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旅游网吧 关注:10贴子:159
  • 0回复贴,共1

【原创】红色之旅—探寻贝家花园的往事之徒步一日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转自海淀旅游网
  10月的最后一天,周末轻旅行迎来了第40期活动。这期的周末轻旅行以贝家花园为主题,从西山大觉寺开启,妙峰古香道入口结束。我们邀请了贝家花园遗址的专家学者张文大老先生,为一行11人进行了深入地讲解。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这样的天气在秋日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好。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大家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从大觉寺门口出发,沿着这条沧桑里透着文艺感的铁路,行向下一个目的地。

  走了不多会,张老师大喝一声通知大家“我们到了!”于是所有人才从铁轨上下来,穿过一块正在施工的基地。眼前出现了崭新的像是刚修建的一段木制阶梯,那金黄的颜色在周围原始的环境里显得格外亮眼。

  年过七旬的张老师依然步履矫健,一边爬台阶一边不忘停下来,津津有味地讲述贝熙业的生平往事。队员们都对贝家花园非常好奇,认真地听着,仿佛历史上曾发生在这里的那一幕幕情景浮现于眼前。


  走到木质楼梯的尽头后,不消一刻钟,我们就到达了贝家花园遗址中的石楼。张老先生缓缓讲述了贝熙业医生如何在这里救死扶伤,为附近的管家岭村民贡献十数年生命。趁着休息的间隙,大家补充体力,合影留念。周末轻旅行的美女领队还给每位队员发放了可爱徽章以及海淀旅游网提供的精美礼品。


  张老师随身携带了一本贝家花园的资料集,里面记载了贝熙业大夫在中国定居期间的事迹,还附有数十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这本插满了黑白照片的相册是代表贝熙业先生与旧中国的深厚情谊的证据,也是张老先生花费了数年光阴探究、收集得精华。



 贝家花园石楼遗址是贝熙业生前行医治病的场所。相册里记载了贝大夫治病的场景,这些情景也被记录在了央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里。村民姚同宜、李煜瀛夫妇为感谢贝大夫无偿治病救人的行为,亲自刻制一块匾额,赠予贝先生。石匾以济世之医为题,手书:“贝熙业先生医学精深,名满中外,乐待吾人。为之介绍:先生更热心社会,此或非人所尽知,但温泉一带,则多能道出。《温泉颂》有云:“济世之医,救民之命”。虽为断章取义,适合于贝先生。民国二十五年春日刻于温泉,姚同宜、李煜瀛题赠。”现如今,这块匾额被镶嵌在石楼入口的正上方。


  离开贝家花园石楼遗址,一行人又翻山越岭,爬过长满不知名野草小树的山坡,在看似一片无人涉足的山林里寻找古人踏过的足迹。最终寻到花园的主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里冬暖夏凉,环境清幽宁静,是个休养生息的绝佳之地。贝熙业为了让自己瞿患肺病的妻子修养,为她选定了这个山灵水秀的居住地。贝家花园有着很多间房屋,供佣人以及贝先生的亲朋好友居住。













 离开贝家花园遗址,在去往圣琼佩斯纪念亭的路上,途径古代进香之路,也就是妙峰山古香道。包括张文大老师在内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集资重建了多座古香道上的古老的茶棚。这些茶棚是古时候进香之路上的行人驻足稍作休息的地方,还可以喝到免费的茶水,由当地村民所建。




  碑上所刻数十位学者及贝家花园的历史学家对管家岭一带的文物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关单位特立功德碑一座,以表敬仰之情。

  妙峰山的银杏树叶已经变成了金黄色。小团队走走停停,听着遥远美丽的故事,欣赏海淀大西山的秋色。
  不知不觉中,大家来到了圣琼佩斯纪念亭。现在与这座亭子有关的周边一切设施建筑都被保护了起来。很遗憾我们没能近距离地进行观查。



  不知不觉中太阳将要落山,大家顿时觉得山里温度凉了下来。回程之路起于妙峰古道的入口处。全体成员在这里留下了红色之旅的最后一张合影。



  回程经过鹫峰公园的大门。

  到此,周末轻旅行第40期活动:红色之旅——探寻贝家花园的往事徒步一日就圆满结束了。张老师的娓娓讲述让我了解到中法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中法两国人民从抗战时期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平与善举从来不分国籍,而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正是许许多多像张老先生这样的学者,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让贝家花园这一深藏在大西山里的中法友谊交流的证据得以完整地揭开神秘的面纱。


1楼2015-11-06 10: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