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平吧 关注:29贴子:81
  • 5回复贴,共1

【转发】幽兰微见 袁中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碣石调幽兰]卷子。是当前所见最古的琴谱,也是唯一的文字琴谱。1871年以来藏于日本京都神光院,当前由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自1884年由杨守敬、黎庶昌等人发现传回中国至今年,正好是两个甲子。有不少学者专家在这一百二十年中,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过研究。此篇仅就序中的人物传承及年代传本、卷尾的[类调]和此曲中1/8音的存在提出个人看法,求教于各界方家。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10-07 15:43回复
    来源
    当前所见刊载此谱于三处来源。一是 [琴曲集成]本之幽兰谱,它是影印1974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赠送原本的照片。二是[古逸丛书]本,它是1884年黎庶昌在借得宝素堂藏本,摹刻后收入了他所辑印的[古逸丛书]里。三是今日藏于东京博物馆之原始传本。这三本当然是原本最佳,古逸本有些许错误,琴曲本因印刷关系,有些重要消息无法见到,当前就以原本为据。
    记载
    此[碣石调 幽兰]卷子文字琴谱,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初现在至御水尾上皇时代(~1680) ,接着由日本学者荻生徂徕研究此本,熊本藩士薮震庵(1688~1744)及其后者均有记载,但皆无早于御水尾上皇时代。也就是说在十七世纪,相当于清初之前此本来源并无记载。但此谱确是由中国传去日本,则无庸置疑。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10-07 15:44
    回复
      制谱
      至于文字谱开始于何时? 在 [琴曲集成]提要第三段:”古琴谱记的是弦次 徽位和两手各指的技法,在第四世纪创制琴谱之初,一首琴曲全部都用文字来说明的” 。有关琴谱的创制是否从第四世纪始,我不能也不敢断定,但我相信自从有琴以后就有琴谱。原因是古人除了口传心授之外,一定有运用文字或符号记录下来的可能,为得是便于准确记忆及传教,因为琴器制度在长远的历史中演变,我认为至早在汉末到魏初时220AD前后琴器纔定形。但每一时期因创作或传习而制作琴谱当属自然,除了不能以现今发现唯一文字谱的四世纪,而定订创制琴谱之年代,也不能以战国雍门周开始之说,虽然曾侯乙墓出土的琴上没有徽位,却依然可以制谱。不然除了传授之外,如何与钟、磬、瑟等其他乐器合奏。或许谱中音高文字与曾侯乙钟铭文有关,只不过当前我们无缘见到。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10-07 15:46
      回复
        古指法
        欲演奏幽兰曲当研究古指法。古指法当以[乌丝阑指法释]及[太音大全]为参考依据。因其二本系收宋或及以前指法如陈康士、陈拙、成玉涧、则全、刘杨、臞袁 吴澄、等等多家释字,均为研究古指法益本。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10-07 15:51
        回复
          结语
          [碣石调幽兰]卷子自传回中国距今不过一百二十年,我辈有幸身逢此时,此卷可上接先秦音乐之面貌,下开唐宋音乐之先声,可做为学人专研之学科。此篇限于篇幅提出几点粗陋看法,错误当在所难免。衷心期盼各位同道方家予以指正。当我不断的演奏此曲深觉越是散其怀抱,微弹淡品,越是味浓郁芬,有君子慨然奋逸之感 愔愔有德。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10-07 15:52
          回复
            附上三張04年某次台灣琴家聚會的照片~,袁先生當時彈的就是幽蘭~~~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10-07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