槙岛圣护吧 关注:5,595贴子:86,111

回复:【读书心得】圣护33的书,我还没买齐,读了两年的书,小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森林里的马、猫、公牛和驴连身高都比我们家养的高,它们的体质全都更加强壮,更有
活力、力量和胆量。当它们沦为家畜之时,就失去了一半这样的优势。可以说,我们对于
这些动物所有的精心照料和饲养最终只是令它们退化罢了。人也是如此:一旦成为社会人
和奴隶,他就变得羸弱、胆怯、卑躬屈膝、安逸而萎靡的生活方式最终令他软弱无力,丧
失勇气。
4、从经验中得知,对于福利的追求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他发现自己能够区分如下情况
共同利益促使他依赖同类的协助,这种情况很稀少;竞争促使他与同类对抗,这种情况更加
少见。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与同类聚结成群,或至多形成某种不强迫任何人的自由结合体,
一旦早就它的临时需求小说,这个结合体也随之解散。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寻求自己
的利益,若是自认为力所能及,便公开以武力夺取;若是自感最为弱小,则通过机智和精明
巧取。


IP属地:广东164楼2016-02-21 18:27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6楼2016-02-21 19:12
    回复
      今天更两本吧,因为都不厚啊,这本95页。如果找不到这本书建议找找三联的《柏拉图四书》或者《苏格拉底之死》,都有收录斐多篇。因为我是先读的《苏格拉底之死》的,所以说触动很深,一共四篇,斐多只是其中一篇,不过没有杨绛先生译的好。可能有的人不熟悉她,她是钱钟书的妻子,著有《干校六记》《我们仨》。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9楼2016-02-21 19:57
      回复
        我买的是上海译文的,在图书馆借过一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感觉后者就是蓝色那本翻译的好些,通俗些。因为杨绛先生只翻译了其中一篇,所以想读完整的找这两本吧~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70楼2016-02-21 20:00
        回复
          出自第九集04分25秒泉宫寺丰久被采访的那段(其实只有两句话啦_(:зゝ∠)_):
          ···泉宫寺丰久:我真的很不能理解
          ···················为什么大家迟迟不肯舍弃不自由的肉体
          ···········记者:不自由···吗
          ···泉宫寺丰久:柏拉图曾经说过“肉体是灵魂的牢狱”
          1、如果跟我买的是同一个版本的话,在46页【斐多】原文:
          苏格拉底说:你听我说。热爱知识的人开始受哲学领导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灵魂完全是焊接
          在肉体上的。它要寻找真实,却不能自由观看,只能透过肉体来看,好比从监狱的栅栏里张
          望。他这个灵魂正沉溺在极端的愚昧里。哲学呢,让人明了,灵魂受监禁是为了肉yu,所以
          监禁它的主要帮手正是囚徒自己;这一点是最可怕的事。热爱知识的人看到哲学怎样指导正
          处于这种境界的灵魂。哲学温和地鼓励这个灵魂,设法解放它,向它指出眼睛、耳朵等等感
          觉都富有诱惑力,劝它迫不得已,尽量离弃感觉,凝静自守,一心依靠自己,只相信自己抽
          象思索里的那个抽象的实体;其他一切感觉到形形色色都不真实,因为种种色相都是看得见
          的,都是由感觉得到的;至于看不见而由理智去领会的呢,惟有灵魂自己能看见。真正的哲
          学家就从灵魂深处相信,这是哲学的救助,不该拒绝。所以他的灵魂,尽量超脱欢快、肉yu
          忧虑、怕惧等等。他看到一个人如有强烈的欢乐、或怕惧、或忧虑、或肉yu,这人就受害不
          浅了。一般人受到的害处,无非为了满足肉yu而得了病或破了财;他受到的害处却是最大最
          凶的,而自己还没有理会。


          IP属地:广东171楼2016-02-21 20:36
          回复


            IP属地:广东172楼2016-02-21 21:04
            回复
              2、我对于苏格拉底的敬畏,完全是出于他对于死亡的无惧。
              【苏格拉底之死】“申辩篇”:
              先生们,害怕死亡是什么东西呢?它只是一种无知而自以为知道、没有智慧而自以为有智慧
              没人知道死亡是否是人生最大的祝福,然而人们害怕死亡就好像他们知道死亡是最坏的事情
              似的。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当成是知道的,这种无知是该受责备的。
              现在已经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了。我将要去死,而你们会继续活着,哪一个更好呢?只有神知
              道。


              IP属地:广东173楼2016-02-21 21:10
              回复
                说实话,还是第一次看到圣护笑这么开心(*/ω╲*)(图片出自第九集)


