解,那边的物理又兜头抛出若干问题。直到第二节晚自习结束,也不过是把一天来老师上课所授的内容大致看了一遍。第二天,我有幸被数学老师叫上讲台去解题,瞪着黑板上老师给出的题目半天,拼命的搜索脑中的记忆,九年来的所学所知,全都派不上用场。第一个上讲台,最后一个下来。当数学老师示意我可以下去的时候,眼睛里有了一丝愠怒。更是无法面对讲台下面那57双眼睛,自尊心严重受打击。其实这是他上课的特点,出一个题目,用到的是上一节的基础知识,下一节的解题思路,不预习课本,根本解决不了。
    在上其他课的时候偷偷的看数学,这是我在初中经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各科老师上课时的声音都很大,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另外看周围同学都在认真听讲,自然给自己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压力。最后的结果不仅数学垮了,连带着其他科目也被拖垮了。
    那时,我自以为自己很幸运。上课时只要我低着头,数学老师就不会再让我上去做题。,由于一时无法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班级里开始出现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只要老师不点名到黑板前解题,他们们就可以蒙混过去。课后继续说说笑笑,而我就是其中一位。
    一周后,第一次数学测验,我们用的是100分的试卷,我考了59分。当时这个成绩刚好比最后一名58分多一分。尽管班主任后20份试卷的分数没有当众读出,但最后还是特地点了我和另外那个同学的名字,毕竟全班就我俩不及格。拿着这张59分的试卷,让我有了一种错误的认知——是班主任故意让我不及格的。于是,我满试卷找老师的批改漏洞,客观题找不到,就找主观题,把同桌的试卷拿来一个个对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再三审查,终于在一个主观题上发现了老师的批阅漏洞。这说明我是可以及格的,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进行自我精神麻痹。因此,我并没有为自己在数学上的失利而改变自己的打算。对于当时那个备受同学瞩目考取99分高分的骄子,我同样给予不屑。
    这种混沌的生活持续到第一次月考的失败。此时,我方有所悟,内心深处有种痛楚在提醒我,只有通过不断的奋斗,才能有尊严生活在老师与同学们之间。我不能再这么混沌的持续下去,否则,我如何有勇气迎接那个未知的高考,又如何达成我曾经的高考目标。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养成了每天一次自省的习惯。具体的做法就是,对一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全方面的审查,哪些地方没有搞懂,哪些地方需要花时间细看,并把明天的学习计划提前安排合理,课间10分钟和中午的午睡时间也要充分利用。同时,寻找那些与成绩好的同学生产生差距的原因,重新审视自身的缺陷,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经过这样的一个调整,我的各科成绩得以稳步提升。


    2楼2015-11-25 10:02
    回复
      4.英语,第一次给了我学习的信心
      那时候,英语不光是对于我,对于整个班级来说,都是一件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次月考全班英语惨败,平均分在14个班中名列倒数,全班及格人数寥寥无几。就像班主任对我们说的那样,“我没想到的是你们能够在历史和地理上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同时更没想到英语会考的这么差,几乎全军覆没。”
      那时候有个大家都默认的事实,班主任所带的科目决定了这个班级在分班时候的走向,是理科班还是文科班。我们班主任当初带的是数学,自然而然以后分班的时候,我们班将是理科班。文科老师在理科班上课一般没有在文科班尽心,用他们的话说,“没必要把这么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以后不考的科目上。”他们不会逼你做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照本宣科意思意思就行。而理科老师给我们上课很少拿课本,书上的概念他们都记得特别清楚,讲一会课马上用例题分析,然后打开练习册,进行实战演练。他们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定期批改作业。因此我们班能够在历史和地理上取得那么好的成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2011年11月末,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全班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英语攻坚战。我在这场攻坚战上赢得了高中的第一份自信,虽然是一次小小的测验,但是它对于我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雨,润物细无声。
      英语老师是这场攻坚战当之无愧的主角。她比任何人都担心,着急。这无关她的教学水平,也无关我们的智商。她同时教了两个班,另一个班的英语平均分排年级第二。究其原因是我们不够重视,仍然抱着过去学习英语的老办法,守着一筐单词,一个个的解答意思。看到熟悉的单词没有缘由的就选它了,最后仔细分析起来,把整句话翻译成汉语,会发现诸如“一只猪在饭店吃霸王餐”这样的句子。当英语老师翻译出来的时候,笑倒一片。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翻译,对于一个初学英语又得不到一个老师正确的指引时,这个过程是必将经历的,本人在这个过程徘徊了数年。问题积累了一大推,一时暴露出来,手足无措。
