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本身被看作是“心猿”的象征,白龙马则喻指“意马”。在《西游记》中,“心猿”两字一共出现过三十三次,“意马”则出现过五次,古人常用猿猴的攀缘跳跃、野马的奔驰来形容心念不安分,“心猿意马”这样的词常常是现在班主任教训顽童的话。为了不让人“心猿意马”,所以要心有约束,于是“紧箍儿”就戴到了心猿孙悟空的头上。约束有了还须修行,在《西游记》中,向西游而不是向东游,是因为西方代表虚空,认识到空是成佛的前提,心猿西游,就是人们修心成佛的喻示。甚至孙悟空的名字就叫“悟空”,即可以解为对“空”的觉悟,也可以将“悟”字拆开为“吾心”空。
孙悟空拿手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也有暗喻。七十二般变化是人的心理活动,佛教中说心念一起,便可包罗大千世界,人心会有多种变相。“筋斗云”则是“思绪翻腾”的形象说法,悟空“腾云驾雾”就是心念在驰骋,翻个“筋斗云”有“十万八千里”。在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教认为人只要悟道,可以立地成佛,所以唐僧走N久的路程去西天圣地,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到。人心一念善便在佛国,一念邪便落秽土,“筋斗云”的里程表与唐僧到西天的距离相同不是巧合。
至于孙悟空的武器金箍棒可长可短随心如意,则是心理活动和意念跳跃后所形成的“主张”。《西游记》第七回中就将金箍棒称为“柱杖”。“柱杖”通“主张”,心有主张,便可意志坚定,产生力量,才可以大闹天宫,搅乱乾坤;可以降妖伏魔,取来真经。第五十一回中,悟空被青牛老怪的法宝收了金箍棒,登时没了“主张”,到天上请救兵时,前倨后恭,被人嘲笑,可见丢了“主张”,行动立刻进退失据。
悟空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一路西行,历尽苦难,是修行的必经过程,路上遇到的妖魔是人在修道时心魔丛生。佛家常说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清净就会产生喜、怒、爱、思、忧、欲六识,也就是内心的欲念。如何让六根清净呢?《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一心一意认了唐僧为师,保护他去西天取经,路遇六个毛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六个毛贼的名字充满了喻意,全都是佛经里六根不净的恶果,所以孙悟空将它们一棒打杀,六根登时清净,于是修心的“西游”之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很快在“蛇盘山鹰愁涧”又收服了“意马”小白龙,“心猿意马”都归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后,心猿悟空已然成为“斗战胜佛”,西游取经也就成功了。
《西游记》中,这样的佛道隐喻数不胜数,有逻辑成体系。所以人们常说《西游记》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悟道之书。甚至有不少学者质疑《西游记》根本不是一介文人吴承恩能写出来的,真正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宗教界的大师,道教中人普遍认为作者可能是全真教的丘处机道长。不过至今还未有定论。
孙悟空拿手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也有暗喻。七十二般变化是人的心理活动,佛教中说心念一起,便可包罗大千世界,人心会有多种变相。“筋斗云”则是“思绪翻腾”的形象说法,悟空“腾云驾雾”就是心念在驰骋,翻个“筋斗云”有“十万八千里”。在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教认为人只要悟道,可以立地成佛,所以唐僧走N久的路程去西天圣地,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到。人心一念善便在佛国,一念邪便落秽土,“筋斗云”的里程表与唐僧到西天的距离相同不是巧合。
至于孙悟空的武器金箍棒可长可短随心如意,则是心理活动和意念跳跃后所形成的“主张”。《西游记》第七回中就将金箍棒称为“柱杖”。“柱杖”通“主张”,心有主张,便可意志坚定,产生力量,才可以大闹天宫,搅乱乾坤;可以降妖伏魔,取来真经。第五十一回中,悟空被青牛老怪的法宝收了金箍棒,登时没了“主张”,到天上请救兵时,前倨后恭,被人嘲笑,可见丢了“主张”,行动立刻进退失据。
悟空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一路西行,历尽苦难,是修行的必经过程,路上遇到的妖魔是人在修道时心魔丛生。佛家常说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清净就会产生喜、怒、爱、思、忧、欲六识,也就是内心的欲念。如何让六根清净呢?《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一心一意认了唐僧为师,保护他去西天取经,路遇六个毛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六个毛贼的名字充满了喻意,全都是佛经里六根不净的恶果,所以孙悟空将它们一棒打杀,六根登时清净,于是修心的“西游”之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很快在“蛇盘山鹰愁涧”又收服了“意马”小白龙,“心猿意马”都归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后,心猿悟空已然成为“斗战胜佛”,西游取经也就成功了。
《西游记》中,这样的佛道隐喻数不胜数,有逻辑成体系。所以人们常说《西游记》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悟道之书。甚至有不少学者质疑《西游记》根本不是一介文人吴承恩能写出来的,真正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宗教界的大师,道教中人普遍认为作者可能是全真教的丘处机道长。不过至今还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