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怡红苑吧 关注:9贴子:913
  • 15回复贴,共1

【怡红苑】名人与书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4-14 17:13回复
    1朱自清
    旧书价格的高低,一来随行就市,二来因卖书人而异,实难有一定之规。同一部书,往往有价格悬殊甚巨者。朱自清回忆自己买书经历时说,某日一书铺持高丽本《杜律分韵》登门求售,两册书索价三百元。“书极不相干而索价如此之高,荒谬之至”。孰料次日又有书铺送来同一套书,要价仅两元。遂立刻买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4-14 17:14
    回复
      5宗璞
      作家宗璞家里的新书旧籍满坑满谷,不得已只好以卖书换空间。他们选中要卖线装一千卷的《全唐文》,此书虽经“文革”洗礼,然无损污、无缺失,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书店的人上门估价,说是只能出价一千元。取书那天,宗璞随意取出一册全唐文把玩,见纸色洁白,字大悦目,心中有难舍之意。书贾劝道,这价钱也差不多了,以前官宦人家讲究排场,都得有几部老书装门面,价钱自然能上去;现在不讲这门面了,过几年说不定只能当废纸卖了。宗璞遂请他们立刻拿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4-14 17:21
      回复
        9王学泰
        1974年,王学泰在琉璃厂西廊淘书,见一小徒弟从库中抱出一摞书上架,中有清末刻本《景德传灯录》。当时王学泰正对佛学感兴趣,一见这部著名的禅宗语录,眼睛一亮,又一看价格便宜,区区五元,马上交钱买下。正要走,里屋出来一老营业员,眼睛扫了一下书,问:“你挑的那部书是不是《景德传灯录》?”王学泰点头。“你是不是能让一让呢?”姓夏的这位老营业员说。“不能,”王学泰说,“我已经交钱了。”“钱可以退给你,”老夏说,“他(指那位小徒弟)不知道这部书是不能拿出来的。”“可是毕竟拿出来了,”王学泰还是不让,“再说这部书我已经找了好几年了。”老夏无奈,悄悄地说:“姚文元也在找这部书呢。”姚当时在中央负责宣传和文教,两年后退出历史舞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4-14 17:27
        回复
          10林斤澜
          林斤澜在《劫中书话》中说,所谓“十年浩劫”是从“书之劫”开始的。他发现,运动一开始,单位图书馆的书籍一批批下架。某日,茅盾的《子夜》也不见了。他就问图书管理人员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革命名著,可不敢随便处理,是照着单子下的。林问:单子上怎么说?答曰:只有分类,别无罗嗦。又问:归在什么类?管理人员一查,说:黄色类。林先生说,得知这个答案后,“众生皆成丈二和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4-14 17:28
          回复
            11陈平原
            “文革”期间琉璃厂旧书之便宜,已非今人所能想象。陈平原1976年4月4日去逛琉璃厂,买书如下:《昭明太子集》(线装)、《禅月集》(线装)、《石柱记笺释》、《文山题跋·石门题跋·遗山题跋》、《于湖居士文集》,共五种六册,书款合计两元五角。十年后他再逛琉璃厂,见1932年上海出的英文版《中国神话辞典》都标价400元了。他怀疑国内读书人大概没有愿意出这笔冤枉钱的。时光又过去20年,陈先生如再去琉璃厂,可能发现那本神话词典或许已“神话”般地标价到4000元了。“文革”苦日子已过,买书的好日子也不再有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4-14 17:30
            回复
              我只听过第一个人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4-14 22:37
              收起回复
                文人小故事,趣闻小知识
                大家工作都没什么时间看书了,我发到咱吧当做偶尔闲余时间的放松和学习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4-15 07:00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4-19 10:20
                  回复
                    待更新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4-19 10: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