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
下一个方呢是生脉散。生脉散这个方,从出处来讲,说过很多地方,最早说到包括像《千金方》这些,后来呢,包括这个也说过这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这个也就说过出处不统一。所以现代把它确定下来是张元素《医学启源》,当然以往认为李东垣的方多一点。李东垣本身张元素的学生,名气啊,到后世比张元素大。他两个实际上呢,在生脉散主治方面,一人是抓住一头、一人抓住一头。最早张元素提出来他是用于久咳肺虚的、肺虚气阴两伤的。生脉散运用当中传统来看,不管是用于暑热汗多,或者用于久咳肺虚,都是以气阴两伤为病机的一个特点。气阴两伤,所以张元素呢是用在久咳肺虚方面的。李东垣提出生脉散的时候呢,是用于暑热汗多的。所以后来都变成李东垣的,认为是他的,其实《医学启源》里就有的。这两个主治呢,暑热汗多,唐代就用了。人参、麦冬、五味子,这几味药啊,唐代用得比较多。(比如)《千金方》、《外台》里面呢这些药就比较多。特别五味子的使用在唐代用得很昌盛、很多。所以孙思邈直接提出来五味子是个保健药,过去作为热天保健药。所以由汉发展到唐,气候温暖,夏天较热了。所以耗气伤津汗出多,这种情况就看来比较突出了。所以对养生来讲,孙思邈说:“夏月常服五味子,令人延年。”这五味子,我们尝过,吃起来不好吃。现在把它作保健饮料可能(不太好),除非你有什么办法。单吃它、熬汤,不好吃。但说明从唐代认识到五味子这种敛阴、生津、敛气,对待暑天气阴不足,多见的气阴不足、气阴两伤是比较适合的。至于久咳肺虚是到了这个金·张元素他归纳。所以后来就是这个主治呢,不同的书里有时强调不同的一个方面。但现代一般这个教材呢,把两项都结合起来。暑热汗多,耗气伤阴,反映出这个由暑热逼迫津液导致多汗。多汗伤津可以咽干口燥,多汗以后呢,气随汗泄造成短气、神疲乏力气虚特点。所以气阴两伤从临床表现来说,比较典型了。但从这个暑热,这个耗伤气阴,可能跟前面清暑益气汤证是不是有一点像呢?清暑益气汤,从病机来讲,暑热耗伤气阴。这还是暑热耗伤气阴都是汗多,都是气短,都是神疲乏力的,脉也都是虚数,舌象可以舌红少苔。那运用,这个主治区别在那里呢?区别还是很大。虽然都可以用于暑天,但是呢,清暑益气汤证,暑热还在,关键暑热还在,还有发热。尽管并没有暑热开始时候,伤暑的时候发热那么重,但暑热还在。所以它是一种清补兼施。清暑益气汤证,兼有清暑热,配黄连、知母、西瓜翠衣、荷梗、竹叶,它还清暑热,这方面的药力还是很突出。同时再益气养阴,这个方是纯补无泻,就纯补无泻,用于暑热之后引起的正虚为主的,暑热一般不明显了。这是两个主治都是属于汗多,两个主治的一个差别。在这个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方面呢,久咳肺虚,气阴两伤。那这个方面,它还是一个气阴两伤,以虚为主。所以咳嗽虽然有,干咳少痰,甚至于无痰。痰多不宜使用。所以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一咳、咳得汗出这都是气阴不足的表现。所以从这个主治来看,突出强调的是正虚。所以它(的)作用呢,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当然敛阴止汗更突出。最早这个结构啊,用在暑热汗多。人参在这个方里,是君药。当然如果说阴伤,譬如说阴伤还在。考虑到阴伤为主,人参还可以用西洋参,气虚症状突出,那可以用人参,甚至由于质量问题,现在用别直参啊这些。汗多、阴伤、咽干、口燥突出,那用西洋参。所以现在选用的方法可以不同了。麦冬和人参相配,气阴双补。五味子在这个药里边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敛阴止汗、敛肺止咳,这两方面兼顾的。所以这个生脉散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气阴兼顾。那就说在久咳肺虚或者是暑热汗多的后期,正虚无邪状况下使用。当然我们现代用这个方呢,变化已经比较大了。这个证治要点还是气阴两虚当中一些共同特点了。在随证变化方面,仍然有一些虚热的,热不重,可以西洋参偏凉代替人参。病情急重的,可以加重全方用量,现代来说有很多用生脉注射液。现代的运用上,有差别了。除了我们用于这种热病啊、暑病啊,引起气阴两伤、或者咳嗽气阴两伤之外呢,很多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病变,这个还有休克的抢救,这效果呢还是确凿的。从剂型改革到现代研究还是很成功的了。生脉注射液这个除了少数病人用的时候有一些反应,也跟各地药厂,很多药厂生产,跟各地药厂生产可能有点关系了,但临床我们观察是不错的。也进行了很多比较。汤剂和注射剂比较,但是有不少观察认为,从发挥作用来讲,纠正气阴两伤这种状况来讲,汤剂还是效果更好,这个承认它。那注射剂呢现代推广比较多。为什么呢?譬如它用来抗休克,那汤剂不方便,尤其注射剂比较方便,也及时,像心肌梗塞这些,心血管方面的他用这个方,这个注射剂比较方便。所以这个在医院里一般用得较多。实际上汤剂的作用还是不错的。这个是通过比较观察来的。所以这个方也是剂型改革里边,比较成功的。当然汗出是它的一个挺重要的临床运用的一个指标。所以外感引起的有外邪,或者阴虚、虚热盗汗这类都不适合使用。它是一种纯虚无邪,而且气阴两伤这种情况,这个往往现代在涉及到气阴不足的很多的病当中,把它作为一个小的组合开方子开在里面,也这样运用了。这个生脉散呢,不单是我们中国大陆用,也流传海外了。就是注射液这类有些他们也要观察研究。就是认为它对血压、像抢救休克啊,对血压病这个它有双向调节。中医有很多方,这个方还可以用来降血压,血压高的可以降,低的它可以升,它是一个双向调节。过去呢,在六十年代就提出这个临床观察对血压双向调节。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呢,大家这方面的认识更多了。所以这是一个现代新药研究当中不断争取提高等级的方。这是放在补气里面呢,分类上,有些认为应该在这个(气阴双补),它是阴阳双补的,但是分类上没有气阴双补,(只有)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所以还是一般放在补气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