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人吧 关注:212贴子:2,719

《千年古镇葛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同内容将在葛沽吧同步贴出,欢迎大家关注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3-01 17:38回复
    (七)制盐工艺 制盐最早为官拨地,盐锅和草荡地都由官方分配。从五代开始,煎盐的人家称为灶户,煎盐者称为灶丁或盐丁。他们承担产盐的徭役。 元、明时期,以海水煮盐经历两个阶段:一种是直接将海水放到盐锅里,用柴草加热,使海水浓缩为盐。因海水含盐量有限,既费时又废柴,产量较低。二是淋卤,卤中含盐量高。淋卤分两种,一是刮滩土淋卤和晒灰淋卤。刮滩土淋卤多在春季,其方法有以犁划开地面积盐土,或以铁锨、锄头翻起盐土;而后将盐土积成堆,在一旁掘坑,坑底下铺上席,将盐土放在席上,然后用海水浇坑内的盐土,下道工序是准备煎盐。 晒灰淋卤是在农历十一月间,取煎盐烧过的草灰,掘坑储存,用海水浸泡,转年春天取出晾晒,待灰上出现白色的光点,收起来以备煎盐。煎盐时将锅内放一些淋卤,烧干水分,结盐出锅。明初丰财盐场煎盐的方法是:每一灶十个盐丁,伙用盐锅一面,锅面宽五尺,平底浅锅,将成卤放到里面,用火煎烧,随干随添,至盐满锅为止。每一次用时三日,可得盐十斗。一年煎白盐一千八百斤作为朝廷的贡盐,黑盐一百四十斤供盐商。明末清初,又有温锅和煎锅之分,每一灶置锅三到五口,近于灶门的煎锅煎盐,远于灶门的煎锅为温锅,用它预热卤水,以柴草为燃料,昼夜不停地烧,随干随添,锅满时投皂荚和麻敕片,结成盐出锅。每煎一昼夜,可获盐六百余斤。丰财盐场从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改煎盐为晒烟,称为滩晒。滩晒是直接引海水制卤晒盐,春天是晒盐的大好季节。在晒盐之前,先挖一条土沟,将海水放到里面,沟旁筑晒池,七层或九层,自高而下,待海潮退后,两人用柳斗,向高池中打水,然后放入第二个池子内,再将高池灌满,次第放到末池,用莲籽试之,可知成盐否。尔后用耙扒起堆,以泥覆其上,以待销售。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03-07 06:27
    回复
      (七)制盐工艺 制盐最早为官拨地,盐锅和草荡地都由官方分配。从五代开始,煎盐的人家称为灶户,煎盐者称为灶丁或盐丁。他们承担产盐的徭役。 元、明时期,以海水煮盐经历两个阶段:一种是直接将海水放到盐锅里,用柴草加热,使海水浓缩为盐。因海水含盐量有限,既费时又废柴,产量较低。二是淋卤,卤中含盐量高。淋卤分两种,一是刮滩土淋卤和晒灰淋卤。刮滩土淋卤多在春季,其方法有以犁划开地面积盐土,或以铁锨、锄头翻起盐土;而后将盐土积成堆,在一旁掘坑,坑底下铺上席,将盐土放在席上,然后用海水浇坑内的盐土,下道工序是准备煎盐。 晒灰淋卤是在农历十一月间,取煎盐烧过的草灰,掘坑储存,用海水浸泡,转年春天取出晾晒,待灰上出现白色的光点,收起来以备煎盐。煎盐时将锅内放一些淋卤,烧干水分,结盐出锅。明初丰财盐场煎盐的方法是:每一灶十个盐丁,伙用盐锅一面,锅面宽五尺,平底浅锅,将成卤放到里面,用火煎烧,随干随添,至盐满锅为止。每一次用时三日,可得盐十斗。一年煎白盐一千八百斤作为朝廷的贡盐,黑盐一百四十斤供盐商。明末清初,又有温锅和煎锅之分,每一灶置锅三到五口,近于灶门的煎锅煎盐,远于灶门的煎锅为温锅,用它预热卤水,以柴草为燃料,昼夜不停地烧,随干随添,锅满时投皂荚和麻敕片,结成盐出锅。每煎一昼夜,可获盐六百余斤。丰财盐场从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改煎盐为晒烟,称为滩晒。滩晒是直接引海水制卤晒盐,春天是晒盐的大好季节。在晒盐之前,先挖一条土沟,将海水放到里面,沟旁筑晒池,七层或九层,自高而下,待海潮退后,两人用柳斗,向高池中打水,然后放入第二个池子内,再将高池灌满,次第放到末池,用莲籽试之,可知成盐否。尔后用耙扒起堆,以泥覆其上,以待销售。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03-08 07:31
      回复
