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文化自纪元前后的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悠长历史。王国维指出其传入的过程和意义说:“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受动之时代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按指清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1]。此论简明扼要地点出佛教东传的重大意义和中国学者学习、引进、翻译佛教经论的极大热情。经过中国学者一千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佛教文化终于彻底内化,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和互补的宏伟格局。印度佛教文化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并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全面渗透和影响,是在这个文化大背景下实现的;而中国文学又成为宣传和传播佛教文化最有效的载体和工具之一,对佛教文化的中国化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