      英语老师给我们下了死任务,每天早上英语早读的时候要把当天上的文章读熟,上课的时候会抽查。那时候我的英语基础很差,英语单词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难跨过去的门槛。而课文里的一句话,就像是一座害怕仰望的大山。
      每天早上,勤劳的英语老师都会早早的来到教室,一圈又一圈的绕着教室转。那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脾气比较大,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很浓,所以大家都怕她。只要英语老师往教室里一站,一种莫名的气场就把我们都hold住了。这时候,我毫无办法,只能逼迫着自己去试着读课文里的句子。那个感觉,就像是一个刚认识几个大字的一年级学生读鲁迅的文章一样晦涩难懂。不光是难懂,读起来都有点艰难。
      为了在英语上赶上其他的班级,英语老师充分利用上了晚饭和晚自习中间的时间。其实学校有安排晚自习的时间,只是一个习惯如果没有人去督促或者很少有人去带头执行,就很难形成。那些天,英语老师6点整都会到教室里,这时候,晚读英语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后面的几番考试看来,晚读对于英语的学习很有作用。任何一门语言都是通过交流而产生的,而学习语言,首先必须培养自己敢于读出书本上文字的信心,然后就是与人交流。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周围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那么我们就自己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当你周围的人都投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的时候,对于这门语言的感触力就会逐渐上升。
      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少数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学生除外。因此在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方法,我们都略有迥异。那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感受英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这些方法不否认对于英语的学习都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是我认为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这些说起来就有点不切实际。


      5楼2015-11-30 10:03
      回复
        我的高中学习生活因为有了这种乐趣而出现转机,如果要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我会故作幽默地说,“忘了告诉你们,其实我是一只丑小鸭。”上了大学后才知道,丑小鸭也有黑色童话版本······
        重新看书和推倒书中公式大约花了我一周的业余时间,这个业余时间包括中午午睡和晚上八个小时标准睡眠时间。当然这个 8 个小时标准睡眠时间在高三的时候被老师缩减为 6个小时。
        当这一切完成后,我试着去做了一套之前老师讲过的月考试卷。这套试卷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虽然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但是它在我心里早已被撕了无数回。有人问我为什么还留着它的时候,我的虚荣心会告诉他,“我觉得凌迟比较适合它。”说完还不忘撕下它小小的一个边角,以证明我对它的恨无以复加。结果也是这样,当它经历了3000 刀“非人一般”的折磨后,终于化作碎片不知所终,而此时,我手中已经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我心里,别人鄙夷的目光就像是这张试卷一样,割裂我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在被我伤害着,因为我一直都在进步。
        做完试卷,我大约估计了一下,能拿到 80%的分,中间有几个题目拐的弯比较多,一时半会我想不到好的解题方法。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比较开心的,起码那个 80%的分的试题我已经完全弄懂了,对类似题目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也上去了。还有一个好处是粗心的地方少了许多,换句话说,我能把我应该拿满分的题目做到完美。至于那几个难题,写进了我的笔记本中,有时间再细嚼慢会。
        任何事情不可能一步登天。作为一个差生,我所能做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迈向那座早已刻上我名字的山峰。只有登上了山顶,才有机会去尝试着在空中行走,俯瞰苍茫的大地。登上了山顶,纵使是需要往下跳,也会有飞翔的感觉。
        现在我还是一只虫子,隐匿于黑暗中,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关心。我相信,我相信有天,我会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我相信上帝装在我尾巴上的灯泡在漆黑的夜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YOU HAVE MY PROMISE!