                IP属地:广东174楼2016-02-21 21:18
                回复
                  3、这本书是写苏格拉底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的,他是服毒死的。通篇其实都是在讨论苏格
                  拉底对灵魂与肉体、死亡等的哲学观点。他形容死亡有如睡觉,活着是醒着的状态,也就是
                  说,死与生是循环往复的关系,跟人睡了再醒,醒了再睡是一样的。因此他认为人的灵魂是
                  不会毁灭的,即更接近"神"的存在。
                  然而西方现代哲学,已经开始抛弃了这种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有些哲学家开始认为人只有
                  肉体,没有灵魂,而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十分正常的。
                  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同意苏格拉底的说法,只是可能灵魂已经不是作为“人”存在时候的这种
                  状态了,因为肉体最终化为与自然一体,那么灵魂的状态应该也会有变化。嘛,不过无法证
                  明就是了。
                  如果读过叔本华的可能知道,叔本华形容墓穴(即坟墓)是“避难所”,因为人生是充满苦难
                  的,而其实死亡也是一种解脱,只是他说自杀是一种愚蠢的尝试,因为它意味着这样一种
                  意识的毁灭。
                  不过要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太过广泛,其实就直接又回到“人为什么要活着”的哲学基本问题
                  很多哲学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圣护最后死的那一幕,能发现当时放的BG
                  M的名字叫“乐园”。
                  好了,烧脑的问题只能点到为止了,以上です。╮(╯▽╰)╭


                  IP属地:广东176楼2016-02-21 22:03
                  回复
                    今天更这本,新编版也有一段后加的跟《圣经》有关的,所以一起更了( ´ ▽ ` )ノ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81楼2016-05-05 15:11
                    回复
                      《圣经》原文里有解释,只是这里有点断章取义,所以变得不好懂。第一段出自于《马太
                      福音》第十三章24节,标题是【天国的比喻】。原文如下:
                      耶稣黑引用了撒种的比喻。他说:“天国就好比人把好种子撒在地里,但有一天,大家睡觉
                      时仇敌来了,把稗子也撒在麦子里,到麦子长大接穗时,稗子也长出来了。田里的仆人就
                      去问主人:‘你撒在地里的都是好种子,怎么长出稗子来了?’主人说:‘这是仇敌干的。’仆人
                      问他是否要拔去稗子。主人说:‘不必了,因为你们拔稗子,把它们捆起来,放在火中烧,
                      然后再收麦子,储藏在我的仓库里。’”
                      等群众走后,门徒们问耶稣,麦子与稗子的比喻是什么意思。耶稣说:“那撒好种子的人是
                      人子,田地是指这个世界,好种子是指属于天国的子民;稗子是属于邪恶的人,撒稗子的
                      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是指世界末日,收割的工人是天使。到了末日,作恶者像稗子
                      一样给拔出,扔到火中烧掉。人子将派遣天使把那些诱人作恶犯罪的人抓起来,扔进熊熊
                      大火中,让他们在那里哀哭和咬牙切齿。那时,上帝的子民将在天父的国度内像太阳那样
                      发出光。”


                      IP属地:广东183楼2016-05-05 15:42
                      回复


                        IP属地:广东184楼2016-05-05 15:44
                        回复
                          第二段也是出自《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最后一次公开讲演】,原文如下:
                          耶稣知道自己最后时日已到,于是向百姓做了最后一次讲演。他说:“人子荣耀的时候到了
                          我实话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地里,死了,仍是一粒;而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粒
                          来。那爱惜自己生命的,反而要丧失生命;愿意牺牲现世生命的,反得永生。谁侍奉我,
                          就得跟从我;我爱哪里,我的仆人也在哪里,我父亲一定重用他。”


                          IP属地:广东185楼2016-05-05 15:50
                          回复
                            要理解也不难,第二段是在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之前所做的讲演,是预示着自己死会
                            结出许多“生”,当然可以认为是精神上的而非肉体,在我看来call这段话明显是在说圣护的
                            有些时候很奇怪,在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在自己知道自己难逃命运的时候,反
                            而是会接受这种命运,仿佛内心听到了某种召唤。就像耶稣很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死,也
                            接受了被信徒背叛的事实。
                            也许《圣经》的许多故事都是杜撰的,但我依然认为它是值得一读的书。我有理由相信圣
                            护不是一名基督徒,但我知道他很重视这本书。无论是最后他面对自己死亡的坦然,还是
                            深知自己命运的勇气,都让我十分佩服。是某种执念,让他坚持一贯地做自己,也许在别
                            人眼中是种任性妄为吧,但我觉得这样潇洒地走完了一生,也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善恶也
                            许是人类为了自我约束所立下的道德标准,不知道上帝怎么看?
                            上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人类的道德标准的“裁判员”,然而自从尼采说出“上帝已死“的
                            事实过后,不知道人类还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IP属地:广东186楼2016-05-05 17:21
                            回复


                              IP属地:广东187楼2016-05-05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