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511贴子:1,806,563
  • 15回复贴,共1

111年的富连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10-02 12:01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0-02 22:03
    回复
      那么多出戏,现在剩下多少?太可恨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02 23:09
      回复
        《一匹布》,听过录音。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0-04 08:38
        回复
          听吴小如先生讲过,富连成还有出独有的本戏《战官渡》,里面曹操戏份可以和《战宛城》媲美,但因为用人太多,极难演出,他也只见过一次。怕是完全失传了。


          IP属地:美国6楼2015-10-04 10:29
          回复
            挺厉害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1-19 00:35
            回复
              谈牛子厚创办京剧富连成科班的始末
              作者 于仁德
              我们要谈京剧科班(喜)富连成创办的始末,首先离不开吉林巨商牛子厚这一杰出人物。过去,由于历史、政治的某些原因所造成的不能正确地、历史地、公平地看待一些事物,当然也包括对牛子厚这一杰出人物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此处略百余字)笔者将以吉林人如何看待这一事物,谈一谈牛子厚创建京剧(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
              一、 吉林巨商牛子厚
              吉林巨商牛子厚,名秉坤,字子厚。1867年1月4日(清同治五年农历十一月廿九)生于吉林市,1943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在北京逝世。牛子厚的祖籍为山西,他的曾祖父牛金玉,行三。三兄弟之中老大、老二家里的日子过得较好,略有积蓄,不愁吃穿,过着小康生活。而老三牛金玉和妻子,则依靠做长工度日,生活艰苦。后来又生二子,衣食难顾,只好离开农村来到县城,为人当保镖谋生。所得极微,全家四口仍无法糊口。被逼无奈决定弃家外出,闯关东寻求生路。牛金玉一头担着简陋的行李,另一头担着襁褓中的升霄,向东北方走去。跋涉千里,跨越长城,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来到当时被称为船厂(吉林市)的地方,随后,就在吉林小东门外安家落了户。牛家也就从这时起开始了勤劳致富的事业。先是开荒种地,夏天种莱,冬天父子三人做买卖,这样经多年努力积下薄本,在小东门外开了一座大车店。当时作为省城的吉林交通方便,水旱码头四通八达,陆路多用马车,雪爬犁;水路松花江上航行着大、小船舶。凡是来此的客商大多投宿其店内。生意越做越红火,住店的客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为牛金玉带来了发展的信息。淘金、伐木、挖参都很赚钱。从此后,他们就用自己的资本拓展经营之路;挖参东至帽儿山,西至磨盘山,北至老爷岭;与此同时在老牛沟发现金矿,在帽儿山又发现了蓝靛、茶青(一种植物染料)和线麻等,就这样他们把货物从各地收来,然后运到沈阳、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换回大量布匹、药品、丝绸等卖到当地,周而复始,年复—年。嘉庆四年(1799年)牛家花五万吊在吉林开了第一座商号,名“源升广”。于嘉庆六年开了“源升合”、“源升庆”(后成为牛家总商号)。由于他家买卖做得仁义,服务热情,经商有道,生意越做越大,如同滚雪球一样,自嘉庆初年到光绪末年,吉林省城就有牛家商号源升庆、源升合、源升厚等30余座。到1827年牛金玉去世后,经牛升云、牛升霄两兄弟手,把买卖向吉林市之外发展。东北各大城镇,均有牛家的商号。经牛家第三代牛化麟手,牛家的商号、钱庄、当铺、作坊发展到、津、沪,杭、两广、山西、成都、汉口等地;到了第四代牛子厚手,牛家的事业发展到全国十多个省、市,300余座商号,外加日产32两有余的金矿和“棒槌营”以及采购茶青、蓝靛、线麻的收入,数不胜数,使牛家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的牛家究竟有多少财产,连牛子厚自己也说不清楚。据他的子女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日本帝国主义赔款,曾一次向牛子厚借白银70万两。后来经光绪帝之手,将皇宫里最大的两颗夜明珠中的一颗,拿来给了牛子厚抵债。之后,慈禧太后突然要看这颗珠子,朝内君臣皆惊慌失措,倘若太后得知这两颗夜明珠少了一颗,事情就闹大了!当时,上海总督为讨老佛爷欢心,派他的手下找牛子厚,先付十万两白银把珠子买到手,那时,牛子厚在北京因筹办科班需要经费,只好忍痛割爱将夜明珠卖出。牛子厚“爱科班胜过夜明珠。”之说源于此。
              牛子厚懂音乐,爱戏曲,更迷恋京剧,主要是受其父和环境的影响,牛子厚的父亲牛化麟,喜欢音乐、戏曲(梆子、皮影),听书、看戏是常事。更有甚者,连家宅的墙院上,画栋雕梁都雕刻着一出出戏曲浮雕,画面玲珑剔透,对牛子厚影响极大。牛子厚十几岁时,开始学习笙、管、笛、萧和各种打击乐器。几十年不倦,孜孜以求,广为涉猎各种音乐、皮影、秦腔、京剧多种行当的唱腔、曲牌、锣鼓经等。人们说他:“有眼的会吹,有弦的会拉,有板的会敲。”萧长华称赞他:“六场通透”,直到如今,他所用过的乐器管子、京胡(徐兰沅先生为他特制的)还在他的后代手中完整地保存着。牛子厚幼年丧父,母亲年轻孀居,他极尽孝道,母亲爱看戏,为讨母亲欢心,凡是母亲所好无不想方设法满足,邀戏班在吉林公演或在牛家唱堂会。1887年用八百两银子救了个皮影班,演员有张绳武、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26 15:47