        10楼2016-03-01 16:22
        回复
          7.我的数学及格了
          自从数学跟上了班主任上课的节奏,他让我上黑板的次数逐渐减少了。后来经研究发现这个改变应归功于冬天的到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全部呈下降趋势。事实也是如此,所有的科目课堂上基本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下面的人听听,做笔记人都很少了。即便是那些优等生,也是双手插在口袋里取暖,或者埋头在书上涂涂抹抹。
          这种静默被突如其来的第三次月考打破。按照HZ中的考试传统,考试一般是提前一周跟你说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月一次,完全取决于校方的意思和各班各科老师的教学进度。出卷子也是随机抽老师出,因此偶尔也会出现超前的题目。出现这种情况,也只怪班上的教学进度太慢,归根结底,是这个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太差,怨不得别人。这就好比是高考的试卷经常需要大学的解题方法。
          这周是学生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毕竟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学校大门口的光荣榜上对于自己来说是莫大的光荣,那天的景象虽然比不上古代科举出榜的日子,但也上万人空巷。大门瞬间被堵塞。然后,我们的“状元”就全校皆知了。这周对于一个差生来说,紧迫至极,各种临时抱佛脚。关键问题是老师不会把上课时间给你,课程的进度还是在有条不紊的前进,唯有中午午睡时间和晚上三节自习。
          整整一周的生活都像是滑板在光滑的地面做永不停歇的匀速运动。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16小时学习制。这样的学习生活让我不得不用DJ来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稍有休息,就戴上耳机,隔绝外界的杂音,沉浸在辅导书中的世界。
          这样的考试,对于一个刚刚入门的理科生来说,也就是中等以下的学生,我觉得熟练掌握练习册上的题目解法和书中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回过头把以前做过的题目重新看一遍。这种做法,切记一目十行,一目十行的结果是看着都懂,做起来都不会。我当时是给自己掐时间,比如数学,规定一个时间段,把这个单元的题目解法掌握。简单的题目可以挑选几个典型作为例题,刚开始可以在纸上演算,找感觉。后来记得熟了,做的题目多了,就可以开始练习心算,换句话说公式的转换和数字的带入全部需要在脑中完成,这个阶段的要求比较高,这是对进入一定学习境界的学生而言的。心算的优点是锻炼大脑,答题速度快。缺点是容易出错,特别是在细节方面。
          练习册上的题目看过一遍后,后面应该花一点时间去做一个总结。这个总结相当的重要,做总结中,抛开书本和练习册,凭着脑子中的记忆,想想书上的公式,然后写下来。之前做错的题目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再次回想一下它们的解题步骤,然后记下来。还有一些巧妙的公式转换,记下来。做这个总结是为了在考试中更好的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像是一篇作文的题眼,其实这也是各科出题的共同点,往往一个看起来特别难的题目往往只有关键的一步。这也是所谓的做题捷径。
          上面这些是当时我结合一些杂志上介绍的尖子生学习方法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定的初步学习规划。作为一个差生,认识自己所在的位置很重要,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次月考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只有步步为营,才能赢得高考这种战争的胜利!
          那一周,除了照常听各科老师的讲课以外,其他时间基本在复习和迎考中。自从找到数学做题的乐趣,原来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变得活跃起来,有时候吃饭,脑子中都会出现一串奇怪的数字符号。做题的效率也高了许多。由于老师减轻了单元考试力度,老师和同学没有察觉我的改变,我就像是一匹潜藏的黑马,随时准备显现惊人的爆发力。而第三次月考刚好给了我契机。
          我清楚的记得,当我第一次英语单元考试进前五名的时候,周围同学用难以置信的表情表达对我这次考试的怀疑,英语老师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你自己做的吗?”我冷然的回答了一句“是的。”那时,英语老师开始用各种理由找我回答问题,几次被我有惊无险的回答下来的时候,英语老师说了句,“多注意口语的练习。”这种怀疑从第二次单元考试进前三的时候终于转变成信任,随着第二次月考英语成绩出来,和第一名的分数相差无几,英语老师的目光变为欣赏,周围的同学开始投来羡慕的目光,以及尖子生敌意的目光。这就是我的证明,一步又一步把成功的概率提上去。


          11楼2016-03-09 09:14
          回复
            9.学习物理的困惑
            高中的第一个寒假过的很快,没看着几次潮起潮落,一个月的寒假一晃就过去了。现在想想,其实高中也只不过是一晃就过去了。
            新学期开始最紧要的一件事就是已经到来的分科问题。分科对于我来说,就是选择以后要走的路。不管是有没有考上大学,这个分科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虽然呆在理科班,但是我的理科成绩不是很理想,反而语文历史还要好一点。加上上学期我的期末成绩文科总分比理科总分还要多一点,这成了一道坎,让我选择读理科的坎。
