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意义何在?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我一直在想,这座不向普通人开放的楼阁,意义何在?
经过长时间思考,我得出的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这让我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一下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
范钦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藏书,做官倒成了业余。余秋雨说范钦选择藏书是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如不如此,则不会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然后列了他顶撞郭勋,奸相严嵩的事迹云云以证明其健全的人格。然而在我查到的资料中,范钦并不是“耿直不阿,公然冒犯权奸严氏家族”的人,反而和严嵩相处融洽,在范钦任九江按察副使时,严嵩还赋诗一首,相送范钦。余秋雨说他兵部右侍郎的官职给他藏书提供了充足的财力基础。但不要忘了,范钦可是明嘉靖年间人,明朝是什么朝代?这是一个官员俸禄低到不可思议的朝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只发生在清朝,不是明朝!想想看,七万册的收藏,需要多少钱财?分家时,家产分为两部分,一份为万卷书籍,一份为万两白银,万两白银从何而来?另外,范钦死后,范大冲拨出百亩良田作为书籍的保管费用开支,这百亩良田和他们家远超百亩的其它田地又从何而来?如果称这样一个人“耿直不阿”“有着健全人格”,我不敢苟同。
于是,我不能不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爱书与爱钱,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爱书就高雅?爱钱就鄙俗?不会这样吧,藏书而不看和藏钱而不花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我们说欧也妮·葛朗台是守财奴,那我认为范钦就是守书奴。在他眼里,散发着墨香的书卷和黄澄澄的金子,流光溢彩的奇珍异宝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了一种收藏的类别而已。从范钦身上,我看不出任何一点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痕迹。我们太多情了,我们太偏爱了,天一阁只是一个私家藏书的二层楼阁,只不过它比其他藏书楼多延续了些岁月而已。
范钦因为害怕自己毕生的收藏流散,从一开始就按照守财奴的模式,打造自己的子孙。他为他那些带不走的书,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成为了一条铁律。范钦的阴魂就这样笼罩了范氏一族数百年。
显而易见,这样的制度对他书籍的保护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这些一入阁便见不了光,终将化为灰烬的书籍的保护又究竟有什么意义?甚至,范钦的子孙有的竟目不识丁!清朝王定洋曾写诗一首,发出这样的感慨:“积德与儿孙,儿孙享其福。积书与儿孙,儿孙不能读。试看当年范司马,藏书空满天一阁。”
书的价值在于使用而不在收藏,没有使用,便毫无价值。
不要提被盛赞的天一阁藏书对大学者开放的规矩,这并不是对书籍真正的使用。在这十位登上天一阁的大学者眼中,能真正看到某些书所体现出的价值远没有能登上天一阁看书的荣耀来的重要。因为只有向极少数人的开放,才会彰显极少数人的荣耀。
也许有人说,范钦毕竟为我们保留了那么多古籍。可是只要范氏家族一息尚存,就会永守祖训,永不外借。我们不能否认范钦的功绩,但我绝不会感谢范钦,因为只要他活着,就不会让我们看到半页!而那些纸质的书,终将随着岁月的侵蚀而化为灰烬。
凭什么说流落民间的书籍会湮没?凭什么说范钦的收集避免了古籍的流失?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而百家思想和古书典籍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原因就是它们流落于民间,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只有散佚民间,才是真正的流传。书籍只有流入民间,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书籍只有被使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如此看来,被范钦永久收藏的书籍和被秦皇汉武焚烧的书籍,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一个民族一旦把收藏看得高于一切,那毫无疑问,这个民族便是一个丧失了创造力的民族,便是一个停滞不前的民族,便是一个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民族。
天一阁,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藏书楼。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我一直在想,这座不向普通人开放的楼阁,意义何在?
经过长时间思考,我得出的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这让我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一下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
范钦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藏书,做官倒成了业余。余秋雨说范钦选择藏书是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如不如此,则不会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然后列了他顶撞郭勋,奸相严嵩的事迹云云以证明其健全的人格。然而在我查到的资料中,范钦并不是“耿直不阿,公然冒犯权奸严氏家族”的人,反而和严嵩相处融洽,在范钦任九江按察副使时,严嵩还赋诗一首,相送范钦。余秋雨说他兵部右侍郎的官职给他藏书提供了充足的财力基础。但不要忘了,范钦可是明嘉靖年间人,明朝是什么朝代?这是一个官员俸禄低到不可思议的朝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只发生在清朝,不是明朝!想想看,七万册的收藏,需要多少钱财?分家时,家产分为两部分,一份为万卷书籍,一份为万两白银,万两白银从何而来?另外,范钦死后,范大冲拨出百亩良田作为书籍的保管费用开支,这百亩良田和他们家远超百亩的其它田地又从何而来?如果称这样一个人“耿直不阿”“有着健全人格”,我不敢苟同。
于是,我不能不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爱书与爱钱,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爱书就高雅?爱钱就鄙俗?不会这样吧,藏书而不看和藏钱而不花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我们说欧也妮·葛朗台是守财奴,那我认为范钦就是守书奴。在他眼里,散发着墨香的书卷和黄澄澄的金子,流光溢彩的奇珍异宝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了一种收藏的类别而已。从范钦身上,我看不出任何一点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痕迹。我们太多情了,我们太偏爱了,天一阁只是一个私家藏书的二层楼阁,只不过它比其他藏书楼多延续了些岁月而已。
范钦因为害怕自己毕生的收藏流散,从一开始就按照守财奴的模式,打造自己的子孙。他为他那些带不走的书,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成为了一条铁律。范钦的阴魂就这样笼罩了范氏一族数百年。
显而易见,这样的制度对他书籍的保护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这些一入阁便见不了光,终将化为灰烬的书籍的保护又究竟有什么意义?甚至,范钦的子孙有的竟目不识丁!清朝王定洋曾写诗一首,发出这样的感慨:“积德与儿孙,儿孙享其福。积书与儿孙,儿孙不能读。试看当年范司马,藏书空满天一阁。”
书的价值在于使用而不在收藏,没有使用,便毫无价值。
不要提被盛赞的天一阁藏书对大学者开放的规矩,这并不是对书籍真正的使用。在这十位登上天一阁的大学者眼中,能真正看到某些书所体现出的价值远没有能登上天一阁看书的荣耀来的重要。因为只有向极少数人的开放,才会彰显极少数人的荣耀。
也许有人说,范钦毕竟为我们保留了那么多古籍。可是只要范氏家族一息尚存,就会永守祖训,永不外借。我们不能否认范钦的功绩,但我绝不会感谢范钦,因为只要他活着,就不会让我们看到半页!而那些纸质的书,终将随着岁月的侵蚀而化为灰烬。
凭什么说流落民间的书籍会湮没?凭什么说范钦的收集避免了古籍的流失?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而百家思想和古书典籍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原因就是它们流落于民间,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只有散佚民间,才是真正的流传。书籍只有流入民间,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书籍只有被使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如此看来,被范钦永久收藏的书籍和被秦皇汉武焚烧的书籍,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一个民族一旦把收藏看得高于一切,那毫无疑问,这个民族便是一个丧失了创造力的民族,便是一个停滞不前的民族,便是一个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民族。
天一阁,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