        (八)储存运输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黑白两种。白色盐为贡盐,百姓不能吃,专供朝廷。黑色的为民盐,经商人销售于民。还有一种盐,晒成后呈颗粒状,白如玉屑,境内称玉屑,或说大盐,也称原盐。也就是今天人们所食的这种盐。据《中国盐业最近状况》记载:“丰财盐场所产的盐,氯化钠含量百分之九十以上”,将其视为佳品。唐代时期,将盐储存于仓,宋、元时将盐储于产地,称为官堆。明代称为盐坨。但有商坨和场坨之分。商坨是正在出售的,场坨是储存待售的,但都在盐场附近。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场坨实行官坨制,场坨外设围墙,派兵看守,称为场垣。道光十二年(1832年),丰财盐场境内有邓善沽、塘沽、新河三处场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丰财盐场又增加东沽坨。邓善沽坨位于现在新城镇南开村西南,面临黄圈村,北靠海河,建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坨地西南筑土墙一百八十二丈,东北面临海河设木栅栏二百二十三丈。由驳运盐的主干沟渠通邓善沽滩。此沟挖掘于清代初,沟宽三丈六尺,最长运距达七公里。1913年11月,由盐务稽核所下令扩建,1915年8月19日动工,1917年3月底竣工。堤岸打有梅花桩,四周木栅栏,中间加水泥柱。全坨自东向西分为四个区,每区两条坨基,两个台码,共八条台基,八个台码。自东向西有四条南北向的抱坨沟,坨南有一条东西向的抱坨沟,东口与驳运主干沟相连。坨内有轻便铁道,全坨面积9.76万平方米。1958年划归塘沽区。盐的包装。宋代时期是用席缝成圆筒状,以斗计量,每斗六斤,十斗为一石,三石三斗为一袋,重一百九十八斤。金代天会三年(1125年),有石有袋,石一百斤,袋三百斤。金贞元二年(1154年),进量分为大引和小引,大引运往外地,每袋三百斤,小引每袋五十斤或一百五十斤,运销近场地区。元代盐区统一盐制,太宗二年(1230年),定一引四百斤。明、清两代引重多变,清代用苇席包装,称席包。每包重三百到六百斤不等。民国时期,改用麻袋装盐,每麻袋重二百一十五斤,后统一包装,每包一律重二百斤。用船驳盐,顺风挂帆,无风拉纤,大船两人拉纤一人掌舵,中、小船一人拉纤一人掌舵。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丰财盐场向外运盐改艚船为小火轮拖运。民国年间,丰财盐场一部分盐依靠海运,销往外地。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03-09 06:47
        回复
          销售唐代宝应元年(762年),盐为官专时期,灶户所产的盐全都交官,由官府自卖或批发与商人,再由商人零售与民。元代太宗二年(1230年),开始立盐法,盐商以现银买“引”赴场支盐,尔后再到指定的地点销售。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盐场百里内划“食盐地”,官府按户验口,计口售盐。明承元制,仍为官收。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为了改变盐法大乱的局面,创立“纲法”,出现盐商专卖,盐商经盐务、官署批准,发给销盐特许证,称“引”。官府发给盐商“引票”,俗称“龙票”。盐商凭着引票到指定的盐场去购盐,并规定引地(销售地)和引额(数量)。盐商按税率交纳税款,再到盐场坨地按额支盐,尔后运往引地,批发或零售,这种方法称为“引岸专商”制度。清代沿袭明制,一商独占一县或数县,引岸世代承袭,垄断盐的销售。民国时期,境内所产的盐仍销直岸(河北省),一直延续到1946年。此后废除引岸专商制,将销售区扩大到各省市。1949年5月,经办零售商店,限额五至三百担。8月葛沽设食盐零售店。1950年2月,停止零售业务,连同葛沽零售店一并交盐业公司塘沽办事处。盐价有场价和销价之分,厂价是指不含盐税的价格。明代每引盐价五钱银,清代每包(四百斤)价约一钱银。1913年,丰财盐场每担盐价为一钱二分五厘银。1914年,每包盐新价为零点二八两银,陈盐零点三二两银。1916年,废除银码改用洋码,定新盐每包大洋零点三五元、陈盐零点四零元。1923年,丰财盐场灶户与芦台盐场灶户掀起一场“商灶之争”,经运司调整盐价,丰财盐场盐价每包零点八二五元。此后至解放前,盐的价格多变。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3-10 06:47
          回复
