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剣界吧 关注:320贴子:1,489

日本刀基础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话说日本刀http://pan.baidu.com/s/1bnhdNLd
日本刀豆知识http://www7b.biglobe.ne.jp/~osaru/index.htm
不定期更新


1楼2015-02-09 12:10回复
    日本刀基础知识二
    http://tieba.baidu.com/photo/p?kw=日本拔刀道&flux=1&tid=3208287665&pic_id=466e1c11728b47102a0eadf6c0cec3fdfc032333&pn=1&fp=2&see_lz=1#!/pid83f1b609c93d70cfb0dbfa37fbdcd100baa12b33/pn1
    请复制黏贴


    3楼2015-02-09 17:14
    收起回复
      日本刀研磨过程
      http://pan.baidu.com/s/1mgrATSG


      4楼2015-02-10 08:20
      回复
        一些被歪曲的刀剑知识:
        很多国内刀友经历过初识刀剑的阶段,而在那个时候,刀剑厂商的一些貌似玄妙的专业名词让许多刀友觉得云里雾里,糊里糊涂就上了当,今天在这里就老说说一些被生搬硬套歪曲过后的刀剑知识,希望大家能够明辨真伪。
        【真剑樋】
        日本刀上的樋,同样被不少国内厂商学到了,而普通的刀剑则只是如日本居合刀的样子开两条樋即完事了。而一些商家则糊弄消费者说可以开真剑樋,一次来作为提价的筹码,而这个真剑樋到底是什么呢?按照一些国内商家的说法就是形状有别于一般的开樋,,在切先处呈三角状收尾,即为真剑樋。但实际上,真剑樋是居合刀上的用词,既是棒樋,居合刀上的棒樋,既是真剑樋,并没有什么玄妙。
        【真横手】
        同样作为被国内刀商省略的一环,横手筋也成了刀商们无理收费的一环。横手本是一把刀自然而然应有的东西。但是却被不少刀商忽略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生产的刀剑并未遵循正确的研磨步骤,为求省事所以大多都无法正确的作出横手,所以也就出现了“真横手”这一说。
        【标准长度】
        一些刀商以其产品有所谓的“标准长度”来吸引消费者。那何种长度才是标准呢?按照一些商家的说法,是七十公分。实际上日本刀的佩戴长度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恒定的标准。另外来说,并不是愈长愈好,对自己爱刀的长度的定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步骤来确定,可以右手持刀自然下垂,刀触地与右脚右前近乎一掌处,那么这把刀的长度就很适合各位啦。至于所谓“标准长度”,也只是一个偷换的虚假概念而已。
        【镜面】
        这纯粹就是国内原创的概念了,纯粹是国内的刀商为了最求一种无谓的“美观”所研磨的刀剑表面,整吧刀在抛光机的处理下油光可鉴,犹如明镜但实际上,在经过正确的研磨后,刀条表面不仅仅光滑程亮,更可以通过细腻的研磨凸显刀体纹理的特点而并更不仅仅只是犹如明镜的般的表面。
        以上是一些个别的刀剑误区,以后会做以补充。
        转自Katana吧 原作者 @锦官剑鬼


        5楼2015-02-13 08:10
        回复
          切先的形状 ( 转自一人米田共)
          切先是一门学问。对于古董刀,切先的长度、形状、和先幅的比例、小镐的位置等信息,都可以作为制作年代、流派的鉴定依据,并能反映出刀的保存状态。
          没法展开那么多,现在主要说说切先外形的规律。
          画了一张示意图,不算很准确,就是看个意思。
          理论上来讲,切先、小镐应该和刀身曲线一样,是一段圆弧,并且切先和刃先不应该是逐渐过渡的,而是突然折过去。(如图中最上面两种情况)
          但对于古董刀,实际情况通常会有变化,不同程度的缺损会改变圆弧的形状。如果缺损较大,研磨也不能完全让切先的弧线恢复原状,切先两端或切先中间就会出现变化。(如图中间三种情况,略有夸张,这几种变化也有可能一起出现)
          图中最下面三种情况是现代产品常出现的错误样式。第一种还稍好,后面的越来越扯淡,龙泉货很常见。


