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吗,当时国家检测的仪器都是现代高科技,但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就有人发明了一种仪器,准确的检测出地震来,那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地动仪,而发明者就是今天楼主要说的科圣张衡。
东汉时期天文学家
张衡(78-139),别名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全国第一架地动仪,张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西20米处,墓地坐落在一个周围平坦、中间略高的台地上。墓北约250米处,有平子读书台,墓东为鲁南(鲁山至南阳)老公路,古代洱河旧道跨其北,鄂城寺塔峙立其东。据有关史料记载,汉时陵园建造宏伟,翁仲、石兽对立,祠庙巍峨壮观。汉代崔瑗曾有张平子碑,晋代夏侯湛也曾为之撰刻碑碣,唐代诗人骆宾王、郑谷者曾为之讴歌吟诗。后经战乱,以往胜迹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重修了张衡墓园与“平子读书台”。墓园面积12000多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长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围遍植松柏。墓前的明、清石碑加盖了碑楼。并于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撰写,称颂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墓北读书台遗址,亦重新建台立碑。张衡墓今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之胜地。
楼主是今年五月份去的,不要门票,就是地方太偏远了,需要做城郊公交车才能到达。墓所在的石桥镇不仅有张衡墓,而且还有一座很久远的隋朝砖塔,名叫鄂城寺塔,现在市十一中操场处。值得一看。
下面是一些局部图片










东汉时期天文学家
张衡(78-139),别名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全国第一架地动仪,张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西20米处,墓地坐落在一个周围平坦、中间略高的台地上。墓北约250米处,有平子读书台,墓东为鲁南(鲁山至南阳)老公路,古代洱河旧道跨其北,鄂城寺塔峙立其东。据有关史料记载,汉时陵园建造宏伟,翁仲、石兽对立,祠庙巍峨壮观。汉代崔瑗曾有张平子碑,晋代夏侯湛也曾为之撰刻碑碣,唐代诗人骆宾王、郑谷者曾为之讴歌吟诗。后经战乱,以往胜迹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重修了张衡墓园与“平子读书台”。墓园面积12000多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长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围遍植松柏。墓前的明、清石碑加盖了碑楼。并于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撰写,称颂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墓北读书台遗址,亦重新建台立碑。张衡墓今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之胜地。
楼主是今年五月份去的,不要门票,就是地方太偏远了,需要做城郊公交车才能到达。墓所在的石桥镇不仅有张衡墓,而且还有一座很久远的隋朝砖塔,名叫鄂城寺塔,现在市十一中操场处。值得一看。
下面是一些局部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