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文化历史群吧 关注:873贴子:44,458
  • 14回复贴,共1

【文化历史】鹿泉张氏家族:崇文求知报国荣家(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仓书(前排左三)与家族人的合影。

张仓书讲述家风。
鹿泉区77岁的张仓书说起家风,从清朝同治年间一直讲到现在,开启了一个家族150多年的历史记忆,其家风家训真可谓底蕴深厚。择其概要就是,崇尚文化、追求知识、荣耀家族、报效国家。张氏家族七八代人恪守祖训历经风雨,走到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1楼2015-06-20 18:10回复
    文/图 燕赵晚报首席记者 谢鑫名
    “知县坐轿,双脚打泡”故事彰显家训家风
    清末以来,石家庄西北部获鹿县(今鹿泉区)、平山县一带,一直流传着“知县坐轿,双脚打泡”的故事。张仓书听爷爷说,这个故事与他们家祖辈重视教育、热情待客、为人处世正派有很大关系。
    原来,张仓书的高祖(爷爷的爷爷)是清同治年间朝廷特许的国子监贡生,后来在朝中做官,光绪年间中期告老还乡。
    张仓书祖居现今的鹿泉区前东毗村。过去东毗村东西大街西段路北有座楼房,经大院至临街是一座牌楼,上边悬挂着朝廷恩赐的一块竖匾,很是气派。当年官员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老贡生的晚年就是在这里度过。


    2楼2015-06-20 18:10
    收起回复
      清光绪年间中期,有一天,平山县知县熊寿笺着朝服到正定府办事。途经东毗村,熊知县一进村西口就下了轿,步行进张府,拜访老贡生。两人交谈了一阵,老贡生把熊知县送到了村东口。张仓书的曾祖(爷爷的父亲)张士英在平山县教书。有一天和熊知县在一起聊天,熊知县说起了拜访其父的事。熊知县说:“你父在朝做官正派,口碑很好,名不虚传。上次拜访,亲身感受了他的为人,很受教育。但我也付出了代价。”张士英不解“代价”的含义,就请熊知县明示。熊知县说:“你父为人正派,平易近人,待人热情,就连我这小小知县,还送了一程又一程。当时我曾三番五次请其留步,一是不好劳驾老人;二是不常穿靴走远路,新靴磨得脚痛。请其留步,便可上轿,少受脚痛之苦。”没想到老人家不停步,熊知县也不好上轿,一直走了两里多路,出了村才上轿。后来熊知县发现自己的双脚磨出了血泡。熊知县说:“说起来惭愧啊,一个芝麻官,有脚不能走路,出门就坐轿,虽与百姓隔着一层布,实际是隔着一堵墙……这怎么能谈得上深入百姓,又怎么能够当好百姓的父母官呢?”熊知县最后幽默地说:“此次拜访,获益匪浅,双脚打泡,终生难忘。”


      3楼2015-06-20 18:11
      收起回复
        张家每代人都以荣耀家族报效国家为己任
        张氏家族崇尚文化、追求知识,自张仓书的高祖至今,已有七八代人都是如此。几乎每代人都有杰出的知识分子,以报效国家荣耀家族为己任。至今算来家族成员至少上百人,都没有违纪犯法之辈,相反都在各自的时代和岗位上恪守本分、待人热忱,延续着张家人优秀的家训家风。
        张仓书的父辈也有走上仕途的,是他的一个叔叔,叫张文基。张文基早年毕业于平山师范学校,曾从事教育一段时间,做过老师带过学生。也是因为叔叔的支持,上世纪五十年代,张仓书才得以到平山读初中。
        叔叔为人严谨为师严格,对家族人更是“苛刻”,经常教育侄子张仓书要好好学习,有了文化才有出息,才可以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5楼2015-06-20 18:12
        回复
          后来张文基离开教育事业,投身到行政线上。虽说是做官,但这官做得十分亲民、接地气。他做官到了一定级别,公家给他配了一辆吉普车,但他绝不做坐轿的熊知县。张仓书说,叔叔有车不用,常常在田间地头步行调研,说只有与老百姓亲近,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张仓书大伯家的堂哥,传承家族血脉,在为国家奉献上取得了大成绩。张仓书说,这位堂哥只比他大几个月,曾和他一起上学。堂哥叫张宽林,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1964年9月入伍参军,至196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三所研究实习员。1968年4月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组组长,专业技术5级。他从事国防科研工作三十多年,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还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退休以后仍然关注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
          张仓书说从堂哥的履历上看,他就是一个用知识报效祖国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张家人的理想和抱负,“他为张家人争了大光!”


