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整一个夏季太阳的炙烤,黄土高原的初秋显的如此干涸,乡间小道上弥漫的尘土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灼伤了这片土地的脸。大部分庄稼已收割打碾,一眼望去,在满山的梯田上零星的散布着胡麻、谷子、苞谷等秋收作物。因为缺雨的缘故,这些庄稼无精打采的蜷缩着。疲惫的农民戴着破烂的草帽顶着烈日在田间辛苦的劳作着,他们和这片大地一样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降雨。 就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初秋我拿到了通渭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得知录取的消息,家人都很高兴,我可是我们村第一个考取通渭一中的学生啊!在假期的时间里,妈妈为我缝了住校用的被褥,爸爸也为我准备了上学要用的一些必备品。我在期待中煎熬着,但更多的是激动与兴奋。终于要走了,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村子里的人们都来祝贺,有的拿着煮好的鸡蛋,有的拿着锅盔,有的给些钱,有五元的也有十元的,我接着这些邹巴巴的,充满着泥土气息和乡亲们汗水味的钱,当时暗暗的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爸妈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争口气。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这座叫通渭县的小城。相对于寂静的农村,眼前的小城显得热闹非凡。一出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伫立在十字路中央的最能代表通渭元素的一块大牌——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车站门口熙熙攘攘,买酿皮的、买罐罐茶的、买荞圈圈的,有的在大声吆喝,有的在和顾客讨价还价,还有的在那里自言自语,骂骂咧咧……车站附近算是县城的中心吧,从呼啸而过的三蹦子的数量可看出,这应该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了。纵贯南北和横穿东西的两条街道把这座小城分割成四块,站在小城中央,无论从那个方向看,都能一眼望到路的尽头。街道两边的几家音像店里飘出当年最为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歌曲,饭馆,小商铺的老板在漫不经心的擦着饭桌、柜台,看来是一天的营业又开始了。这些似乎就是这座小城的所有声音和全部景色。对于这座小城,我虽不是初来咋到,但置身在低矮的楼宇间,还是像陈焕生第一次进城那样感激动,却也局促,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公寓,所以像我这样的从农村来的孩子都要在外边租房子住,老爸在假期的时候就已经替我租好了。从车站到我住的地方——藏家店,步行差不多五分钟的路程。老爸叫了一辆三蹦子拉着我的行李向藏家店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