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9贴子:40,180

《方剂学》第40—42讲 主讲教授:邓中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40 讲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
好,我们开始上课。
第三节 温经散寒
上一次讨论到温里剂的第二节,回阳救逆。温里剂第三节,温经散寒。温经散寒适应的病证跟外寒有关,由外寒直中,越过体表皮毛,主要涉及到经络、肌肉、骨节,这一些由寒邪为患为主的这类证候。当然这类病证的发生跟外寒有一定关系,外寒直中,同时也有体内的阳气不足,内寒招致外寒这样的一种常见的可能。所以从它的基本病机来看,寒邪直中能够因为寒滞经脉,引起了血脉不利,血脉运行不通,不通则痛,产生以疼痛为特点的一类病证,包括痹证。另外呢,寒凝经脉,气血瘀滞,也可以产生像阴疽一类的阴证的疮疡,这一类的外科病证。这是这个寒滞经脉,引起血脉不通,气血瘀滞,这是一个总的病机。当然寒滞经脉有外邪直中因素,也有体内正气亏虚,特别是阳气亏虚,阴血不足,这些正虚的特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08-28 17:31回复

    当归四逆汤
      这个表上列了一些常用药物的举例子作为参考,也体现在后面的两个方里面。第一个方是《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作为当归四逆汤是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了,当归四逆汤证的基础,一般认为本身就有阳气不足,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所以有的说它血虚受寒,能够受寒,自身阳气也不足。阳气不足,阴血不足,感受寒邪,所以既有体质的阴阳两虚的特点,又有外邪直中的因素,所以从病机分析来说,外邪直中和体内本身阳虚不温,阳虚失温有关,也和外邪直中有关,造成手足厥寒,舌淡苔白。寒性收引凝滞,造成血脉不通,除了寒性收引凝滞,本身阴血不足,脉道不充也有关系,所以血行不畅以后,不通则痛。当它血脉不充,感受寒邪,出现脉虚欲绝。在《伤寒论》上,这个方的主证以手足厥寒体现阳虚,脉细欲绝,体现阴血不足,寒凝血滞,这个为代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个证候多发生在寒邪直中凝滞产生的一种手足厥寒兼有疼痛,包括现在很多像冻疮、冻伤,以及痹证受寒发作,所以教材上写到,各个关节部位反映出来的痹证,包括可以是手足、腰腿这类骨节由于这个寒邪凝滞,阴血不足产生的痹证也是常用的范围。这个方在临床治疗像冻疮报道很多,冻伤也很多。这在过去曾经在有一段对外战争当中,我们全国研究治疗冻伤方面,后来出来有效方剂,有效制剂,当归四逆汤也是当时很重要的,很受重视的一个方。
      这个方的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反映了外来之寒,温并兼散,养血通脉是考虑血脉瘀滞不通和疼痛,或者针对像脉细欲绝,体现出血行不畅,养血通脉。
      这个方里的君药用当归和桂枝联合作君药。桂枝有温阳作用,也有散寒作用。对外寒来讲,有温经散寒作用,对本身内在阳气不足,有这种温助阳气,有温阳作用,同时它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当归呢,养血活血,针对了血脉瘀滞,血脉不充,这种血虚血滞的特点。
      臣药呢,以细辛和白芍作为臣药。细辛增强桂枝的温散作用,增强桂枝的能够助阳,又能够温散寒邪。芍药和当归协同,有益阴养血,缓急止痛作用。
      这个方里佐药用通草,利用它可以通利血脉,偏于寒性,制约桂枝、细辛的温燥。这里的通草很多(人)认为是木通,因为在唐以前,唐以前木通都写为通草,而这个木通的提出是在唐代的《药性论》开始提出来的,这个方是在东汉张仲景的,所以当时很多写的通草实际上是木通。说到木通,这就涉及到最近经常谈到的关木通,马兜铃酸引起急性肾衰的问题。实际上这个急性肾衰,我们国家运用,六十年代已经有认识到关木通引起急性肾衰死亡病例报道,那还是在中医的杂志。所以这个,这类副作用,历来通过配伍的方法来解决它。这个关木通(是)北方的木通,南方的川木通为代表。所以从功效来看,基本相近,略有差别,所以很多现代应用来说,很多都选用川木通。但就是关木通它也有一个通过配伍制约它。比如这类利水药,利水清热这类药,中医很少,就除了基础方,很多常用方,或者滑石、泽泻、木通这类,几样配伍,那可以减少它的用量,既有功效的协同,又有相近功效之间毒副作用的相互牵制问题,所以历来很多利水药中间用到木通,很多常用方,这里不是指的基础方,常用方你看都是多样相近功效药物的并用,连用,这种方式,不能够就是说单一味药量大,所以在六十年代提出来它的用量应该是6克以内,6克以内安全。现在很多药味少,而用量现在临床上可以说是中药用量越来越大,所以我自己看法跟配伍、跟用量这个有一定关系。当然研究当中没有都解决以前,相对川木通安全一些。这是谈到这里的通草。因为这里的通草最近考证实际上指的是木通,因为在唐以前,这个本草书都是写通草,实际上是木通,从唐以后,通草和木通才分开了。说到这个佐药通草,通利血脉,使桂枝、细辛的温燥(减少)。大枣和甘草可以益气健脾养血。甘草能调和诸药。所以这个方它体现了温经散寒和养血通脉相结合。针对了这种体质上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感受外寒,引起了血脉凝滞产生的一系列病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5-08-28 17:33
    回复

