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轩吧 关注:6贴子:220
  • 6回复贴,共1

【织羽】中国八大传统手工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向往完美的日光浴“的博客
下面为正文:
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着实让我开了眼界。此次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即传统技艺的保护。话说回来,保护大熊猫,是因为大熊猫在生物进化中不再适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但又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价值,所以才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味着缺少市场,后继乏人。但生产性方式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地方式。当然其中也有早就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的五粮液传统技艺,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现的未来。
即使有这些担心,但传统手工艺的绝活彻底让我叹服。去参观了一次,拍了些照片回来,现在给大家伙盘点一下我心中的十大传统手工艺,分享下。


1楼2015-04-25 20:01回复
    No.2 寿山石雕

    《梅雀图》
    寿山石雕是以福州市北郊40公里的寿山村出产的叶腊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工艺品。寿山石温润莹澈,斑斓多彩,柔韧易攻。分为田坑、水坑、山坑等3大类120多个品种。其中,田坑石极为稀少,石质最佳,按颜色分为田黄、田白、田黑、田红等4种,其中田黄石温润通灵,最为罕见,人称石中之王,价逾黄金。
    早在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前,寿山石就被开采雕刻。唐代时,当地僧人把寿山石琢磨成念珠、钵盂,作为馈赠礼品。宋代时,寿山石被作为贡品,《乾隆印章》是乾隆皇帝使用过的“宝印”,还被刻成石俑,用作殉葬,风行一时。明代时,出现寿山石章印钮雕刻。清代,寿山石雕名家辈出,如杨玉璇、周尚匀等,流派纷纭。
    现代寿山石雕,继承传统技艺又有创新,其工艺分为圆雕、浮雕、镂空雕、高浮雕、薄意和钮雕、印雕、链条雕刻、线雕、镶嵌雕等充分利用材、色、势,精心构思。既有花果、人物、动物、山水风景等艺术品,又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实用品,花色不下千余种。作品明快生动、质朴大方,富有装饰性。
    1997年,我国公开发行以寿山石雕为题材的邮票。


    3楼2015-04-25 20:05
    回复
      No.4 斑铜工艺

      双龙耳瓶/右下角为斑铜原材料


      5楼2015-04-25 20:06
      回复
        No.5 锡雕

        鹤立鳌头砚
        锡雕,又称瓜雕。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候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具有文字记载,莱芜锡制品可以上溯到公元1676年,当时的锡制品主要以普通日用品居多,莱芜西关王家锡雕创始人在此基础上,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主要以观赏并可实用的艺术制品,锡雕一问世,就受到朝廷的垂青,成为贡品,史料记载为:“乾隆女儿婚嫁到曲阜,由京派人到莱芜定做” 。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最可保留的稀世珍品。
        莱芜锡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莱芜制锡业就名扬华夏,莱城西关有一王姓工匠创造性地将镶嵌艺术和浮雕艺术成功地运用于锡雕当中,推动了莱芜制锡业的发展。用这种技术和工艺生产的锡雕产品,洁净光亮,幽雅别致,玲珑剔透,独具风韵,表现了一代匠人精湛的技艺和聪明才智。


        6楼2015-04-25 20:07
        回复
          No.6 人面竹雕

          花开富贵
          罗汉竹又称佛肚竹、密节竹。别名人面竹(植物名汇),寿星竹(河南),布袋竹、算盘竹(四川)。其植株较矮,竹竿幼苗为绿色,老竹呈橙黄色。老竹如养护得法,其叶和幼竹一样翠绿。佛肚竹与一般竹子的不同之处,是竹结较细,节间短而膨大,好似弥勒佛之肚,又好似叠起的罗汉,故此得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 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雕刻作品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


          7楼2015-04-25 20:07
          回复
            No.7 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使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8楼2015-04-25 20:07
            回复
              No.8 鱼皮制作技艺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在历史上以“鱼皮部落”为世所知。鱼皮制品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冷水鱼皮质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比较耐磨,便于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
              由于博物馆收藏和人类文化学研究的需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乡的老一代赫哲人曾多次为国内外博物馆复制鱼皮服饰,使这一技艺在局部地区得到传承。老艺人还用传统技艺创制了鱼皮萨满服饰及赫哲风俗系列作品,一些年轻人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代的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


              9楼2015-04-25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