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吧 关注:14贴子:176
  • 6回复贴,共1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食百


1楼2008-05-31 21:00回复
    再喂


    2楼2008-05-31 21:00
    回复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3楼2008-05-31 21:01
      回复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4楼2008-05-31 21:02
        回复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5楼2008-05-31 21:02
          回复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6楼2008-05-31 21:03
            回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楼2010-06-14 0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