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65,989贴子:14,631,162

不畏浮云遮望眼 –破解汉服申遗与产业化发展的困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首发在岭南汉服主页
不畏浮云遮望眼 –破解汉服申遗与产业化发展的困局 | 岭南汉服
http://www.gzhf.org/06102754.html
2015年6月7日在第三届海峡汉服文化节 汉服与申遗文化论坛宣读,引起众多汉服同袍的关注。
希望在本吧,以本文做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和商讨


1楼2015-06-10 21:49回复
    汉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发轫到行动,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无疑,汉服如果能成功申报非遗,对其传承、保护、发展,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考察目前汉服群体的现状,我们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工作的开展也不尽人意。我们不禁要问,汉服申遗,同袍们准备好了吗?知道要如何做吗?本文想从汉服运动发展的现状入手,来探讨如何破解目前困局。管窥之见,愚人一得,希望能引起同袍的共鸣和方家指正,从而推动汉服事业的更好发展。


    2楼2015-06-10 21:49
    收起回复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目前汉服人口比起十余年前无疑扩大许多,不完全统计至少有数百万同袍或热心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全国已经有数百个汉服社团成立,仅在百度汉服吧,到今年五月,已经有四十九万多网友注册,这些还在不断扩大之中,但这看上去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隐忧。根据一些汉服社团做的网络调查,目前同袍主要集中在青年学生、新就业者,年龄层次偏低,五年以上资深同袍流失情况也很严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机制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具体文化项目的保护成效如何,不是为了供在神龛里面,而是让文化深入民众,深入生活,让尊重文化、尊重历史成为全体民众的自觉。对于汉服而言,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乃至汉族全民范围内普及。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不能只是政府与专家学者的事,主要是民众的事。民众是文化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文化的根源与发展动力都在民间,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难能支撑我们同袍重回汉唐、盛景再现的。缺乏最广泛意义上的民众参与,汉服运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如风起于青萍之末,汉服运动发源于草根,但这草根运动又蕴含着经典国粹,我们汉服群体通过宣传认识汉服的价值,通过参与体味传统的魅力,通过认知汲取文化的真髓,当务之急是让汉服真正走入年轻人的心灵。
      近年来,通过各种汉服的群体活动,汉服日趋贴近民众:一系列展演展示活动,让民众接触汉服、了解汉服、喜爱汉服。像海峡汉服文化节这样全国性的大活动,已经在海内外取得了深远影响。
      汉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性,凝聚了我们的精神和情感。它不是陈旧幽暗的出土文物,不是玄妙高深古籍典论,也不是藏之秘阁的古董文玩。它是生动的、活泼的文化载体,要让汉服走进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灵。要让民众领略汉服之大美,惊叹传统文化之大美,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恢复民族自信心,以优雅的情怀欢度节日,以雄健的姿态行走世间。


      4楼2015-06-10 21:50
      收起回复
        三、自是世间无好手,古来何事不由人
        无论是京剧还是苏绣,各种已经获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明确的文化传承人。确立传承人并保护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使汉服丧失了传承群体。现在的汉服群体,都是从基层草根发展起来的。汉服运动的蓬勃发展,有赖于同袍的积极参与,更是诸多肯下苦功、甘于奉献、领风气之先的同袍大拿的引领。在风起云涌的汉服运动大潮中,王乐天、溪山琴况、复原小组、璇玑、哲萱、赵宗来,乃至小将、剑侠、雨曦、郑炜、逆流、嘉林等人,在涉及汉服汉礼的诸多学术方面和实践推行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不能否认,目前汉服的研习者尚未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整个汉服群体的学术水平还不高,至今还主要依靠沈从文等前辈乃至《大明衣冠》等非同袍著作,作为普及推广的资料,同袍中著书立说有之,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并得到相应的学术地位则无。直到今天,汉服在学术方面还是一个冷门学科,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传统服饰乃至汉服的专门研究机构,也缺乏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尽管随着汉服运动的发展,一些有一定研究的同袍也逐渐地走上台前,“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电台上有声,网络上有帖”,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理论积累还远远不够,尚未产生足以引领汉服运动思想和潮流的带头人,更不要说产生够资格担当汉服文化传承人的代表人物。
        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人需要多年的付出和积淀,一个杰出的传承人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我们不能拘泥于过去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和积累过程,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多方联系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和见习、实习等途径来扩大教学内容的‘广度’。利用各类贴吧、网站、公共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信息共享来进行收集资料和学习,并加以研究和探讨,为整个汉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积累足够的能量和资源。变静态的学习为动态的头脑风暴,变孤立的钻研为联合的攻关,变片鳞只爪的收集整理为百川汇海的资源荟萃,变单向的学习传道为多向的切磋砥砺,变发散型的随性传习为聚合型的专一深究。我相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们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整体文化水平的发展、整体汉服运动的深入,以及各位同袍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汉服与汉文化研究一定会突破目前的困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5楼2015-06-10 21:51
        回复
          来了来了,帮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10 21:55
          回复
            只求不让一些小人利用了.....也求那些大神和专家学者多关注关注,发出正确的声音


            IP属地:江苏10楼2015-06-10 21:59
            收起回复
              顶!可以转嘛!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5-06-10 22:14
              回复
                前排留名


                IP属地:浙江12楼2015-06-10 22:25
                回复
                  汉服正在成长中,与服装史完全不是一回事。她是历史和当下努力的结合,既非服装史的直接延续,也不是没有根基的创造。汉服成长在当下,还是个小孩子,申遗没啥必要。


                  13楼2015-06-10 22:26
                  收起回复
                    欢迎大家在此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10 22:31
                    回复
                      支持加精。好文章嫌短。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汉服运动的现状和困境,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6-10 22:32
                      回复
                        讲得很好!
                        楼主所讲的基本包含了现在我们面对的大部分问题


                        IP属地:浙江16楼2015-06-10 22:34
                        回复
                          顶贴顶贴,说得很到位。


                          17楼2015-06-10 22:35
                          回复
                            顶,说的不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6-10 22:36
                            回复
                              只不过有个问题楼主,其实我最赞同的一点就是汉服社的传承性,实际上一代人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很多地方社团实际上这一点做的并不好,没有一个合理的培养和轮换制度,导致下面的人想贡献自己力量的贡献不了,只得分裂去建立一个新的社团。而上面的人又找不到真正自己心仪的继承者


                              IP属地:浙江19楼2015-06-10 22: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