              回复
                苗幼芝(苗七)等,在牛家演出了《包公案》、《施公案》、《岳飞传》等连台本戏百余部。牛子厚对戏曲,后期主要是京剧,不仅能参加文武场伴奏,还能粉墨登场进行演出。曾和谭小培合演过《黄鹤楼》,牛子厚饰周瑜、谭小培饰刘备,叶春善饰赵云,勾顺亮饰船夫。(有剧照,但文革中被焚毁,他的子女牛平章、牛淑章都见过)。
                二.牛子厚创办科班
                牛子厚创办京剧科班的念头是从办慈善事业开始的。据《吉林地方志》记载“邑绅牛秉坤、字子厚,以商贾起家,富甲一乡,且赋性慈善,慷慨好施,凡远近贫穷无依者,若求牛君按济.莫不解囊相助。冬令开设粥坊,施舍棉衣,时人感以‘牛善人’呼之”。萧长华先生曾提到.“牛家的‘宝升堂’药铺经常给人看病,开出药方,病人拿着牛子厚亲手开的药方,就可以到宝升堂和庆升堂以及分号去免费抓药。当发生流行病的时候,药铺还免费向穷人发放防治药物,每年农历叫月廿八日起,在吉林北山庙会舍药三天。”他不但救济贫民百姓,还经常帮助梨园界遇难的朋友。评剧大师成兆才之孙成宗瑞讲:“永盛和班想从天津出关演出,没有戏箱,去北京找牛子厚,他老人家点头给了些钱和服装,这才改为警世戏社头班。出关时的戏装大都是喜(富)连成科班的。”1900牛冬,牛子厚到了北京,目睹大批市民被“八国联军”杀害。死者的遗孤,饥寒交迫,无人过问。他命令总掌柜刘寿清在天桥开设粥锅,救济饥民,每日舍小米20担。另外,在北京后铁厂办一所孤儿院,收容孤儿400余名,京剧科班喜连成试办期间的“六大弟子”,有的是从孤儿院中挑选出来的。牛子厚于1898年初建成了康乐茶园后,开始筹划邀请戏班来吉演出。牛子厚在北京经总掌柜刘寿清的介绍,结识了谭鑫培,还经常在一起聊戏、研究唱腔、念白等,并且来往密切。茶园落成他立即到北京邀来了以谭鑫培为首的“四喜班”及“小荣椿社”、“梆子班”的部分演员到吉林演出。主要演员有姚增禄、刘永春、范福泰、刘春喜、十二红、达子红、崔灵芝、勾顺亮、宋起山、苏雨卿、唐宗成、徐春明和叶春善等。演出的剧目有时《打渔杀家》、《打棍出箱》、《千里走单骑》、《探阴山》等。“四喜班”来吉林连续演出近两年,谭鑫培演了两个月后返回北京。在此之前,牛子厚和谭老板聊天时,曾透露过自己办科班的打算,谭听后高兴地说:“我们后继有人了”。
                “四喜班”在吉林演出期间,牛子厚同叶春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叶最初因生病不能上台唱戏而要求退包银返京,引起牛子厚对叶的重视。他非但没让叶带病返京,反而亲自给叶看病开方,在自家“宝升堂”抓药疗疾,到后来将其安排后台当“管事”。叶春善不但当好后台管事,有时角色安排不开,还经常扮个二、三路角色,不洒汤、不漏水受到众人的好评。叶春善还经常被牛子厚邀到家中作客。这时,牛子厚觉得叶春善是他办科班的一位好人选,当他和叶春善谈到此事时,叶一再推托,白天黑夜连续长谈了四天。牛子厚的实心实意感动了叶春善,加之范福泰、苏雨卿、姚增禄等人一再鼓励他,并表示一定去科班任教。牛子厚还强调说:“前人办班不成或夭折,主要原因是财力不足,我保证提供科班一切费用,包括你叶家的全部生活费用。”叶春善见牛子厚这么诚心实意,随后便答应下来。科班设在北京,培养出学生在北京、吉林两地轮换演出;接着他又和范福泰、姚增禄、苏雨卿、宋起山、勾顺亮、唐宗成等谈妥,请他们到科班任教。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从西安回到北京时,北京一切都恢复正常了。时机已到,牛子厚定于1901年10月6日正式成立“喜连升”京剧科班。《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一书中记载:“公历1901年(光绪廿七年,辛丑)本年喜连升科班成立。吉林人牛子厚广有田产,性嗜戏剧……”地址先设在段明林住处魏染胡同32号(本宅是牛子厚给岳父段明林买的),接着牛子厚与叶春善亲自在孤儿院和社会上,选收了雷喜福、赵喜贞、赵喜魁、武喜永、陆喜才、陆喜明等,他们以后被人们称为“六大弟子”。1902年初,牛子厚看到六大弟子用心练功,技艺长进很快,叶春善对办科班充满信心,徒弟们专心练功,资金充足,家中生活无后顾之忧。于是,牛子厚与叶春善商定,扩大招生,充实师资力量。经过筹备后,在社会上招收了学生高喜玉、康喜寿等十几名;正式聘请宋起山(武功)、苏雨卿(教青衣)、唐宗成(文武场)、勾顺亮(教秦腔)、徐春明、王长令(王连平之父)、范福泰(教老生)、姚增禄(教武生)任教。1902年正月二十九日,由教师勾顺亮介绍侯喜瑞入喜连升科班,立了“关书”。牛子厚又从自家在北京的“源升庆”钱庄,支取白银一千两向科班投资。租赁西南园房屋一所,练功教唱。科班练功、排练红红火火、蒸蒸日上。1903年时,喜连升京剧科班继续招收“喜字科”学生,同年萧长华由牛家总掌柜刘寿清做主,叶春善聘邀来科班任教。喜连升京剧科班的学生逐年增多,教师的队伍也随之扩大,原来的教学场地很难适应发展着的科班教学工作,牛子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26 15:47
                回复
