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浪一叶吧 关注:658贴子:8,309
  • 9回复贴,共1

修真养生: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
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
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眴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具缘第一 诃欲第二 弃盖第三 调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发第七 觉魔第八 治病第九 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IP属地:浙江1楼2015-11-09 08:34回复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净。或发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
    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二分别真伪者。有二。
    一者辨邪伪禅发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搔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时如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
    此之邪定若人爱着。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世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
    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
    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二者辨真正禅发相。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憺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
    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
    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具如前说略示大意矣。


    IP属地:浙江11楼2015-11-09 08:39
    回复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
      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
      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
      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
      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IP属地:浙江14楼2015-11-09 08:41
      回复
        治病第九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
        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唯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发相者。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
        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
        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
        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
        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二者五藏生患之相。
        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
        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
        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暗昏闷等。肝主眼故。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病-丙+习]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
        从肾生患者。咽喉曀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
        五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
        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
        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IP属地:浙江15楼2015-11-09 08:41
        回复
          证果第十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
          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
          故经云。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
          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
          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
          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
          故经云前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


          IP属地:浙江18楼2015-11-09 08:43
          回复
            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
            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falun入涅盘。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
            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盘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falun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
            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
            涅盘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盘。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


            IP属地:浙江19楼2015-11-09 08:43
            回复
              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
              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
              涅盘经。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盘者涅盘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盘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
              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涅盘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盘。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
              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终)


              IP属地:浙江20楼2015-11-09 08:43
              回复
                始终心要
                  荆溪尊者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谛者。统一切法。
                真谛者。泯一切法。
                俗谛者。立一切法。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
                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纲目可寻矣!


                IP属地:浙江21楼2015-11-09 08:44
                回复
                  止观坐禅法要记
                    宋忠肃公陈瓘莹中
                    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
                  众生迷荡去本日远。动静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隐。 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瘳药废医亦不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以大悲故无说而说。此摩诃止观之所为作也。然其文义深广汪洋无涯。譬如大海孰得其际。以大悲故复作方便。使尝一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沤见全潮体。故于大经之外。又为此书词简旨。要读之易晓。应病之药尽在是矣。
                  善用药者不治己病。止乎其未散。观乎其未昏。方止方观而未尝昏未尝散也。如鸟双翼。如车两轮。穷远极高无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于此。呜呼不知则已。知止观之可以入道者。可不勉哉!


                  IP属地:浙江22楼2015-11-09 08:44
                  回复
                    楼主,麻烦你抽出你宝贵的时间帮我看看这课格: 丙申年 辛卯月 丙申日 己亥时 葬甲山, 丙午命 ,楼主,麻烦点评一哈,谢谢


                    24楼2015-11-10 0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