            对于一个刚开始在理科班上课的我来说,听到最多的是文科生和理科生以后的就业问题。班主任举出了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理科生比文科生好找工作,家里的亲戚也比较偏向读理。而目前,物理化学生物在我脑中的概念还是一片模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并不适用它们,就像我不喜欢它们一样,教它们的人也不怎么喜欢我。和一群互生厌恶的人在一起学习,会有什么好结果?这是语文老师在上课经常讲的逻辑,他似乎在暗示我该去学文。
            新学期的另一项任务就是评试卷,上学期的期末试卷。随着我在物理化学生物几科里备受打击,心情落到了低谷。
            我们的物理老师很负责任,每次说到我们茫然的地方,后面都会加一句,“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能理解这些东西,后面的学习就很困难,我建议你们去文科班。”当时讲的是物理里经典的小球和弹簧问题,要求我们通过想象和受力分析画出速度—时间,加速度—时间图像,以及写出每段时间的运动方程和受力平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小球在各区间段的运动情况。
            物理老师叫了一些尖子生回答,他们勉强能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而我坐在那里,更像是听天书。那会,我的水平还停留在画物体受力分析上,经常画出多余的力或者少画几个力,每次做到这样的题目都不一而终。那时候的物理选择题大多是多选题,一选就错。什么运动状态分析完全不会。
            物理老师花了一节课给我们讲解了一遍小球与弹簧问题,我第一次很认真的做着物理的笔记。下课后,我回忆之前上课的内容,脑中仍然是一片模糊。笔记中的图形和运动状态分析仿佛在压制我的智商,越想头越痛。我试着背下答案,花了半个小时,我将小球的运动状态熟记于心。


            15楼2016-03-21 16:41
            回复
              第二天,物理老师旧事重提,再次在黑板上说了这个问题。又问了一遍昨天的问题,我使劲的回想脑中那些乱七八糟的运动状态,它们好像是在和我玩一种文字游戏,等着我去拼凑最后的答案。等我花了几分钟好不容易拼凑出来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时间和运动状态的搭配又出了问题,它们的顺序我忘了。物理老师还在等待,他似乎在等我们放弃读理科的念头,这是一条不归路。
              结果我没有回忆起我笔记上的答案。从那天开始,物理成了我在理科班学习的一大障碍,我曾经以为只要把数学成绩提上去了,物理只要后面分完科的时候稍微努一下力就能追上那些理科尖子生的步伐。我错了,虽然说数学是万物之源,但是每一科都有它自己独自的特点,或者说是哲理。数学好,物理一定好是个假命题。
              学校给我们一周的时间考虑,是读文科还是读理科?这周我每天晚上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是读文还是读理?又想起我的大学梦想,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吗?找一份好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蓝领技术工,白领管理人?焊铁工,记者?还是其他的各类职业。我试着去问班主任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可是两次去他办公室都没有人。班主任也不会在班上点名,你该去读理还是读文。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选择读文的学生一个个离开了这个班级,然后我们班又换来了一批新的面孔,这些学生都是从文科班转过来的。而我最后选择留在这个班级,不是抛硬币的结果。理由很简单,第三排的人一个都没有走,而他们是我一直想超越的目标。家里的人听说我读理的决定后很高兴,打电话过来给了我不少的鼓励。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后悔我当初的决定。我知道自己并不适合一个文科生的生活,我追求的是冒险,刺激,和充满创造激情的生活。而读理可以满足我的这些要求。那时候我发现我不但是个倔强的人,坚强的人,还是一个不安定的人。不否认,我很喜欢历史和语文。它们带给我很多乐趣,特别是遇到烦心的事,或者感到孤独的时候。在那些过去的历史中总能找到心灵的解脱,正是它们一步步帮我解开了心灵的枷锁,我才能一直勇敢的走下去,做一个坚持不懈的追梦少年。
              在现实生活中,正如老师们说的那样,这个社会更需要理科生。一个理科生用他的勤劳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去养活自己,或者他所要承担的压力。而且随着政治和地理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很难掌握里面的规律。我脑中既定的思维逻辑对政治还有极强的排斥心理,可能是以前读的小说多了,思想自由惯了,受不得约束的缘故。
              所有这一切说明我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科生,而喜欢的文科的一些东西都可以当作是业余爱好去开发。这些都是我在选择读理还是读文考虑的事情。
              物理老师的忠告的确吓走了几个原本打算读理科的学生,而我不在其中。因为在他的忠告之前我就有了目标,而这个目标我必定是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物理老师的忠告整整响了一个星期,教室里隔一天就会有些新面孔进入,旧面孔出去,或者原来的旧面孔回来。


              16楼2016-03-21 16:41
              回复