                  厚又投资租赁了后铁厂十号,房屋一所20间,从西南园迁到此地。科班经过几年的教学,老师倾囊相赠,力传佳艺。学生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夜以继日,用汗水换来了颇丰的艺术佳绩,初露头角。早期的雷喜福等学生,皆能胜任“堂会”演出。到了1904年,喜连升京剧科班继续招收“喜字科”的学生,并于这一年又加聘了李寿山、韩乐卿、罗燕臣、萧长华等十二名教师,至此“喜字科”达到满额计74名。牛子厚为了使成长壮大了的喜连升科班正常运作,又从北京的“源升庆”银号,支取白银四千余两,增置服装、道具等。同年报呈清朝政府“升平署”正式立案,改名为“喜连成”京剧科班。为什么把科班从喜连升改为“喜连成”呢?据牛子厚的三位后人牛平章、牛连章、牛淑章证实,科班成立之初命名为喜连升,原因是凡是牛家的商号、钱庄、作坊等买卖的名称,都有“升”字,将写着“升”字的纸翻过来看,就是“牛”字。故也将科班命名为“喜连升”了,当科班正式在清朝政府“升平署”立案的时候,改“喜连升”为“喜连成”。这个名字的来源是照牛子厚三个儿子的乳名命名的:牛子厚的大儿子名“喜贵”(学名翰章)、二子名“连贵”(早逝)、三子名“成贵”(学名锦章)。三个儿子乳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组成的就是“喜连成”,即是科班之名。牛子厚特聘谭鑫培为京剧喜连成科班的名誉社长、聘叶春善为社长、萧长华为总教习。
                  三.牛子厚不只是东家
                  牛子厚不只是科班的东家,更是艺术家、教育家。当京剧“喜连成”科班在“升平署”正式立案后,牛子厚为科班定出了办学宗旨(教育大纲):“个人不为发家致富,只为传流戏班后代香烟,一心为了教好下—代人才,川流不息地把梨园事业接续下去”。他主张,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才能达到办好科班的目的。于是他和几位商量,由牛子厚的亲属崔时藩起草,后又经牛、叶、谭、萧、宋、苏、唐、徐以及王长林多次研究和补充、修改、完成,制定出“守则”、“训词”、“最要十则”、“最忌四则”、“赏罚规定”等法规。根据“世字科”多人介绍,“训词”是在练功室最明显的地方,贴在一块三米多长二米多宽的木板上,到他们入科的时候(1927—1928)纸已经变得黄而发黑了,已经贴了廿多年了。“训词”的内容是:“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使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我辈既务斯业,须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底即在年轻。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并且所授功课,又非勉强而行。此刻不务正业,将来老大无成。若听外人煽惑,经久荒废一生。尔等父母兄弟,谁不盼你成名?!况值讲求自立,正是环宇竞争。至于交结朋友,亦在五伦之中。皆因尔等年轻,哪知世路难行。交友稍不慎重,狐群狗党相迎。渐之吃喝嫖赌,以至无恶不生。文的噪音一坏,武的功夫—扔。彼时若呼朋友,一个也不应声。自己名誉失败,方觉惭愧难容。若到那般时候,后悔也是不成。并有忠言几句,门人务必遵行。说破其中利害,望尔日上蒸蒸”。“最要十则”是:“要分四声平仄,要分五方之音。要分尖团上中,要分唇齿喉音,要分曲词昆乱,要分徽湖两音,要分抑扬顿挫,丹田需要有根,唱法需要换气,口白必须要沉”。“最忌四则”是:“最忌倒字飘音,最忌喷字不真。最忌荒腔凉调,最忌板眼欠功”。除此外还有“赏罚规定”、“最要”、“最忌”等规则。牛子厚在教学、管理上能够头头是道,并常和萧长华、苏雨卿、郭春山等在一起研究教学工作,修改实习剧目的戏文和唱腔,喜连成所有演出《三国》戏,如《青梅煮酒论英雄》、《群英会》、《芦花荡》、《柴桑》全部《失空斩》都是经过牛子厚、萧长华、苏雨卿、郭春山根据过去,主要是卢胜奎老先生创编的脚本,加工整理,或照《三国演义》创编的。当科班办到1906年的时候,在总结前几年教学的基础上,又招收了“连字科”学生30余名。其中有高连甲、马连昆、赵连成、马连良、王连平等。对于科班工作,牛子厚是从招生开始做起,每招收一名学生他都要亲自过问。从孩子们的自然条件开始,精心审查,不放过任何细节,从中挑选好“坯子”,从实践中证明喜(富)连成社招收的各科学生,素质都很高。招生时就是他不在北京,叶、萧二人也要等牛子厚来京以后再决定去留,入科后还要有半年至一年的观察阶段,学生所学“行当”是根据学生的各方面条件而定。例如:叶盛兰开始学青衣,根据他本身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令其改学小生,后来一举成名;常连安入科后观察觉得他不适合唱戏,不如改行,最后改行学了相声,成为中国著名的相声专家。还有的认为他们不能学戏,又不能改学文武场面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就劝他们退学,以免误人子弟。有一位王姓少年,16岁,是人力车工人。由于体弱和难以忍受地痞、流氓坐车不付钱的欺侮,找到牛子厚要求学戏。牛子厚看后,请他唱了几句,又问了年龄后,步入内室取出十块银元说:“这点本钱你拿去做个小买卖。你来学戏年岁大了,难以出功。”少年双手接过银元磕头谢别,从那以后,他在天桥开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26 15:49
                  回复
                    一个小铺,直至1985年90高龄仍然开着,终生念念不忘牛东家的恩德。人才在“精”不在多,这是牛子厚的一贯主张。学生入科后他体贴关心入微。如,马连良刚入科时六岁,头上长着秃疮,还扎着小辫子,被牛子厚发现后,立即要来剪刀亲手给剪掉辫子,对症开了药方,将秃疮治愈。又过数日马连良得了高烧、抽疯病,牛子厚又亲自诊治、开方、抓药,几剂良药高烧立刻退去,很快痊愈。但身体虚弱不能练功学戏。牛子厚吩咐叶春善速将其送回家去修养,病愈后再来。马连良回家休养不久,身体痊愈,体力恢复正常,又返回科班练功学戏。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除了正常饮食以外,每个学生每天还发给三个铜板点心钱;练功、学戏成绩突出的每天多发5—9枚铜板。为了照顾好学生们的生活,特派他的五姨太段合意(叶春善夫人之妹)和三个丫环,做饭、缝补衣服、看管孩子等,一直做到1908年左右。他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更关心学生们的艺术成长。