      在临床运用的证治要点,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针对阳证红肿热痛,这个不同来把握的。在整个这个方里,用药特点,熟地重用,本身长期的这类的阴证的阴疽,对阴血损伤,脓水流漓,经久不愈,伤阴伤血液挺厉害,所以用熟地要重用。在其他的,因为温通的药不少了,其中麻黄针对这个,它是开腠的,用量要较小,而且破溃以后一般不用,这是熟地、麻黄的用量特点,那这个方里,运用的时候,阳证当然是禁用了,因为整个的方偏温了,这是阳和汤。
        在临床加减方面,寒重的肉桂,作为散寒量增大,可以用桂枝,但是加附子、肉桂同用,临床上这类的报道多一些,气虚可以加生芪,而且也适合本身这类的这个脓水流漓,是阴血不足,时间长,阳气不足,所以使这个方体现温补结合,本身补气力量不够一些,这是这个方常用的一个加减方法了。
        温里剂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它实际上温里剂选择了这三类,都是一些代表性方剂,都有一些代表性的方剂,主要反映了不同的一些治法。寒邪伤及经络骨节的一些肌肉这一类的治法,伤及中焦的中焦虚寒的一类治法,以及心肾阳虚的一类治法,还不能概括所有的温法。因为我们后面很多章节里要结合内脏重点,配合温法同时来运用的,所以温法是个大法。但是这里代表性方剂量不多,是由这个原因结合其它章节一起学习和体会的。那今天我们就课上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5楼2015-08-28 17:34
      回复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第40讲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gzNzMwNDQ=.html?f=3282230


        6楼2015-08-28 17:35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7楼2015-08-28 17:35
          回复
            第41 讲 补益剂概述 补气: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一)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上一次我们讨论完了温里剂。温里剂后面一章第七章是补益剂。


            8楼2015-09-01 21:32
            回复

              第七章 补益剂
              补益剂是体现了八法中的补法,一个大法。当然作为补法,严格讲在其他相关的各章里,有时作为合用的方法,也经常兼用。这一章的方剂,它是以补法为主。在讲总论《医门八法》的时候谈到过,补法的分类可以有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这个思路分类。就是按基础物质,不同的种类的亏虚来补益;也有以脏腑系统来补益,有的补心、补肺、补肝、补脾、补肾,补五脏这种结构。我们教材是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同时也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这样分成六节。各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包括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作为范例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5-09-01 21:33
              回复