          6楼2015-06-20 18:12
          回复
            从戎不投笔参加平叛重走长征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张仓书受家族报效祖国的家风感召,毅然放弃很好的工作从戎,刚参军不久便被派往到西北参加平叛,之后又参加战役演习、野营拉练,曾奔袭天险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西海固、翻越六盘山、攀登会师门,先后走完了红军长征途经11个省中的后5个省,到达延安,行程近万里,胜利完成重走长征路的夙愿。
            张仓书介绍,当年红军突破岷山天险腊子口后进入了雪山、草地。这里是沼泽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陷阱四伏,号称死地。那里一望无际方圆数百里没有村庄,没有房屋,就是县城也只是十几处用草坯砌墙、牛毛毡盖顶的简易房和一些帐篷。那里是游牧区,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差。


            7楼2015-06-20 18:12
            回复
              张仓书说,他参加的平叛战斗就在这个地区,记得平叛战斗打响第一天,他们徒步进入草地,因道路难行,马驮的帐篷未能按时到达,他们就在雪地露营。当时虽是初春,但积雪很厚。他们用铁锨把近尺厚的雪铲走,铺上两块桐油布和两条毛毯,盖上自己的棉衣和皮大衣,戴上皮帽子,两人打登脚就睡下了。第二天起床,眉毛因霜雪变成了白色,油布下全是水坑。做饭没有水,就化雪吃炒面。在围歼追击叛匪时,也曾徒步跋涉带冰碴的小河。行军中,人马经常陷入草地泥潭,难以自拔,只有靠战友们帮助才能脱离险境。小分队单独执行任务时,也曾拾牛粪干烧火做饭。给养跟不上时,也曾用野果草根充饥。后来因战斗需要,他们也爬雪山。
              那时是初夏,只要天上有乌云,就会下雪。虽然白天融化一些,但海拔5000米以上仍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呼吸困难,不少人得了雪盲症和高山不适应症,“我们石家庄老乡就有牺牲在那里的。”


              8楼2015-06-20 18:13
              回复
                不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哪怕因此而牺牲,张仓书表示自己也是心甘情愿,“也许家族传承的文化里,就流淌着精忠报国的血液,所以那时候并不觉得害怕,而是感到无比的光荣,有着视死如归的大气魄。”
                张仓书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在那个年代的部队里,也算得上一个文人,再加上他工作踏实,做士兵优秀,因此他从战士被提拔为连部的文书,后来又到了团部,再经努力到了师部,一直从事文字工作。1983年转业时他已是团级干部,转业回到家乡鹿泉,他被安排到县纪委工作。
                追忆20多年的军旅生涯,张仓书时常想起爷爷讲给他的故事,他也总是以祖辈传承下来的家风为标杆,在做事上兢兢业业,在做人上热情厚道,“这是家族带给我的精神财富,无比珍贵,使得我无论当兵还是从政,都顺风顺水!”


                9楼2015-06-20 18:13
                收起回复
                  四个女儿都是读书人崇文家风仍在延续
                  张仓书记忆犹新,他七八岁的时候,村里像他一样年龄的孩子,因为穷经常光着屁股玩耍。但惟独爷爷不让他光腚出门,“爷爷只是一个农民,但他说张家人要守好风气,再穷也绝不允许光着屁股见人。”
                  在爷爷这辈还有一个故事很感人。张仓书说,那个时候村里有文庙,原来叫孔庙,里面供着孔子的像。村中人都尊师重教,于是常常到文庙中拜孔子。
                  而张家人崇尚文化、追求知识更不能落后,不仅常拜孔子,还承担起打扫文庙的工作,“我们张家人打扫文庙至少有几十年。爷爷,父亲,到我们,每个人都很虔诚地清扫文庙,心甘情愿、任劳任怨!”


                  10楼2015-06-20 18:14
                  回复
                    而张仓书传承家风的决心,是让四个女儿都有文化,无论怎样贫穷也要供她们读书。最终两个女儿上了大学,两个女儿读了中专。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张仓书没有儿子,是因为从他这一辈开始,就转变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张仓书说:“这是文化开放的力量,也是张家人开放的家风使然。”
                    1999年张仓书退休,如今张仓书的四五个外甥、外甥女也都长大成人,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几乎都是大学毕业,“我希望他们也能传承张家人的文化血脉!”
                    来源: 燕赵晚报


                    11楼2015-06-20 18:14
                    回复
                      我大伯想找到的他盼速找到他联系方式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9-05-05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