北京“广和楼”茶园前台旁有一间帐房面对着舞台,科班每天演出,牛子厚经常到此处喝茶看戏,仔细考查学生们的演出,从戏文到唱念做表,无不认真观察。当他发现问题等打住戏后,就会细心地找来学生加以指点,有时还亲自示范。牛子厚关心孩子,教育他们好好做人,讲艺德。他对老师要求很严格,从不招用对教学三心二意的或有其他企图的人;对待一心一意教学并且成绩显著的教师还给予特殊奖励,在经济和生活上给以关心和照顾。对迫害学生的教师进行严厉的责罚,个别时候甚至打、骂他们。段富寰老先生说:“那些不好的老师,可怕老东家了,因为牛东家一眼就看出来谁好、谁坏,那些坏老师见到牛东家就害怕,所以他也不敢对学生们坏了。”牛子厚为了让叶春善专心管理教学,摆脱生活琐事,派来一位姓贲的专管生活、财务工作。这样一来喜连成科班,一有雄厚的财力,二有牛子厚、叶春善、萧长华为首的领导集体,三有教学上的“四大朝臣”: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萧长华,初步形成了科班的教学体系。随着师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生们表演技能也随之进步和成熟,喜连成京剧科班在京初露锋芒。一年后又与前门外肉市街“广和楼”茶园订立了演出合同,长期演出。由于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喜连成科班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在梨园界和广大观众中得到肯定和好评。一些在自家学戏的学生,便纷纷来科班报考,经叶春善、萧长华的倡议,牛子厚同意,科班开始招收“带艺”入科的学生(相当于插班生,又称搭班学艺),随之参加学戏和演出。当时带艺入科的有梅兰芳、曾小凤、姚佩兰、李善林、王灵童、周信芳、李惠芳(学青衣,入科后叫李喜芳,后又为其改名为李惠芳)、小十三旦(唱武旦)、水上漂(花旦)、贯大元(唱老生)、葫芦红(唱老生)、高百岁(唱老生)等。牛子厚根据带艺入科学生的不同情况,与叶、萧共同商量,把年龄较大艺术水平较高的编入“喜字科”,年龄较小的技艺功夫较浅的编人“连字科”。由于科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排戏、演出大有长进,在京的影响随着演出日益扩大,每日在广和楼的演出场场客满,甚至在北京的外国人也来看喜连成的演出。消息不胫而走,传到清宫,慈禧大后在颐和园要看“万寿戏”,立刻派太监传旨,命大臣把谭鑫培以及喜连成科班部分学生,召进颐和园来演出。因连续演出达一年之久,博得“老佛爷”的欢心,便下旨把“仁寿殿”里的陈设包括她坐的两把椅子,全都赐给了牛子厚。当时,这些东西运到吉林的时候,牛家的所有主要成员和以吉林将军达桂为首的大小官员,到吉林西欢喜岭跪迎。所赐之物有:光绪亲笔真迹“乐善好施”巨匾一块,慈禧坐过的两把椅子,刘墉字联,夏、商、周三代铜鼎,两棵珊瑚树,翡翠镶嵌的姜太公钓鱼的挂牌,翡翠镶嵌的《西厢记》戳镜等。喜连成京剧科班在京轰动了!喜字科的学生脱颖而出,成熟了,使得科班—天比—天引人注目。牛子厚和叶春善按照最初商定的方针培养出学生后在北京与吉林轮换演出的方案,于1907年由牛子厚、叶春善率领“喜字科”的部分学生和带艺入科的学生,如雷喜福、陆喜才、赵喜真、梅兰芳等到吉林牛家的康乐茶园演出,反映强烈非常成功。牛子厚高兴之余,支取两万两白银由上海的朱葆山经办,从苏州订制了两套戏箱、道具装备科班,从此喜连成科班有三套戏箱还挂零。科班在吉林演出期间,牛子厚每日忙个不停,除了给有病的教师、学生看病、开方、抓药外,还经常参加文武场伴奏;经过两年来的连续演出和办班,牛子厚深深感到吉林只是个省城,观众面小,影响科班的发展和收入。在吉林演出二年赔银三万两,最后决定返京办班实习演出。1910年到北京后,由“喜字科”为主在“广德楼”茶园演出;王喜秀(人称小谭鑫培)等演出《太湖山》、《嘉兴府》、《长坂坡》等戏;徐喜云等演出《马上缘》、《双摇会》等戏,深受北京观众和各界好评。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26 15:50
                    收起回复
                      四、改喜连成为富连成
                      京剧科班从喜连成改为富连成,曾经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因为牛家商业开始萧条,牛氏兄弟分家······二说,是因为科班学生“倒仓”,带艺入科的好角如:周信芳、林树森(小益芳)、小穆子都先后脱离科班,梅兰芳因为变噪退出喜连成,牛子厚因此营业不振,就在1912年把科班用七千元的代价卖给沈家等。这些说法,纯属误传。因为牛子厚的祖父辈牛升云、牛升霄兄弟二人,在道光廿二年(1842年)已经分了家。后因升霄无子,于是过继了升云第二子牛祥麟为子,而牛祥麟又未生子,就过继了牛子厚的二弟牛秉震,又因牛升霄与其继子祥麟长年不和,于是牛升霄又直接过继了一个孙子,即牛子厚的三弟牛秉乾。从此可以看出,牛子厚兄弟三人,他的两个弟弟都已过继出去了,各有各的继承财产,因此,牛氏兄弟不存在1912年分家的事实。牛家的商业萧条是受“羌伤”影响。但那也是1917年以后的事与此毫无关系。据查1901年lO月6日招收“六人弟子”时首次投资二百八十两白银,专供科班购置练功设备及学生们的衣食等费用;当时的教师月薪平均五十两,叶家每月—百两,自1901到1903年,教师的月薪就是九千六百两白银,1903年又陆续增聘教师萧长华、韩乐卿、苗广顺等十四名教师,前后共计廿名,每人每月平均五十两,一年就是一万二千两(萧长华一百两);喜字科七十四名学生的衣、食、住、行及每人每日十个铜板的“关心钱”,一年也得万两白银;1903年科班迁址后铁厂十号,房屋一所廿余间,投资二千余两白银;1904年购置部分衣箱,投资五千余两,1905年从苏州购置“整箱”一套,投资一万余两白银;1907年科班到吉林演出,获得成功,牛子厚一高兴花了两万多两白银,通过上海的牛葆山在苏州订制两套戏箱;1921年科班迁址虎坊桥房屋四十余间,从吉林购红松一火车皮(60立方米)运到北京,修造房屋和练功地板;1933年经牛平章手,又运去一火车皮红松,也有60立方米,1940年牛淑章还运去一车皮红松,修缮校舍和更新地板。