                第一节 补气
                下面我们看第一节补气,因为每一节,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各一节的前面概述简要地提一下这个特点。补气的这部分方子是针对气虚证,主要针对气虚证。气虚,气在人体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蓄积在气海,有上气海、下气海之分,所以在我们这里所讲的补气,主要是以脾肺气虚,特别是脾气虚为中心的后天之气。因为后天之气来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摄入的天阳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它由肾精所化,肾精化生肾气,所以这里涉及到的补气,涉及到相关各脏的话,不在这一节讨论后天之气这个补益方法之内,那在后面相关的补阳的方里要涉及到。这个补气的方它的配伍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以补气药为主,像人参、黄芪这类补气药为主,常配伍除湿药。因为由于气的源头在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而气的源头是在脾。而脾的特点呢?它是把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如果说气不足了,运化功能减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得正常运化,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所以既然用补气药,是治疗以脾气虚为中心的这类证候,那往往伴随脾湿,病理产物挟有脾湿,所以脾就有喜燥恶湿,喜燥恶湿这个特点。那作为用药来讲,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湿药。根据不同的情况,补气方剂可以用结合开宣肺气,气行则湿化,配比如讲桔梗一类的;可以用苦燥的,像苍术、白术苦温燥湿的;可以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燥湿,祛除脾湿;可以用些芳化的药,比如像白蔻、砂仁,都有芳香化湿作用;同时如果脾湿偏重于中下,特别脾虚以后,脾湿下流,那还要通过淡渗利湿、利水来祛除这种病理产物。这除湿药是在补气方里应该说配得最多的,它既能兼顾病理产物,又能使得你用的这种补气药补而不滞,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补气经常配伍行气,行气当然有助于化湿,同时行气可以使补气药补而不滞,这是体现了一种通补的方法。因为气具有升举固摄的作用,所以如果气虚到一定程度,往往可以产生气机下陷,常见的脾虚下陷这一类,所以在补气方里,有时要配一些升提药,像补中益气汤里的升麻、柴胡,小量的这类的使用。就是说针对气虚引起了气机下陷,要结合一些升提药,升阳举陷。补气的配伍方式,往往这一类、这一些多。其他比如还有一些有的气血兼顾了,可以配一点养血药,当归是常配的,因为考虑到气血阴阳互根,这也是常用一种方法。前面配除湿、行气,这是最普遍的。这是补气方的一个基本结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5-09-01 21:33
                回复

