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天下郡县志》、《列女传》等史地、论理纲常、阐扬儒家思想的书约30多种。
康乾时期的文化,发端于顺治时修《明史》,康熙时,著手整理前代典籍,篡修历史与阐扬理学之书,已初具规模,以《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为代表,所修不下数十种。经雍正至乾隆前期,掀起整理古籍的热潮。高宗以国家进入“全盛”而转向“文治”,大兴“礼乐”,其目的正如他借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宗以此为宗旨,组织各方面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规模空前的编篡与整理历代文献典籍的活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主持并参与整理典籍、亲撰部分书,不下百余种。但最大成就当属编篡《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成立专门机构,向全国徵集图书,进行筛选、鉴别、校勘、编篡,历10年之功,於乾隆四十六年编成。参加人员共4200多人,包括一批优秀学者、鸿儒。国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创历史记录。这部巨型丛书,收书3500多种,7.9万卷。另编《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和存目之书,共计1 万多种;选精品书,编成《四库全书荟要》,收入464种。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才全部刊出。这场大规模学术文化活动,持续了20年。《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的问世,对清代及清以前历代典籍做了全面的整理与总结,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然而,为编篡这部书,也销毁了不少为清所禁之书,因文字触及禁忌而大兴“文字狱”,是盛世下的黑暗。
编篡《四库全书》,直接促进了“乾嘉学派”的形成,以考据著称,创立的治学方法和已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涌现的众多考据大师,皆可一提。康乾时期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红楼梦》,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亦於此时诞生。涌现了《长生殿》、《桃花扇》等戏剧代表作。诗歌被当代文学家誉为唐宋之后“又一奇峰突起”。高宗一生写诗4万首,写诗之多,为古今第一人,虽艺术成就不算高,却也不乏佳作。清朝词作以满族纳兰性德为代表,自成一派词风。散文、绘画、书法,亦有所建树。
历史表明,每一代盛世出现前,必有伟人,为盛世领航。他们都具有非凡才能,博大胸怀,勇於进取的气魄,坚韧不拔的精神;超凡脱俗,与众不同。战国时期,那些改革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都属於站在时代潮头的人。西汉文、景两帝为政,史家誉为“文景之治”。武帝利用先辈的丰富遗产,将西汉推向极盛。唐太宗雄才大略,开创一代“贞观之治”。武则天承前启后,以超群的勇气和胆识,为“开元盛世”铺平了道路。明太祖、成祖父子勇於创业,为永宣盛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圣祖为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61年,虽曰“守成”,实同“开创”,开疆拓土。世宗继续推进,高宗乘父祖之余烈,再把盛世推至顶峰,康雍乾盛世是三代人连续奋斗的成果。
一代盛世的出现,往往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如果难以为继,即将出现的盛世就要被扼杀於摇篮中。例如,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达280年的分裂局面,励精图治,勤俭治国,国库充盈。岂料后继者杨广(隋炀帝),昏庸无道,穷奢极欲,只十多年,不仅将可能出现的另一个盛世摧残殆尽,而且连前人的基业也一同葬送掉。明万历初,张居正勇於改革,国势大振。岂料张居正一死,神宗反其道而行之,形势急转直下,将明朝引向衰亡。史家论明亡,实亡于神宗。
五个盛世达到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后来者居上。比如,古代中国疆域有时扩大,有时缩小,但总的趋势是扩大。秦的疆域要大於殷商和周,汉的疆域比秦时扩大,盛唐疆域又进一步扩大。若以清康乾盛世时的版图为标准中国概念,历史上的中华国家曾被分裂成四块:大陆、台湾、蒙古、及俄占北方领土。实现国家统一,是将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复兴后不得不面对的又一新课题。解决这一课题虽然还很遥远,但“分久必合”却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