            (十)盐税盐税有正课和杂课之分。历代封建王朝向灶户征收灶课,向商人征收引课。灶、引课称为正课,另有附加的杂捐统称为杂课。灶课 灶课初为实物税,宋代按丁纳额盐。元代灶户煎制之盐全部纳官,场官给以工本,称为工本钞。明代按丁纳盐,每丁七至四十斤不等,后改为折银,灶地每亩征银二点三厘至一分,草荡每亩征一点二厘至一分。清代初期,沿用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统一灶课,按灶地亩数征收,滩田要比照水田多征收。引课引课起源于宋代折中法,课项不同,款目繁多。明代每引约二百二十斤,征银二钱六厘,并按引地不同增减。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运史卢见曾整理制定“一条鞭法”,统一引课。1913年,实行《盐税条例》,按银元计算,各引岸大多定为每担两元。日军侵占以后,税率提高,各目增加。1950年以后,实行以小米价格计征,每担盐税为一百斤小米。1956年,财政部规定,自1957年1月1日起,每吨盐税按172元征收。盐场衙门 盐场衙门的位置在葛沽百货部对过。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沧州盐使下司在这里存放成盐,为南灶的盐坨地。至元二年(1265年),在葛沽建丰财盐场署,该衙署的位置最初设在这里。元末明初,移至慈云阁以北。此后人们称这里为盐场衙门。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5-03-11 06:25
            回复
              (二)古庙古庙的位置在铺东村以北,北宋初期铺东村是渤海中的一个岛屿,岛上有了居民,始建此庙,但准确年代不详。庙为倒座,庙门冲着大海,山门前有一座石牌坊。牌坊顶部无檐,是一座露柱牌坊。在牌坊的横坊上刻着四个大字:古刹神尊。庙基很高,穿过牌坊有方石台阶二十磴。庙的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各有旗杆一根,山门的门楣上刻着四个大字:万缘清界。两侧有一副楹联随处化身不生不灭 寻声救苦大慈大悲过去这古庙的规模较小,后来村上的渔民将庙建成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是筒子状的过道,进深两间。庙院宽大深广,但庙内的供奉不明。史书上说,庙中的供奉众多,不过没有逐一说明。如果按庙中的楹联来分析,庙里是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村上的渔民每次出海归来,都要在山门前杀鸡祭祀神明,鸡血飞溅,新陈相接,一层层染红了山门、石狮和台基。庙中有一道花会叫醉太平。每年冬闲和春节时,在庙内和村上演出。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03-13 06:15
              回复
                (三)东白衣庙东白衣庙座落在葛沽镇以东,与海河中青芦玑小圣庙南北相望,该庙继观音阁之后所建。观音阁毁于明代万历十四年,万历十六年建白衣庙。庙建成后,将原观音阁内供奉的白衣大士,驾移白衣庙内。万历十八年在葛沽以西又建白衣庙,后来分别称东白衣庙和西白衣庙。葛沽书法家李振鳌在《葛沽杂吟》中有一首葛沽白衣庙的诗:正倒两尊一白衣,画枋雕梁玉石基。若问大士孰来早?先有东则后又西。诗下有注:东白衣庙建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西白衣庙建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建东白衣庙出资者大部分为葛沽海运户及渔户,庙座北面南,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灰墙黛瓦,悬山式的屋顶。在大殿正中供奉着白衣大士的神像,素衣粉花,襟带飘飘。座下以木雕制而成俯仰莲花瓣神座,两侧各塑一童女。在大殿东侧供财神;西侧供着一位四十二只手的老姆,手臂白嫩如藕,姿态各异,有兰花指、莲花瓣、朝天掌、反掌照人等,每只手的掌心内各有一只眼睛,杏核重睑,视光凝重。其实这位老姆就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纵观世间。自唐代以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中国许多寺院中逐渐成为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形象,常以四十二只手象征千手,每一只手中各有一眼。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佛教就应以众多的法力和智慧去普度众生。大殿楹联:静地清凉盈素月 碧天豪迈贯长虹东白衣庙开庙门的日子,为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和八月初八。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3-14 06:17