                10.理科第一关,物理大关
                分完科后,我就投入了高一下学期紧张的学习中。随着学校通报了第一次月考的时间,平时原本吵吵闹闹的声音安静了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上课的内容比平时多了不少。为了应付高二下学期的会考,班级并没有完全停止文科的教学,只是不用考试了。刚开始出于对文科老师的尊重,我还会听听他们讲的内容。后来发觉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我也开始安排自己的事情。
                在文科课上安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睡觉。新学期开始,班主任没有按照期末成绩调换位置,我现在的位置还是坐在后排差生圈里面。那时候上晚自习要到九点半,早上六点就要起做早操,上早自习。春天一到人很容易犯困,而像政治地理历史这些课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借口休息,休息前望一下周围,趴倒了大部分,我也就心安理得了。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物理老师的话是在恐吓我,所以我一直没当回事。上课听他讲新的知识,下课照着书用数学推倒一下新学的公式。练习册一边做一边看答案,自认为做的还不错。不会的用意念去冥想一下,由于我的感知能力一直都不错,解物理题如果发觉过不去的坎,看着答案我的感知力会帮我自动跳过去,然后向大脑传达一个信息,“嗯,这题可以过了。高一上学期我也是这么做的,有时候考试也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物理老师的忠告在分科后的第一次月考中将我的自信砸个结实,以至于我怀疑一个月前我选择读理科是个错误的决定。
                第三次月考各科成绩出来后,我的理综分数还没有达到 180 分。那时候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理综成绩,一直到高二下学期结束,HZ 中实行的都是物理化学生物分开考试,我们不需要统筹三科的考试时间。这样的考试比后来的理综考试要容易许多,在这种情况下,我连 200 分都没有拿到。数学和英语考的也不尽理想,在班级排名顶多算是个中等偏上的成绩,那次语文考试的试卷特别难,全年级只有 6 个人及格,我们班只有一个,我刚好 90 分。最后的整体排名因为我的理综考的特别差,没有进光荣榜。而理综中物理 100 分的试卷只考了 36 分。
                这次月考后,物理老师的忠告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响起。我的心里开始一直纠结那个小球和弹簧的问题,越想越头疼。老师评卷的时候,我一直在走神,又开始最初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失败这东西在外面走了几糟,像附了魔法一样又开始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几天,心情烦透了,傍晚经常一个人去操场散心,来排解心中的压力。有时一个人躺在操场的草地上,仰望云卷云舒,闭上眼,微风习习,这样的生活该是如何的惬意。
                现实的残酷没给我多少时间去解开是不是应该转班的谜团,各科老师评试卷的速度比上学期加快了许多。这所有的一切无疑在告诉我,真正的高中生活已经学习,如果还在当初的选择中纠结,那么物理上的失败只是一个开始。等待我的将会是更多的失败,而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7楼2016-03-30 15:43
                回复
                  我用一节晚自习的时间在物理的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了一些关于当时心情的随想,把低落的心情写进纸里,是在缓解压力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曾经我那么糟糕。那次后把因为月考考试失败而低落的心情随想写进各科的笔记本里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它记录了我的高中成长过程,每一次重要考试失败后深深的印记。
                  理考试失败的阴影在我心里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每天傍晚都会去操场散步找寻感觉,然后每当学不下去的时候,就把这些随感写进笔记本。在另一个世界建造属于我的王国,给自己一个宣泄的地方,不要把一切积压在心底,然后变成束缚自己前进的囚笼。
                  物理的失败是我选择读理科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在这个巨大的障碍面前,我缓了很有一会。回到现实,我的人生并没有像小说里的传奇故事一样,得到谁的拯救,或者是拿到什么学习秘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潜能像小宇宙一样爆发,一路过关斩将,很简单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一如既往的打击着我,而生物和化学学的也很勉强。总在寻找适合我的学习方法,一直都找不到。
                  这张试卷,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选择留了下来。那张试卷上的题目涉及的内容大部分是天体运动,天体运动的题目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公式复杂,一个计算量大,还有就是运动状态分析难以把握。在这一块,我做的惨不忍懂。当时我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受力分析上,而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我一直没有认真对待过,总是马马虎虎糊弄过关。