另外,1901至1917年光教师的工资就得二十多万两。牛子厚怎么能为七千元就卖给沈家呢?萧长华之子萧盛萱说:“人家牛东家从吉林到关内一路上不吃他人家饭,不喝他人家水,说明人家商号到处都有,牛东家拿着七千大洋就像咱们对待几角钱—样,他对京剧、对科班那么热爱,能为七千大洋卖给沈家吗?!所以,兑给沈家是根本没那么回事。”实际情况是,牛子厚兄弟间不和,不和的主要根源是其二弟牛秉震吃、喝、嫖、赌,不务正业,把他自己的家业逐渐败坏、又挑拨三弟秉乾找牛子厚无理取闹;牛子厚对二弟更不满的是到喜连成科班胡作非为、影响教学,叶春善也不好多加制止,因此,牛子厚特意在科班嘱咐管理事务的贲某,如果他弟弟来就说科班早已交给叶春善先生了、已经不属于牛家。这种话也向叶交待过。他这样说是为了制止二弟胡为,保证科班正常教学不受影响。那么,到底和沈家是什么关系呢?沈仁山在北京经营钱庄、布庄和粮栈,商号均称“万荣祥”。他是京剧票友,凡是喜连成科班的演出,几乎场场必到。喜连成又是万荣祥的长期主顾,科班所需粮食、布匹都购自沈家(牛家在京商号没有粮栈、布庄),日积月累,拖欠沈家一部分债务,为此沈家派一名管账先生,名叫毛书禄至科班坐收债务。沈仁山与牛子厚来往比较密切,一天,沈仁山提出有意做个股东,所欠的债务就算沈入股的股份(据说是七千元左右),牛子厚没有拒绝,但并没马上答应.后来沈仁山又多次找人说通牛子厚,最后又经过数月反复托人通融,牛子厚方点头同意沈家入股。这样沈家就成了喜连成的股东。沈家入股没有订立正式契约,也没到官府立案,科班的东家仍然是牛子厚(不过有时沈家也代表东家出面)。科班改名有一段过程,当吸收沈家为股东以后,叶春善、萧长华来到牛子厚住处,商讨科班问题,牛子厚提出:“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股东,应当有所表示,可将科班的名称改动一下,将“喜连成”的“喜”字改成“富”字,意谓沈家投了资,从此科班更加富起来,带有吉祥的意思,就这样于1912年正式改喜连成为富连成科班(社)。此后,牛子厚基本上放弃了吉林牛家各商号的经营管理,把牛家的大家大业交给长子翰章经营,由二姨太(已扶正)李氏辅佐。自己一心扑在科班上,与萧长华、苏雨卿、郭春山等一起研究、修改和编写上演剧目;继喜、连两科以后,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北京市井萧条,戏班不景气,影响到喜和连字两科学生出科搭班演戏。只好令其仍然留在科班内学戏、演出兼带徒弟。叶春善怕荒废学生的学业误其前途,对是否还继续招生迟疑不定。牛子厚则认为国家久乱必治,人才必定会各得其所,劝叶莫要担心,只管继续招生。经过几番商讨,最后还是按照牛子厚的主张继续招收下科学生。但是对下科科谱排列,又有不同意见:叶、萧提出仍然照过去的科谱,按“成”字往下排列。牛子厚则主张不用“成”字,他认为“成”字做孩子们的艺名流于俗气,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2-26 15:51
                      回复
                        科班正在发展,用个“成”字,“完成”、“成功”意思都不好。最后,牛、萧、叶意见取得一致:第三科应当加个“富”字,第四科还用“成”字,但在下面加个“皿”,成为“盛”字。往下排第五科的用字,仍然是按照牛家家谱的辈份,即牛子厚的孙子“世”字辈。这样一来,喜(富)连成京剧科班的科谱就是:喜、连、富、盛、世。关于元、韵、庆,是在以后因为有人给科班送匾,挂在“广和楼”茶园的门上,匾额是“盛代元音”。所以“世”字以后,取用匾额上的“元音”二宇,后经叶春善(1935年病逝)之子叶盛章、叶盛兰与其长兄叶龙章研究后,又加一个“庆”字。
                        1913年富连成科班招收了富字科学生,如苏富恩、沈富贵、邱富棠、耿富斌等陆续入科。每日演出以“连”字科为主。1915年又招收了第二批带艺入科的学生:如梁一鸣、宋春生,明月英(唱文武老生)小菊花、九龄童(武生);1917年又招收小富字科学生谭富英、杨富业、高富权、苏富宪、李富万等陆续入科,谭鑫培自其孙入科四、五个月后逝世。1920年“富”字科学生如谭富英、时富良、刘富汉、沈富贵、茹富兰、茹富惠等逐渐成为演出的台柱。1921年马连良正式出科,牛子厚特别赠送一犀牛尾髯口给马连良,以此表彰他学业成绩显著。1923年牛子厚赴京,嘱咐叶春善在北京李铁拐斜街筹建“梨园新馆”、首任会长牛子厚、二任叶春善、三任尚小云。另外,科班还订了一条规矩,出科的学生要为科班尽义务一年(以前是二至三年),为科班演出或教学,以报苔科班对自己培养学艺的“师恩’,尽义务一年后才可出科搭班唱戏。雷喜福,陆喜才、赵喜真为科班尽义务都是一年以上;梅兰芳出科后不但为科班进行义务演出,到了1936年春天还收了科班的李世芳(人称小梅兰芳)、毛世来,张世孝、以及其后的李元芳,刘元彤、冀韵兰等为徒。此时科班的演出收入已足够全体师生各项费用,而且有所盈余,牛沈两家也能分得红利。但是,从调查多人证实,牛子厚从来分文未取,将所得红利分给了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活上的补贴.1930年以后,牛子厚因为年岁太大,虽然对于科班的具体事务不大过问了,但对涉及科班前途命运大事,他仍然亲自出面处理。如:1933年上海流氓头子顾竹轩,暗中收买了科班教师蔡某,暗地里将“盛”字科即将出科的几十名学生拉到上海演出,而这时的科班,正是要依靠这些学生演出养班。他们走后,为培养“世”字科学生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这时牛子厚的家业已经衰落;沈家也濒临破产的边缘.他们都无力再继续投资;叶春善又患半身不遂之症,行动困难;萧长华也随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这时叶春善长子龙章从军队回家探亲,他见如此局面,力主登报,通电全国,宣布被拉走的所有教师、学生全部从科班开除。