                回复
                  (七)长寿寺长寿寺也叫长寿禅寺,位置在药王庙以西,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初九,葛沽文昌阁被闻香教的教徒焚烧。次年春天建文昌庙、三官庙和长寿寺。清代葛沽书法家李振鳌在《葛沽杂吟》中有诗云:津东高阁被火烧,次年筑起三座庙。文三长殿紧挨着,鼎足之势看分晓。诗下有注:三庙以鼎足而立,东为文昌庙,西为三官庙,北为长寿寺。长寿寺的大殿是一个圆形的房屋,两侧有厢房,大殿内供奉着长寿佛。长寿佛像的体型多为细腰,所以又称细腰佛。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葛沽建津东书院,将文昌庙、三官庙和长寿寺改为书舍。民国时期至解放后,这里一直成为小学学校,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寿寺被拆除。长寿寺开庙门的日子,为每年四月初八。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5-03-18 06:37
                  回复
                    (八)佛爷庙佛爷庙位置在葛沽百货部后面,偏于东侧,该庙的前面是神农堂。大门冲东,对着百货部东侧那条南北走向的街道(闵家胡同)。两侧楹联:天雨虽阔 不润无根之草佛门纵大 难度弗善之人庙宇座南面北,正殿四间,西面一间为套殿。东西厢房各三间,在大殿檐下有匾,上题大雄宝殿。明柱两侧有楹联:欲希为善须学佛各有因缘莫羡人大殿正中供奉如来佛的座像,东有菩萨像,西有十八罗汉像,门口两侧有四大金刚的立像。诸橡塑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佛爷庙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由葛沽巡检署巡检纪纯正(福建人)筹资所建。庙建成后,善男信女往复出入,香火十分旺盛。巡检纪纯正离职后,托家居住在葛沽,其住所就在佛爷庙后面。佛爷庙开庙门的日子,为每年四月初八。上世纪四十年代,该庙被拆除。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5-03-19 06:15
                    回复
                      (十一)西白衣庙西白衣庙座落在葛沽镇西侧,葛沽煤场以东的海河南岸,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该庙是葛沽养海船的大户所建。西白衣庙的房屋为倒座,山门朝北,大殿三楹,两侧各有东西厢房,在大殿门楣上有金字黑地的匾额,上题西白衣庙。门两侧明柱上题写一副楹联:西方绿竹千里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大殿内供奉西白衣大士的坐姿神像,下为莲花座,两侧有侍女。壁画内容是白衣大士在海上为遇难的船只引路赐米的故事。在庙院旁边,有一块大石,据说这块大石可有来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葛沽有一个养船大户姓张,后来有了钱,愿为葛沽穷人施舍,很好行善。一次张家船去山东烟台一带购买货物,回来遇上大风,船如瓢一样在水上摇动,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于是就忙找了一个荒岛停了下来。几天后,船上的人们把所带的粮食都已经用尽。风停了,船要行走,又辨别不出回家的方向。就在这时,忽见由岛上走来一位身穿白衣的老太太,慈眉善目,满面春风,手中提着一个小包袱,说要搭船到海下去。船主和蔼地说:“老太太,我们不是不肯让您跟随,现在这船上一没有粮食吃,二又辨别不出回去的方向,您就是上了船也走不了啊。”老太太笑着说:“这不要紧,你们的锅在哪了?我先为你们做饭,吃完了饭,咱们一块走。”说完,只见那老太太走到锅前将锅盖掀开,由包袱里拿出一个小口袋,从里面捏了一捏米放到锅里,再放了一些水,一把火饭熟了。看着锅里的饭并不多,但船上人都吃饱了,锅里还剩下一碗饭。大家都感到惊讶,心说:“这老太太神了,就一捏米,这么多人都没有吃完。大家吃饱了,掌船的也辨清了方向,海上风平浪静,船行起来如箭一样,不停地向前飞驰。一夜之间到了葛沽。船主说:“老太太,到葛沽了,您住我家里去吧。”老太太说:“不去,不去,你们到了,我也到了。”船主问:“您在哪里下船啊,我们给您停在哪。”老太太说:“不忙,不忙,就在前面。”