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103贴子:431,754
  • 5回复贴,共1

【求助】有关《诗经》注释里的“通”、“古”、“同”、“借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来刚开始看《诗经》。用的是高亨的《诗经今注》。注释里常有以下四种说法:
1. “A,通B”
2. “A,古B字”
3. “A,同B”
4. “A,借为B”
我想知道1. 这四种情况都应该读A字音,还是读B字音。(目前我只知道“A,通B”应该读B字音。)
2. 这四种情况的异同,或者说他们分别指的是什么情况。比如我刚刚查到,“某字同某字,用于表示古今字,比如《论语》的‘其为人也孝弟。’弟同悌。某字通某字,才用于表示通假字”。
求大神指点。


IP属地:北京1楼2015-03-12 18:37回复
    为了表示对打下“某字同某字,用于表示古今字,比如《论语》的‘其为人也孝弟。’弟同悌。某字通某字,才用于表示通假字”的那位网友的感谢,以及方便吧友们查询出处,我把出处链接注于此(我真的不是guang告):
    http://zuoye.baidu.com/question/4dfdc6d1defab122682d4a4d2ad7d31d.html


    IP属地:北京2楼2015-03-12 18:40
    回复
      1. “A,通B”。通假关系,比如信-伸。意义本不相干,完全是读音近同而联系在一起。
      2. “A,古B字”。古今字关系,比如其-箕。意义分化,其本义就是箕,象形,分化后另造箕来承担这一意义。
      3. “A,同B”。异体字关系。比如茴香豆的茴那几种写法……
      4. “A,借为B”。一般也是表示通假关系,当然要刨除六书里头“本无其字,因声托事”的那种假借在外。
      一般来说,若是A通B,那么就需要“读破”为本字的音,也就是念成B。古人往往直接就用“A读为B”的格式来表示通假字。不过有的时候或是因为约定俗成,或是通假关系有争议,并不是百分百遵守读破的规定。不过,当遇到很确定的通假字时,还是应该读回本字的音。象诗经里头“之死矢靡它”,矢还是要念成誓的。
      古今字也是如此,图穷匕见,见还是要念成xian的,孝弟的弟还是要念成ti的。
      异体字不存在读音的问题,毕竟是同一个字。


      IP属地:重庆3楼2015-03-13 00: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