                  学习天体运动有诸多麻烦,然而期中的共性也很多。这些共性也是物体其他题目的共性。这些都是我后来经过实践发现的,在这里联系我的这次物理考试失败和大家分享一下。
                  任何理论性很强的学术,都是以几个基础公式推倒而来,在推倒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后面就是假设内容,根据实验研究或者通过其他的公式推倒能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我的公式可以一直推下去,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我把这种现象称作是理学之美,后来我爱上了物理和数学也是因为从这个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对于一个理论研究学家来说,人生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发现了事物存在的规律。哲学家说,存在即合理。而理论研究学家就是发现和证明它的合理性,转化成人类容易理解的数字符号,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知道了这些公式的来源和试题提问的方向,对于后面发现它们的规律就容易许多了。这就像一群人在进行射击比赛,除了我之外,其他人都没有靶子可以射。有了点有了方向,最后就是运气和自身能力的问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运气这个东西不是我能控制的,剩下的只有能力。所谓天道酬勤,能力是靠后天实践形成的。
                  上面说那么多,总结起来就两个词,规律,能力。那次物理考试的失败,一个是我没有弄清楚它们的规律,另一个是我解物理题的能力也没有。在一张真正的物理试卷面前,我怎么能不失败?真正的物理试卷是和没有分科之前出的物理试卷相对应的,简而言之,分科前我处于一个一元的世界,分科之后我处于一个三元世界。这是我要跨越的110米栏,能否跨好这一栏,关系我能否再坐在这个教室学习。
                  当时我认真的分析完这张失败的试卷和我脑中少得可怜的哲学思想得出了一个模糊的方法,一切从基础公式出发,充分利用题目中的不变量,推倒出我需要的公式。这个方法要求我对所有基础公式相当熟悉和公式推倒转换相当熟练,最后这个问题归于数学问题。很幸运,我在高一上学期,就很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花了一些时间,去寻找物理书中这些基础公式,然后认真的看书中所述的实验现象和前人所作的假设,一步步推倒,发现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虽然很耗时间,但是对于以后做陌生的题目的帮助很大。 不管是出于考虑考试中出现的概率,还是它里面包含的思想,物理书上的实验内容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学过物理的学生都知道,物理后面的考试,经常考到书上一模一样或者相似的试题,难点的还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看书上的实验不外乎是看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两项是考试中经常考的内容。除了这两项之外,我对书中的实验图像情有独钟,一个是因为根据图像计算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是试卷上经常考的题目,另一个原因是书中的实验图像存在动态效果。
                  我读高中的时候,一般的老师都不会带我们去做实验,如果想通过实践获得书上一模一样的结论就有点困难。一种方法是自己根据身边能利用的课本桌子笔纸乒乓球什么的东西设计实验,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对书中图像的观察和记忆,在脑海中形成天然的物体运动规律,还有一种比较困难的方法就是一步步根据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出它的运动状态。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重点在于理解和融汇贯通。下次碰到新的实验题或者判断物体运动轨迹的题就不会觉得猝不及防了,毕竟信心是建立在有充分准备和对对手的了解上的。
                  那次物理失败对我的打击很大,同时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分科之后,我一直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模棱两可,而既以选择读理科,不管是考虑事物的逻辑还是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要偏向于理性。1加1在正常情况下只会等于2。
                  思考完这些 ,我坚定了学理科的决心。那次月考,数学和英语考的分数没有达到心里的预期,也让我明白了革命的果实需要保证,这样才能腾出手去打击其他的敌人。当老师把那次月考的试卷分析完后,我自己又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这些试卷重新分析了一遍,比以往多做的一件事是像一些错误学会了归类记录在笔记本,以便于我以后翻看查找。 走出了物理失败的困境,重新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真是拨开云雾见天日啊!


                  18楼2016-03-30 15: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