说着,船靠岸停下,船主将老太太背下船去。老太太往前走了几步说:“我先歇会儿”说完,就坐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面。船主问:“老太太您要到哪里去啊,我把您送到地方吧。”老太太说:“不用了,我就去那儿。”说着她用手往前一指,船主顺着老太太所指的方向看去,看完再回过头来,那老太太不见了。不久将此事传开,有人说,这位老太太就是白衣大士。次年由葛沽船户出资,在这里建西白衣庙。西白衣庙开庙门的日子,为每年二月十九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5-03-22 05:10
                      回复
                        (十二)财神庙财神庙的位置在葛沽镇以西,马路的北侧。财神庙座北面南,房屋结构有大殿、厢房和山门。山门两侧书写一副楹联:代天兴宝藏 裕国足苍黎大殿门楣之上有匾,上书财神庙。两侧抱柱上题楹联:宝马驮来千倍利 钱龙引进四方财殿内供奉武财神赵公明的神像,赵公明骑虎扬鞭,大有神威。头上横悬一匾,上书正一玄坛真君。该庙建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为葛沽商贾所建。是葛沽镇一座建造较晚的庙宇。葛沽财神庙为何建这么晚呢?因为那时葛沽镇内一般庙宇中几乎都供奉财神,所以就将建财神庙向后推迟了。财神庙开庙门的日子,为每年九月十七日。在庙后面有一张家道房,过去殷庄村七小队与三合村交界处,有一座高大的师傅坟(上世纪六十年代被铲平),里面埋葬的就是张家道房的第一代张师傅。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5-03-23 06:25
                        回复
                          (十三)火神庙火神庙坐落于葛沽镇以西,其位置在海神庙以北的海河南岸上,两庙隔路相望。火神庙建于明代永乐八年(1410年),庙宇为正向,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山门刷着红漆,大殿门楣之上有匾,上书古刹火神庙。大殿门两侧有一副楹联:日照金砖呈瑞色 烟浮玉鼎有余香庙中供奉火德真君。民间供奉火神很早,因为民以食为天,这样就把火放在第一位了。该庙宣德九年(1434年)重修,弘治十二年(1499年)再修。到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被海河潮水所吞噬,将庙中的火德真君寄存在三官庙内。到康熙末年,又在药王庙旁边建了一座小型的火神庙,庙宇只一间。一说,康熙三十四年(1769年),黄天霸带兵在葛沽建老当铺(天锡当),兵扎葛沽皇家花园,在药王庙以东立火房,尔后在火房的原址上建火神庙。火神庙开庙门的日子,为每年九月初九。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5-03-24 05:31
                          回复
                            顶帖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5-03-25 06:54
                            回复
                              (十五)土地庙土地庙的位置在安家港水中的坨子上,该坨子名为翠汀。坨子的面积大约有四十亩地,上面住着几户渔民。安家港在灶立庙西南不远处,水面宽广,盛产鱼虾和芦苇;到南灶运盐的盐船,都到港中回弯掉头,或停泊在里面。明代初期,该港属安家所有,安家第一代主人叫安良。他是南灶的一个大地主,南灶周围的土地都归他所有。到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安良的儿子安熹在北京做官,安家迁居,走时将安家港卖给丰财盐场署,从此安家港为官家所有。土地庙建于金代末年,初建时只有一间,为倒坐,庙中供奉土地爷和土地奶奶。壁画为十殿阎君。庙门楹联:正直为神视民有赫 平安赐福惠我无疆元代至元初年将庙扩建,并改为正房,正殿三楹,院内各有东西偏房。庙中的供奉增加了财神和海神娘娘。每到祭祀妈祖的时候,居民在渔船上燃火放舟,鸣炮庆祝。明代初年,居民北迁葛沽,而庙宇仍保留在翠汀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5-03-26 06: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