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爷吧 关注:161贴子:2,404
  • 1回复贴,共1

鱼上浮的对策;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我们的垂钓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鱼类上浮,原来生活在水底层的鱼不在水底继续活动,而是上游到水体中层和水的上层。从而造成水底无鱼可钓,使那些坚持钓水底的人大敢失望。
鱼类上浮有许多种原因,不论发生那种原因造成的上浮,都会影响您的垂钓成绩,如果继续坚持在水底垂钓,就很有可能当了空军司令。如果您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利用鱼类上浮形成的有利因素,主动灵活地改变战术,就会有很不错的收获。
鱼类上浮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积极的主动上浮,一种是被迫的被动上浮。主动上浮发生的原因是鱼类为了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理要求,主动改变自己游动的水层造成的。而被动上浮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急剧改变,造成了鱼类不能继续在水体的底层活动,为了维持生命,迫使它们不得不上浮。在鱼类主动上浮的时候,鱼类摄食还是有很高的积极性的,但是当它被迫上浮的时候就很少摄食了。
鱼群趋温上浮现象
春天在很深的静水中垂钓底层鱼的时候,经常会发现鱼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摄食的时间,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鱼类每天早上在底层的摄食时间会逐步改变,每天停止摄食的时间会慢慢提前,到了初夏,即使你在水底打了很好的窝子,鱼类也很少问津,本来很好的钓位就变成了令人烦恼的地方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水的表层在阳光的作用下在漫漫升高,鱼类在趋温本能的作用下,会慢慢上游到水体温度合适的水层活动。
在不同的水域,鱼类的上浮时间不同,即使在同一水域,在不同的水深鱼类上浮的时间也不一样,即使是不同水域的同一深度,也会因为水体的能见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能见度高的水域,光线照射比较深,整体升温比较均匀。而能见度很低的水域,光线只能照射很浅的水深,水体表层升温速度很快,深处的水温就没有多大变化了。因为水温的变化和水体的深浅及其是否具有流动性有很大关系。
在每年春季,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具有很大差异。在这个季节,鱼类喜欢在温暖的水中生活,所以当夜间水温变低的时候,它们会游到比较温暖的水体底层,每天早上大多在水底摄食。当太阳出来以后,由于太阳的辐射,表层水温会慢慢升高变得比较温暖,中层水温也会慢慢高于水底温度,鱼类就会慢慢游动到水体比较温暖的水层,不继续在水底摄食了。这个变化的过程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慢慢缩短,在进入夏季以后,早上钓半水和钓水底就没有多大差别了,有些时候,在早上钓半水的效果会好鱼钓水底。
我们垂钓的水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鱼类在不同的水域会有不同的规律,所以掌握这些规律以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出行日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您的钓法,是增加垂钓效果的有效方式。
第一种是流动性水域,包括河流、水库的进水口附近,这些水域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水体不停的流动过程中,水体上下水层在流动中不断混合,上下水温基本没有多大区别,即使是在阳光的照射下,也不会有很大温差。在这种水域垂钓,应该选择流速比较缓慢的地方作为钓点。
第二种是一般的鱼坑,这些鱼坑水的深度大多不超过两米,在春秋两季,这里的鱼白天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调整活动范围,上浮到水体比较温暖的位置,夜间也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下沉到水底。由于水体比较浅,储存不了多少热量,再加上散热面积比较大,所以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会快速升高,夜间,由于气温降低带动水体温度快速降低,这种现象水的深度越浅越明显,白天和夜间水体温度差越大,这里的鱼越难钓。如果某一天夜间突然降温,最低温度低于前几天的平均最低温度,就会造成天亮以后鱼类很不爱吃食的现象发生。
第三种就是那些水很深的窑坑和沙子坑了,它们的深度有些地点可以达到十几米,一般也在三四米以上,这些坑深浅不一,水底地形复杂,但是它们具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在旱季必须依赖地下水补充水源。在不降水的时期,被蒸发的水量必须要由地下水补充,这就造成了这种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水体各层温差很大。这种水域往往被我们称为“晒不透”的水域。我曾经有在这种水域游泳的经历,在这种地方游泳的时候,往往会使人感到莫名的恐惧,原因就是水的表层和水的下层水温差距很大,一两米以内的水水温很高,下面的水温就寒冷刺骨了。只有在大量的水流进这种水域之后,在水流的冲击下,水体各层才能够得到混合,水体的温度才能上下基本差不多,水底的寒冷才能得到缓解。
在这种水域,鱼类很少到下层的冰凉的水层活动,因为那里的温度与水上层的温度差太大了,如果在这种水域的最深处冰凉的水层钓底,往往会很少有鱼问津。
有一句谚语说得很好,春钓滩,夏钓潭,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鱼类的趋温性,换一句话说,就是在水温变化的作用下,鱼类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水层活动,如果找到了鱼类活动的水层,就为今天的收获增加了保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05 06:08回复
    顶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21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