在这紧要关头,牛子厚认为不可草率行事,立即出面制止。因为顾竹轩联络甚广,又手段毒辣,全国不少大中城市都有他的爪牙,稍有不慎,个人和科班都可能遭到他的毒手,那时将不好收拾。最后同叶春善父子商定,借尚小云去上海之机,请他面会在上海演出的萧长华,由萧亲自登门拜访黄金荣,请他从中通融顾竹轩,叫师生早日回京。萧长华得知科班遇到困难,找了黄金荣,并向黄请假回京(因为梅兰芳和萧长华这次到上海演出是应黄金荣的邀请)黄立即应允找顾竹轩通融。萧回京后与牛子厚到叶春善病榻前,说明了黄金荣的态度,牛子厚听后高兴地鼓励叶、萧二人要渡过暂时困难,努力培养好“世”字科学生。开预言,如果黄金荣通融顾竹轩不成,被他拉走的师生,不出月余也会出现内部“散包”。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被拉走的部分“盛”字科学生们纷纷回京,痛哭流涕的要求科班收留。后来王连平老先生经常悔恨自己那时不该错走那一步(当时他也被拉走)。经过这番周折,科班转危为安,为继续培养好“世”字科学生创造了条件,最后为国家培养出众所公认的“四小名旦”中李世芳、毛世来以及—批世字科如袁世海等出类拔萃的京剧艺术家。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2-26 15:53
                        回复
                          五.富连成社解体
                          富连成社结体是从沈家破产开始的。1935年,沈家的“少七爷”(沈仁山是老七爷)沈秀水,吃喝嫖赌不务正业,有一次私自从自家“万荣祥”钱庄取款赌博,输银不计其数。钱庄大掌柜见银号难保,反复计划无有良策,最后横下心来,背着东家,连夜携款逃跑。存款户闻到风声,眼看沈家即将破产,便纷纷到钱庄支出存银,钱庄无力支付,就在这样紧急关头,当时有一家“长春堂”药店发起,带动各个存款户们向官府告状,使沈家雪上加霜,无力自拔。经官府判决,把富连成京剧科班的房产,行头及全部设施查封,待拍卖后抵偿沈家债务。因此,科班已无法教学和演出,只好停课、停演。学生、教师无奈只得各自暂时回家。当时,叶春善半身不遂之症已经渐愈,能够行动,便柱着拐杖亲身去官府跪门恳求、辩理,却被接待人员蛮横蹋出。叶春善回家后一气之下,旧病复发。此时,萧长华向牛子厚谈了科班的处境,问牛东家怎么办?牛子厚听后非常气愤说:“那是我办的科班,沈家只不过是加入几个钱而已,官府无权查封我牛家财产。”萧长华又说:“叶春善因气愤老病复发,瘫痪在床。要请老东家无论如何到法庭说明,科班是牛家的财产。”就在科班生死存亡之际,牛子厚挺身而出,但是,他一生最不愿意和官府打交道,而且已经年老体衰,可又不能不去,便叫来他的四子牛平章,命其据理力争。又请了律师秦维起(字烛桑)在法庭辩理,经过法庭查实,科班实为牛子厚的财产,应立即启封。科班得救了,起死回生了。教戏,练功、演出诸活动都恢复正常。到1935年末,叶春善社长病情加重,沈家又已破产, 自顾不暇。经宋起山、苏雨卿、唐宗成、萧长华和徐春明等元老倡议,科班应由叶春善的长子叶龙章继任科班社长事业;当时还有人主张由连字科学生(后任科班教师)王连平继任社长,因为王连平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有关资料,本人也有这方面的管理才能。但是王连平却提出,还是“父传子,家天下”。后经再三研究,几位元老又一再表示辅佐新社长的工作。最后,牛子厚和叶春善商定,同意叶春善的三子盛章和四子盛兰主持社内一切;龙章因是叶的长子,担任名誉社长。龙章虽是“小富字科”学生,但学一年后并未入门,后经牛子厚亲自介绍,入伍在张作霖部下一个炮兵旅担任军需官职务,所以对教学不算内行,不能任科班社长职务。叶春善病故后,牛子厚仍然关心科班的发展,但因年老体衰从不亲自出面,只有萧长华、宋起山、苏雨卿等几位元老有事到牛宅请教。不久后,牛子厚当众宣市:我已年愈古稀,无力支撑科班工作,把我亲手创办的喜(富)连成京剧科班,无偿地送给叶家。萧长华等众元老纷纷表示,一定辅佐叶家各位侄儿们办好科班,繁荣京剧事业。牛子厚从此在北京隐居,再未返回吉林。但有时科班遇到重大事情,萧长华、宋起山、苏雨卿、郭春山等教师们仍然登门请教牛子厚。在研究改编京剧脚本和设计京剧唱腔方面一如既往,牛子厚经常同萧长华、苏雨卿、郭春山等研究、探讨不辍,直至1943年在北京逝世,始终不倦地关心京剧,研究京剧,为京剧事业的繁荣昌盛贡献了一生 心血。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2-26 15:54
                          回复
                            牛子厚逝世后两年,富连成科班解体。萧盛萱证实说:“1943年牛东家去世了,自此,教师们的心也散了。虽然1935年牛东家把科班全部赠送给叶家,牛东家名义上不过问科班的事,但遇到大事小情,我父亲(萧长华)和几位元老,仍然到牛宅请教老东家。牛子厚去世以后就没地方商讨了。再加上叶家兄弟五个分家,科班分给了老二荫章,他这个人管理不善,还有点不得人心,所以教师们心散了;主要经营人叶盛章又退出科班。虽然名义社长是龙章,
                            因为他是叶家长子,但他又是外行,主要是叶盛章、叶盛兰主持科班,此后有许多教师,如王连平、肖连芳、侯喜瑞、李连珍、郝喜伦等也都到外搭班,各寻出路。于1945年初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宣告解体。”
                            六、牛子厚的历史地位
