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楼吧 关注:27贴子:711
  • 1回复贴,共1

【明史楼】《三国演义》解读【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三国演义》专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第一回引言
一、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太原人。生卒年不详。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共120回,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司马氏灭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奇谋)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作者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材料,博采裴松之的《三国志》补注所保存的大量史料,吸取了民间三国故事和艺术的丰富营养,并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艺术才能,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小说中也有不少虚构加工的地方。前人说《三国》“七分实,三分虚”,就指出了其中虚构与真实的大致比例。
这部古典小说名著刻画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寄托了作者个人的爱憎情感,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矛盾斗争,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伎俩和诡计,也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把章回体小说推向成熟的阶段。
小说有鲜明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由于成书主要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宋元时期,于是,偏安一隅而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刘备集团,被人们借来喻指汉族政权;而盘踞北方的曹魏集团则被用来借喻正统政权的篡夺者。小说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包含着民族意识和正统观念。


1楼2015-11-07 11:54回复
    五、自我检测
    1. 请说明“赤壁之战”中曹操如何一步步败给孙刘联军的。
    答: 夺荆州后骄傲自大,初战失利,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为减弱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下令将战船相连,埋下隐患;相信黄盖的诈降,放松了警惕;被周瑜火烧连船又穷追猛打,大败。(5分)
    2、“温酒斩华雄”中刻画关羽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战场情景渲染紧张氛围,鼓声、杀声、折兵斩将全是耳闻;实写军账里人们议论争吵、喜怒感受、派兵遣将等会场情景,烘托关羽的出场与战斗;虚写中心人物关羽往来于战场、会场之间与冲锋陷阵的战斗声势和神威,实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的刹那声势与 “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的英雄气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5分。手法2分,分析3分)
    3、“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在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上重点运用了烘托手法,请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答:①在诸葛亮出场前集中笔墨描写司马徽、徐庶先后介绍诸葛亮的才华,②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从侧面进一步表现,造成了烘云托月的效果。③描写卧龙岗周围的自然环境,描写荷锄农夫唱山歌、草堂上的对联,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写出一点得3分,写出两点得5分)
    4、“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生动表现了曹操的奸诈性格。你是怎样看《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人物的?
    答: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曹操具有多侧面的复杂性格,个性鲜明而独特。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求贤若渴而又嫉贤妒才;自大自负而又机谋权变;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5分。“多侧面”2分,解释3分)
    5、《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周瑜是如何让蒋干中计的?
    答:1、一见面点出蒋干来意,逼蒋干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2、当众宣布“不是曹家说客”,并令太史慈监酒以堵蒋干之嘴;3、显示“兵精粮足”,暗示蒋干劝降不可能成功;4、对蒋干“言志”,“大笑”显示自信,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亲近蒋干,佯作大醉,让蒋干放心走近密信,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5分,第4点2分,其余各1分)


    5楼2015-11-07 1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