                  四君子汤
                    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是四君子汤。从结构来看,它虽然不是张仲景的方,但实际上人参、白术、甘草、茯苓这几味药的一种组合,里边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在仲景时代就有了。唐代类似这类的结构更多了。到《和剂局方》把它确定下来这个基础方,特别对它主治的描述就比较全面,所以奠定了一种对气虚证基础见症、基础病机,一种基本治法的一个基础了。所以四君子汤在《方剂学》上,或者在我们对补法研究,补气的方剂的系列的形成,这是有很重要意义的。因为在《伤寒论》里边,典型的一种补气方,比较平和的、偏温的,比较平和,温而不燥、不热,这类方,补气方,就是说我考虑历史上可能有传抄这些当中丢掉了,这方面反映不突出,应当是在相当于汉代的当时的整个文化呀,包括社会经济建筑各方面都是按五颗星来布局的话,中央这个黄龙应该是类似四君子之类的结构,中央,南方这个方位上是属火的,朱雀是苦寒的,北方真武那是大辛大热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青龙应该温,白虎应该凉,等于说整个是一个很平衡的,那就没有像四君子汤这样一个方了,它是属于偏温补,是补气而并不温燥的这样一个方,而且形成这样一个,五行的中间黄龙这样应该有这种地位的方,所以按照五脏系统、五颗星来布局的话呢,应该是去了黄龙、朱雀了。这个方在宋代,把它从大量的方当中类似这种结构当中提取出来的,组成一个基础方。
                    四君子汤就反映了一个,针对的是基础气虚证。所以《医方考》上就把这个基础的气虚证,用望、闻、问、切各取一诊来反映它,这实际上也对中医的辨证是个证候规范的古代一种过程。一望他,面色萎黄,或者萎白;闻诊,声低息短,发语声低,短气了;问诊呢,倦怠乏力;切诊,脉来虚弱,或者脉来虚软。望、闻、问、切各一诊,这个相当于一种气虚的基础见证。而这类的气虚基础见证,基本上就是脾肺气虚的基本表现。然后如果临床反映上,食少便溏为主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了,食少便溏为主的,那就脾气虚,就相当于一个,加上食少便溏就是脾气虚,基础气虚见症侧重在脾气虚上。如果反映出心气虚不能行血,心气虚不能温养心体了,可以心悸,严重的怔忡。肺气虚,肺气输布阳气运行到体表,肺气要涉及到个摄卫固表的问题,所以反映出这组表现加自汗、恶风,易感风邪,这是一种肺气虚的表现。两胁不舒、郁郁寡欢,是肝气虚的表现。那肾气呢?肾精所化,我们后面讲到补阴、补阳的时候涉及到肾。肾气虚它跟这些不同,它肯定有一个基本的肾虚表现。基本肾虚表现就可以“肾主骨”、“腰为肾之府”,可以腰痛脚弱,腰膝酸软这一类。那再加上一种肾不纳气,呼多吸少,都反映出一种肾精化生肾气的不足,但肾气还有常见的,比如说它司关门开合,肾气虚以后也可以涉及到肾司二便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一类的是共同的,在这里我们说的气虚,主要是指的以脾肺气虚为代表的一类后天气虚。所以在基础气虚证涉及到其他脏腑的具体气虚里,脾胃气虚是最基础的,历来把这个看作是证型的基础。这个在中医的理论实践中今后,我觉得这个方面也是要不断发展的,根据社会经济各种不同,应该不断发展的。古代对脾胃非常重视,现代应该说肺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将来就是说对气虚的常见证型基础,脾肺怎么更好结合起来反映?实际上后天之本,脾肺都是生化系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5-09-01 21:33
                  回复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第41讲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gzODA2Mjg=.html?f=3282230


                    16楼2015-09-01 21:35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17楼2015-09-01 21:35
                      回复
                        第42 讲 补气:补中益气汤(二) 生脉散 玉屏风散 完带汤(一)