                            吉林巨商牛子厚,创办(喜)富连成科班,功在牛子厚。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和一般百姓自谋职业,付出辛勤劳动,发家致富并无二致。他家最初就是个逃荒者,穷的连饭都吃不上。虽然后来发迹,但本色没变。他家几代人仍然保留着一颗善良的心,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在吉林、北京设粥锅,冬舍棉,夏舍单,救济穷苦人民,大办慈善事业。到了牛子厚这一辈,更有甚之而无不及,故被人们称为“牛善人”。从这一点看,牛子厚这个人,不论在商界、金融界、戏剧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贫穷的旧中国他能在北京、上海、吉林等地开设商号300余座,给数以万计的国人开了就业门路,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商业······那么,他出于自己的爱好,“给那些孤儿找碗饭吃”,“延续京剧的后代香烟”,不为获利,创办了京剧喜(富)连成社,我们再不能用那种极左的观点看待这一事物,要实事求是说一句公道话:京剧喜(富)连成社的兴办,功在牛子厚。让我们来看一看喜(富)连成社的弟子们是怎么评价的:萧盛萱于1983年10月24日讲:“在光绪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京剧已经不行了,牛东家(牛子厚)举办厂喜连成以后,京剧才开始兴盛起来。我父亲还经常跟我讲:不论你搬到什么地方去,我这个烤白薯的烤炉不能扔,牛东家办了喜连成,才挽救了咱家的命运。”梁—鸣(富字科带艺人科的学生)1984年5月11日说:“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中,谁都得说办科班的东家不好,要说东家如何剥削,如何欺压学生,我们怎么挨打受骂,不给饱饭吃,其实这都是说的假话。”陈世新于1983年6月10日讲:“我们那个时候学戏都非常认真,老师对我们管的严,还有物质奖励,比方说,学习一般的一天发给三个大铜板的点心钱;学习好的,一天发给六个到十二个铜板的点心钱,以示鼓励。……其实那个时候培养人才又高又精。我们的喜连成就培养出来七八百名有出息的学生,有的是誉满全球,有的是享誉全国的名角儿。都说我们人种的时候‘写字据’叫‘卖身契’,其实那是‘合同’,如果不订个规矩那还得了!谭鑫培的后代,世字科的学生谭世秀说:“事实证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前后的几年里,好多有名艺人弃艺经商,或到乡下务农了。如萧长华这样的名丑,就卖烤白薯为生,由于牛子厚东家成立了喜连成,萧才和‘四喜班’的名角到喜连成社任教,使得我国还不够完善的京剧,眼看就要衰亡的京剧,重整旗鼓,逐步完善直至今日的水平,即人们称呼的国剧,形成在祖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京剧繁荣的局面。”谭鑫培的曾孙谭元寿接着说:“由于牛东家创办了喜连成”京剧科班,才把我太爷谭鑫培所继承的京剧正统化,即程长庚、张二奎、佘三胜这三位一体的发展、完善、统一到今日的京剧繁荣景象。这个功绩是难以估量的,也是伟大的。”
                            在培养人才上,喜(富)连成社的社长叶春善,当年是源升庆的茶房,后经总掌柜刘寿清推荐.牛子厚同意后,参加“四喜班”到吉林演出。他为人忠厚、正派、被牛子厚看中了。认为他是办科班的最好人选,可将办班大事托付给叶春善,可谓伯乐识马,也培养和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戏剧教育家。办班之初.牛子厚同叶在孤儿院和社会上挑选出被人称为“六大弟子”的雷喜福等京剧名家,一试千里马。之后,又选中了苏雨卿、宋起山等教学上的“四大朝臣”,奠定了喜连成社的良好教学基础。从“六大弟子”到后来的连、盛,富……各科学生的选拔,并不是只经叶、萧等看后即可,而是均经牛子厚甄别后方可人科学戏。选人之精,学生素质之高,有口皆碑。“四大名旦”之首,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喜(富)连成社带艺入科,年14岁,随社到吉林唱戏。牛子厚在看戏时,发现梅虽扮演一般角色,但扮相俊秀。他向叶询问,得知梅是“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之嫡孙,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在《天河配》中饰演织女。此番带艺入科,牛对梅越发垂青,力荐加大梅的戏量。叶言听计从.让梅在《白蛇传》中扮演主要配角青蛇,梅不负所望、一炮打响。牛子厚独具慧眼,认为其日后必成大器。喜连成在吉林唱了两年,回京沿途均作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26 15:55
                            回复
                              演出,梅所到之处,人们争睹风采。途经四平市时,地方官马龙潭令全城悬灯结彩,并亲到车站迎接;在奉天演出时,督军赵尔巽携眷观看,还设宴款梅;在天津演出时,以《贵妃醉酒》等戏一炮唱红,誉满津门。梅兰芳的大名传遍关内外,回到北京,梨园界垂以青眼,在广德楼为梅挂了头牌。1919年,牛子厚与日本人辻听花(《顺天时报》主编)商定,向日本大阪帝国剧院董事长太仓春八郎男爵推荐梅兰芳,当他们看过梅兰芳的《天女散花》后,决定特邀梅部赴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热烈欢迎。梅兰芳京剧大师誉满全球,虽然是自身奋斗的成就,但牛子厚慧眼识珠,功不可没。喜(富)连成社的学生,成名享誉全国.享名海内外的还有很多:如“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表演艺术家、名丑叶盛章;名小生叶盛兰;名净裘盛戎、袁世海等,无不令梨园界刮目相看。
