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德强
【小北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以及实力的日益强大,
中国人民在心态上也越来越趋于自信。
从一开始的“你们西方能做到的,我们也一样能做到”,
这一点在高铁、国产客机等事情上能充分体现,
到现在的重新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实际上就是从“实力自信”逐渐转化到“文化自信”。
当前就是处在这个过程中。
于是针对这种现象,
出现了一些说中国文化自信的文章,
但是有些文章过分强调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思想上的特殊性,
颇有些孤芳自赏的“玛丽苏”成分,
进而把中国历史文化思想隔离于世界。
不论文化认识上是过于的自卑还是过于的自大,
都不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思想在世界的位置,
也不利于审视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在世界的位置,
进而也不利于我们更从容地审视历史,认识世界。
我一直认为,
一个人对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即三观)的认识和理解,
比学习生存技能还要重要。
比如历史观,往往比历史事实还要重要。
因为历史史实是客观存在的,而历史观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准则。
不同的历史观对同样的历史史实得到的结论可能是相反的。
比如公知抹黑中国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一个个成了“历史发明家”,
都是他们的历史观在作祟,
或许他们压根就没有历史观,只会“拿钱办事”而已。
因此三观的形成有助于认识世界,认识历史,
进而活得明白、开通、不迷茫,
看待事物也会有一种自己的判断力,形成自己的信仰。
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媒体(营销号)说什么就信什么。
比那些小清新,
以及动不动就“大学毕业后迷茫”和“接触现实后颓废”的文字,
“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
所谓不惑,我认为是不迷茫不迷惑,有自己的判断力,不一定非要到四十岁。
我这次给闲情er分享的文章,
类似于之前分享张文木先生的《明末的天灾与人祸——从张居正改革说起》,
作者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人的主观意识角度,
并通过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对比,
来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
进而得到很深刻的观点。
下面开始正文。
【小北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以及实力的日益强大,
中国人民在心态上也越来越趋于自信。
从一开始的“你们西方能做到的,我们也一样能做到”,
这一点在高铁、国产客机等事情上能充分体现,
到现在的重新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实际上就是从“实力自信”逐渐转化到“文化自信”。
当前就是处在这个过程中。
于是针对这种现象,
出现了一些说中国文化自信的文章,
但是有些文章过分强调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思想上的特殊性,
颇有些孤芳自赏的“玛丽苏”成分,
进而把中国历史文化思想隔离于世界。
不论文化认识上是过于的自卑还是过于的自大,
都不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思想在世界的位置,
也不利于审视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在世界的位置,
进而也不利于我们更从容地审视历史,认识世界。
我一直认为,
一个人对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即三观)的认识和理解,
比学习生存技能还要重要。
比如历史观,往往比历史事实还要重要。
因为历史史实是客观存在的,而历史观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准则。
不同的历史观对同样的历史史实得到的结论可能是相反的。
比如公知抹黑中国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一个个成了“历史发明家”,
都是他们的历史观在作祟,
或许他们压根就没有历史观,只会“拿钱办事”而已。
因此三观的形成有助于认识世界,认识历史,
进而活得明白、开通、不迷茫,
看待事物也会有一种自己的判断力,形成自己的信仰。
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媒体(营销号)说什么就信什么。
比那些小清新,
以及动不动就“大学毕业后迷茫”和“接触现实后颓废”的文字,
“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
所谓不惑,我认为是不迷茫不迷惑,有自己的判断力,不一定非要到四十岁。
我这次给闲情er分享的文章,
类似于之前分享张文木先生的《明末的天灾与人祸——从张居正改革说起》,
作者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人的主观意识角度,
并通过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对比,
来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
进而得到很深刻的观点。
下面开始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