                        18楼2015-09-08 21:13
                        回复

                          生脉散
                          下一个方呢是生脉散。生脉散这个方,从出处来讲,说过很多地方,最早说到包括像《千金方》这些,后来呢,包括这个也说过这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这个也就说过出处不统一。所以现代把它确定下来是张元素《医学启源》,当然以往认为李东垣的方多一点。李东垣本身张元素的学生,名气啊,到后世比张元素大。他两个实际上呢,在生脉散主治方面,一人是抓住一头、一人抓住一头。最早张元素提出来他是用于久咳肺虚的、肺虚气阴两伤的。生脉散运用当中传统来看,不管是用于暑热汗多,或者用于久咳肺虚,都是以气阴两伤为病机的一个特点。气阴两伤,所以张元素呢是用在久咳肺虚方面的。李东垣提出生脉散的时候呢,是用于暑热汗多的。所以后来都变成李东垣的,认为是他的,其实《医学启源》里就有的。这两个主治呢,暑热汗多,唐代就用了。人参、麦冬、五味子,这几味药啊,唐代用得比较多。(比如)《千金方》、《外台》里面呢这些药就比较多。特别五味子的使用在唐代用得很昌盛、很多。所以孙思邈直接提出来五味子是个保健药,过去作为热天保健药。所以由汉发展到唐,气候温暖,夏天较热了。所以耗气伤津汗出多,这种情况就看来比较突出了。所以对养生来讲,孙思邈说:“夏月常服五味子,令人延年。”这五味子,我们尝过,吃起来不好吃。现在把它作保健饮料可能(不太好),除非你有什么办法。单吃它、熬汤,不好吃。但说明从唐代认识到五味子这种敛阴、生津、敛气,对待暑天气阴不足,多见的气阴不足、气阴两伤是比较适合的。至于久咳肺虚是到了这个金·张元素他归纳。所以后来就是这个主治呢,不同的书里有时强调不同的一个方面。但现代一般这个教材呢,把两项都结合起来。暑热汗多,耗气伤阴,反映出这个由暑热逼迫津液导致多汗。多汗伤津可以咽干口燥,多汗以后呢,气随汗泄造成短气、神疲乏力气虚特点。所以气阴两伤从临床表现来说,比较典型了。但从这个暑热,这个耗伤气阴,可能跟前面清暑益气汤证是不是有一点像呢?清暑益气汤,从病机来讲,暑热耗伤气阴。这还是暑热耗伤气阴都是汗多,都是气短,都是神疲乏力的,脉也都是虚数,舌象可以舌红少苔。那运用,这个主治区别在那里呢?区别还是很大。虽然都可以用于暑天,但是呢,清暑益气汤证,暑热还在,关键暑热还在,还有发热。尽管并没有暑热开始时候,伤暑的时候发热那么重,但暑热还在。所以它是一种清补兼施。清暑益气汤证,兼有清暑热,配黄连、知母、西瓜翠衣、荷梗、竹叶,它还清暑热,这方面的药力还是很突出。同时再益气养阴,这个方是纯补无泻,就纯补无泻,用于暑热之后引起的正虚为主的,暑热一般不明显了。这是两个主治都是属于汗多,两个主治的一个差别。在这个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方面呢,久咳肺虚,气阴两伤。那这个方面,它还是一个气阴两伤,以虚为主。所以咳嗽虽然有,干咳少痰,甚至于无痰。痰多不宜使用。所以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一咳、咳得汗出这都是气阴不足的表现。所以从这个主治来看,突出强调的是正虚。所以它(的)作用呢,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当然敛阴止汗更突出。最早这个结构啊,用在暑热汗多。人参在这个方里,是君药。当然如果说阴伤,譬如说阴伤还在。考虑到阴伤为主,人参还可以用西洋参,气虚症状突出,那可以用人参,甚至由于质量问题,现在用别直参啊这些。汗多、阴伤、咽干、口燥突出,那用西洋参。所以现在选用的方法可以不同了。麦冬和人参相配,气阴双补。五味子在这个药里边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敛阴止汗、敛肺止咳,这两方面兼顾的。所以这个生脉散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气阴兼顾。那就说在久咳肺虚或者是暑热汗多的后期,正虚无邪状况下使用。当然我们现代用这个方呢,变化已经比较大了。这个证治要点还是气阴两虚当中一些共同特点了。在随证变化方面,仍然有一些虚热的,热不重,可以西洋参偏凉代替人参。病情急重的,可以加重全方用量,现代来说有很多用生脉注射液。现代的运用上,有差别了。除了我们用于这种热病啊、暑病啊,引起气阴两伤、或者咳嗽气阴两伤之外呢,很多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病变,这个还有休克的抢救,这效果呢还是确凿的。从剂型改革到现代研究还是很成功的了。生脉注射液这个除了少数病人用的时候有一些反应,也跟各地药厂,很多药厂生产,跟各地药厂生产可能有点关系了,但临床我们观察是不错的。也进行了很多比较。汤剂和注射剂比较,但是有不少观察认为,从发挥作用来讲,纠正气阴两伤这种状况来讲,汤剂还是效果更好,这个承认它。那注射剂呢现代推广比较多。为什么呢?譬如它用来抗休克,那汤剂不方便,尤其注射剂比较方便,也及时,像心肌梗塞这些,心血管方面的他用这个方,这个注射剂比较方便。所以这个在医院里一般用得较多。实际上汤剂的作用还是不错的。这个是通过比较观察来的。所以这个方也是剂型改革里边,比较成功的。当然汗出是它的一个挺重要的临床运用的一个指标。所以外感引起的有外邪,或者阴虚、虚热盗汗这类都不适合使用。它是一种纯虚无邪,而且气阴两伤这种情况,这个往往现代在涉及到气阴不足的很多的病当中,把它作为一个小的组合开方子开在里面,也这样运用了。这个生脉散呢,不单是我们中国大陆用,也流传海外了。就是注射液这类有些他们也要观察研究。就是认为它对血压、像抢救休克啊,对血压病这个它有双向调节。中医有很多方,这个方还可以用来降血压,血压高的可以降,低的它可以升,它是一个双向调节。过去呢,在六十年代就提出这个临床观察对血压双向调节。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呢,大家这方面的认识更多了。所以这是一个现代新药研究当中不断争取提高等级的方。这是放在补气里面呢,分类上,有些认为应该在这个(气阴双补),它是阴阳双补的,但是分类上没有气阴双补,(只有)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所以还是一般放在补气里面。