                              叶龙章于1984年lO月9日说:“牛东家在丰富剧目上贡献很大。与我父亲(叶春善)、萧长华、苏雨卿、郭春山他们老哥几位经常在一起研究、改编剧本,我们叶家也有这些藏本。以后都交给中国京剧院了。其中有《五彩舆》,是表现海瑞的,自编的有《群英会》(连台本戏),还有自编的《三侠五义》八本连台本戏,整理的有《四进士》、《卢州城》、《九江口》、《暗世晴天》新编历史剧等剧本”。萧长华先生曾说:“其实,在过去的任何时代的剧目与他之前的‘小荣椿’社时代的不同;到了‘富连成’元字辈学的戏与富字辈学的戏又不尽相同。这都因为社会在变革,听戏人的胃口也在变化。”牛子厚他们老几位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对一些传统戏进行改,从而丰富了京剧演出剧本,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例如,经过他们老几位改编的京剧《赤壁鏖兵》与楚剧《祭风台》的比较:
                              《祭风台》中“献苦肉”一场
                              鲁 肃:哎,先生,我实实服了你。
                              诸葛亮:大夫服我何来?
                              鲁 肃:你到东吴乃是一客。都督怒责黄忠复,我扯你衣,叫你说个人情,你坐着昂然不动,只是饮酒。
                              诸葛亮:吓,大夫,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与你我什么相干?
                              鲁 肃:哎,哎,怎么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这是你家都督用的苦肉计,何必又来瞒我?
                              鲁 肃:哦,是苦肉计?
                              诸葛亮:大夫吓?(唱)
                              周都督定下了苦肉之计,
                              收蔡中与蔡和暗通消息。
                              黄忠复受苦刑都是假意,
                              进帐去切不要说我先知。
                              经过改编的京剧《赤壁鏖兵》
                              【鲁肃见孔明自饮,夺其酒杯掷于地下。】
                              鲁 肃:我不服你了。
                              诸葛亮:大夫,你怎么又不服我了?
                              鲁 肃:我家都督,怒责黄盖,众官皆都求情。可你到此乃是客位,连一个人情都不讲。竟在一边吃酒,那个酒就如此好吃?我不服你了。
                              诸葛亮:啊,大夫,你错怪我了。
                              他二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与我什么相干?
                              鲁 肃:啊,想世上的人,有愿挨打的么?
                              诸葛亮:此乃是一计啊。
                              鲁 肃:怎么又是一计?倒要请教。
                              诸葛亮:(唱【两皮摇板】)
                              他二人定的是苦肉之计,
                              鲁 肃:收蔡中、蔡和呢?
                              诸葛亮:(接唱)
                              收蔡中、与蔡和暗通消息。
                              鲁 肃:今日事?
                              诸葛亮:(接唱)
                              黄忠复受苦刑尽是假意,
                              见公瑾切莫要说我先知。
                              (笑)哈哈哈······(下)
                              (据喜连成演出本)
                              我们从上面这两个内容相同的本子不难看出,经过牛子厚、萧长华等老几位改编后的本子,不仅事件集中了,而且富于行动性,使场上的人物思想、性格更加生动、突出。如鲁肃一上场就直截了当地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他憨厚、老实,活灵活现地体现在观众面前。对话与唱段的穿插,更有利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和调度。毛世来先生说:“我们的喜连成科班,为丰富京剧唱腔,统一唱腔风格和丰富剧目,是做出巨大贡献的,这个功劳是我们科班的功劳,也是牛东家办了喜连成科班才有这么大的贡献,所以,首先是牛东家的功劳。没有他老人家能有今日京剧这么兴盛,那才怪呢!所以,我们吃水不能忘记挖井人啊!”
                              毛世来先生说:“我们的喜连成科班,为丰富京剧唱腔,统一唱腔风格和丰富剧目,是做出于巨大贡献的,这个功劳是我们科班的功劳,也是牛东家办了喜连成科班才有这么大的贡献,所以,首先是牛东家的功劳。没有他老人家能有今日京剧这么兴盛,那才怪昵,所以,我们吃水不能忘记挖井人啊!”
                              (全文完)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2-26 15: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