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论礼乐第二十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太常少卿祖孝孙奏上奉命制定的新乐曲。太宗问:“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可见,李世民是把礼乐看做圣人用于节制人欲的手段,认为它跟政治的好坏没有关系。可是,御史大夫杜淹不同意。他说:“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
杜淹的观点,认为音乐的悲喜跟国家的兴亡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间普遍流行的观点。唐太宗对这种观点很不以为然。他说:“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他认为,人的悲喜之情跟音乐没有关系,悲喜之情源于人心。对唐太宗的话,魏征表示赞同,说“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可见,唐太宗否定了包括音乐在内的文艺可能导致国家衰亡的说法。这等于预先取消了对文艺创作的一切禁锢,消除了文艺创作者的一切罪名。因为唐太宗的这个思想,使得文艺创作在整个唐朝始终处于自由的状态,文艺创作者始终没有因言获罪之虞。
试问,整个唐朝,有哪位文人是因为在诗文中讽刺社会、批评现实受到过朝廷惩罚的?以杜甫、白居易那样批判现实时的尖锐激烈态度和热辣犀利程度,在许多朝代都会是惹祸上身乃至累及亲族的。但是,在唐朝,他们都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处罚,安然无恙,毫毛无伤。
唐太宗自身十分喜爱文艺,曾满腔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但是,他对文艺创作采取的却又是如此毫不设防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相互矛盾的。文艺爱好者,大多会认为,文艺对于社会、国家是会发生重要、深刻影响的。这文艺爱好者倘若同时又是统治者,则会对文艺怀有敬意的同时,也怀有戒心,想方设法加以利用,挖空心思进行管束。
杜淹的观点,认为音乐的悲喜跟国家的兴亡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间普遍流行的观点。唐太宗对这种观点很不以为然。他说:“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他认为,人的悲喜之情跟音乐没有关系,悲喜之情源于人心。对唐太宗的话,魏征表示赞同,说“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可见,唐太宗否定了包括音乐在内的文艺可能导致国家衰亡的说法。这等于预先取消了对文艺创作的一切禁锢,消除了文艺创作者的一切罪名。因为唐太宗的这个思想,使得文艺创作在整个唐朝始终处于自由的状态,文艺创作者始终没有因言获罪之虞。
试问,整个唐朝,有哪位文人是因为在诗文中讽刺社会、批评现实受到过朝廷惩罚的?以杜甫、白居易那样批判现实时的尖锐激烈态度和热辣犀利程度,在许多朝代都会是惹祸上身乃至累及亲族的。但是,在唐朝,他们都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处罚,安然无恙,毫毛无伤。
唐太宗自身十分喜爱文艺,曾满腔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但是,他对文艺创作采取的却又是如此毫不设防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相互矛盾的。文艺爱好者,大多会认为,文艺对于社会、国家是会发生重要、深刻影响的。这文艺爱好者倘若同时又是统治者,则会对文艺怀有敬意的同时,也怀有戒心,想方设法加以利用,挖空心思进行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