                          20楼2015-09-08 21:13
                          回复

                            完带汤
                              下一个完带汤。补气这里,完带汤也是从固涩剂移过来的。因为从用药特点来看不是以涩,不是以固涩为主。它这个方是出在《傅青主女科》上,这是明清之间了。傅青主生活是在明末清初。傅青主这个人的书,他前人的经验理论,特别理论他比较成熟。而且他又是个哲学家。所以开始80年代有一次我记得看到那个《光明日报》上有个广告。在山西开傅青主研究会啊,全国第一次学术活动。我说中医是不是妇科学会开会呀。一看成立了傅青主研究会的那些从会长到常务委员、委员那些名单,基本没有认识的。我说这个妇科专家我们国内很多有名的中医的,好多至少名字晓得,很多人会认识。那次看了我觉得很奇怪,再看那讨论题目啊,都是古代哲学的。所以他在中医方面是一个很有贡献的(人),傅青主,又是哲学界很有影响的。所以带有这样的一个,而且他这个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很多里边,过去儒释道三家来说,偏于道家学派的。所以谈到这个,医理源于道。历来医家当中成长过程,古代哲学如果通晓,甚至于精通的话,可以成为一个医学大家,这个好像古代有这种规律。我们算过一下各家学说上涉及到的,151个,从先后提到的医家。从有资料可查的话,其中50几个明显的一种经历上有这种结合古代哲学研究有造诣的,这种经历,傅青主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个。他对脾虚带下啦,带下的一个基本道理呢,他有他的理论。他说白带呢湿盛而火衰、火衰阳气不足、湿盛,肝郁而气弱,则脾胃受伤。所以这个方啊,你光从主治里看,脾虚脾湿下流形成白带,这个机理是有的。肝郁你看不出来。但在用法上又是健脾调肝相结合的。所以从他对白带的认识,他书里谈到,他的看法,白带形成是湿盛而火衰,火衰失于温化,肝郁而气弱,肝脾同病,将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这里谈到一个什么呢?白带来源于脾虚不运。但是造成这个过程当中,和肝气郁结不能助脾胃运化这个有关。所以他认为肝脾同病。所以针对这个治疗方面,他肯定要辨肝脾同治。而基于这个呢,形成以完带汤为代表的这样一个方剂。所以要了解它原来对这种白带机制的一个认识。以对这个方的理解呢,这种治法,才能有个体会。我们休息一下再讨论这个方。


                            22楼2015-09-08 21:14
                            回复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第42讲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gzODUxMjg=.html?f=3282230


                              23楼2015-09-08 2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