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太史公吧 关注:18贴子:113
  • 2回复贴,共1

用文字与世界对话 ——走近听障青年作家辛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用文字与世界对话
——走近听障青年作家辛峰
文/大 漠
青年作家辛峰,1981年出生的辛峰是彬县义门镇庙岭村人。
辛峰真正迷上文学应该是在高中时期。他庆幸自己刚一入学就碰到了一位好老师——吴致学。吴老师是省级优秀教师,他的作文教学方法也非常独到,讲课方式新颖,寓教于乐。在整个高中时期,在吴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辛峰的作文成了全年级范文。
人生的梦魇
从初中的几何课开始,辛峰就偏科了。作为班主任的数学老师特别不喜欢他,在一次检查作业过程中打了他的耳光,致辛峰右耳受伤,听力障碍的问题由此产生。辛峰说:“这是伴随我漫长人生的梦魇,由此也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追求梦想的路变得更加坎坷。”
大学开始,辛峰的听力几乎在直线下降。大一时,他还能比较正常地听课;大二、大三,连听课都不能应付,只能依靠自学。然而最令辛峰苦恼的还不是学习,而是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因为听不清对方的声音,辛峰的生活因此显得有些自闭。他只好身守书城,让灵魂寂寞远行。
阅读让辛峰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平日断断续续的投稿也时而见于杂志、网络。由此,辛峰也拥有了一些比较知心的朋友和真切帮助他的老师,他们在给辛峰关爱的同时也给予鼓励。
面对关爱和鼓励,辛峰显得很矛盾,“我在内心很感激他们,但同时仍有一种抗拒性的力量在涌动,那就是我对人们的怜悯和同情怀有一种近似敌视的情绪。”他感到痛苦,感到自己的无能、卑微和渺小。虽然,以他的努力和成绩赢得了老师的信任与赞赏,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与好感,但在实际生活中,辛峰觉得他无法与他们等同。辛峰坦言,在竞争中他往往因为听力的缺陷而处于劣势。
在阅读中自我慰藉
辛峰带着在现实中伤痕累累的心灵去书籍中寻求安慰,他用那些睿智和慰心的话语为自己疗伤。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辛峰选择了无奈的沉默,尽最大努力地忍受一切,并在必要的时候展示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我知道,属于我的舞台很小,属于我的机会也不会太多。面对残酷的现实,要生存,就会有屈辱,然而我必须选择面对。忧伤无法强行阻止,伤感也不会无缘而发,就像秋雨中的蝴蝶,沉重并非因为自己的重,所以我只能坚强。我相信,只要坚强,就会有飞出秋雨的那一天。”
这些年,他先后于《散文诗》《视野》《华商报》《天涯文学》等报刊网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百余万字。如果有可能,下一步他会想办法结集出版。
西漂十年
由于听力的障碍,辛峰在西安先后从事过房地产杂志编辑、“搜狐校园网”编辑、“华商网论坛”管理员、报纸投递员等工作。报纸的发行是最底层的工作,他做得时间也最长。深入生活,亲身体味。辛峰把做报纸发行员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这十多年来居住在城中村亲历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西漂十年》,省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雷涛先生被他的精神而感动,欣然题写书名。
《西漂十年》是辛峰2010年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之后创作的。该书中有自己的故事和回忆,也有他对西安城中村在黄土地上一一消失的迷茫、失落与思考,本质是想探寻西安这座城市底层民众的归宿。小说准备了五六年,创作历时三年,初稿42万字。辛峰感慨:“在《西漂十年》创作过程中获得了彬县文学界很多前辈和文学同道的支持。先是因为《彬县文化》的编辑工作认识的王应涛老师,接着便是大漠和他的长篇小说《白土人》的艰辛创作,所有这些,在我面前树立了一个文学朝圣者的榜样。”
永远的乡愁
有人说,故乡是一种永远的乡愁。可是,对于有文学梦想的辛峰来说,故乡更是一个愿望,一个哪怕站在遥远的异乡,也时时刻刻想为她而歌而唱的永恒的愿望。
辛峰沉默了一会儿说,他在创作《西漂十年》的时候,只是凭着一股血气。写完和编辑交流后,他发现自己在文字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所以还需要继续努力,在文学功底和生活阅历上继续提升自己。在更多的心愿上,他还是想写自己的家乡,写生他养他的那个村庄。就像《白土人》写的是白土村的故事一样,在辛峰的心中也同样存在着一个让他念念不忘的故乡。
对于未来的打算,辛峰告诉记者,一是生存,一是写作。目前因为《西漂十年》的创作,长庆石油基地的某个公益组织打算和他联合开辟一个集写作与文学交流为一体的公益图书馆,以后他可能会在那里长期坚持写作。
是的,在任何人的生命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对于像辛峰这样一个坚守文学梦想的有志青年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辛峰在以后的文学道路上会走得更稳健和遥远。



1楼2015-05-28 07:4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