          6楼2015-02-13 08:12
          回复
            刀茎的形状 (转自一人米田共)
            茎,专业的名称也叫“中心”,是一门大学问。对于古董刀,茎的长度、形状、宽度厚度的变化、茎尻的形状、镐的位置、鑢目的种类、目钉孔的位置数量以及打孔方法等信息,都可以作为制作年代、流派的鉴定依据,并能反映出刀的保存状态。
            没法展开那么多,这次还是主要说说刀茎外形的规律。
            先说正经货的几个明显规律:
            1,茎必须和刀身在同一条弧线上!这一点多看真正日本刀照片肯定能体会出来
            2,茎从上倒下是逐渐变窄变薄的,而且同一把刀刀茎不同部位的截面形状基本相似!这点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刀茎的强度是均匀变化的,而且符合各部位的实际受力情况,强度不会突然改变。(类似旗杆、秤杆,越是远端越细)
            另外,刀茎逐渐变细,就能够“楔”进木柄里。一旦刀茎插到位,只要一根目钉,就能保证木柄绝对不会松动。同样,拆卸也会很容易,拔掉目钉,稍微一敲木柄就能取下。
            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每把刀的木柄都要根据刀茎形状专门制作。目钉也必须一边粗一边细,而且要用有弹性的材料
            3,刀茎上也有镐线,而且镐线在刀身是什么位置,在刀茎上也会是什么位置,镐线从头到尾是贯通的。理由同上
            4,日本刀的“刃区”和“栋区”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应的鎺内部也要为刃区和栋区留出空间
            5,目钉穴的位置应该在刀茎左右两边的中间。目钉穴上下位置的规律比较复杂,暂且不说。所有刀都是先在刀身打孔,再根据刀身配装。
            注意,一些古董刀因为修改、磨上或使用损耗的原因,以上规律会和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所有刀刚做好时,是必须符合上面这些规律的。
            另外,这个帖子顺便明确一个概念:
            茎反。茎反不是整体刀姿,而是说刀茎的“反”的情况及大小。有些刀有茎反,有些刀没有。如果刀茎的栋是笔直的,那么茎反就是“无”,如果是弯的,茎反就是具体的数值。
            如示意图:
            左边是正货的规律,右边是国产新货的种种毛病:

            下面开始逐条声讨国货:
            1,这点不多说了,厂家不懂而已。不过逐渐有改观的趋势,但市面上扯淡的产品依然很多。
            2,这点问题实在太大了。
            早年屁股拧螺母的筷子茎、耗子尾巴茎就不提了。后来有些产品就是胡乱砸出个歪歪扭扭的刀茎,然后抹上玻璃胶塞进柄里。这些垃圾实在丢人。
            这几年不少产品的刀茎看起来进步不小,但实际仍然不合格。主要问题就是上下一样粗。之所以这么干,我个人推测刀茎这么做便于加工木柄。木条在电刨子上推过去,刀茎的槽就挖好了,很省事。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刀柄“自紧”的效果,往往不得不用两根目钉来固定刀柄,而且难以拆卸,或容易松动。对客户表面上说这是为了“增加强度”,其实是一根目钉固定不住。
            3,这点也普遍糟糕,茎上的镐线歪七扭八,或者干脆没有,整个刀茎表面就像狗啃的,砂轮胡乱磨出来。刀茎两面难以和木柄贴合,很容易松。
            4,这是因为龙泉那些量产的刀鎺。真正的鎺做起来比较复杂,龙泉厂家显然没那么有耐心,铜皮胡乱一卷或整体铸出来,刀背那里给栋区开口了,但内部没法给刃区留空间,所以刀身的两个“肩膀”就对不齐了。有些龙泉产品刀茎中间宽两边窄,应该也是这些烂鎺的问题,量产的条子宽了,而量产的鎺偏窄,为了能套在一起,不得不把刀茎局部磨窄磨薄。
            5,据我所知,包括龙泉,国内厂家无一例外是装上柄后再一起打孔。这样确实省事,但为了避免钻孔时钻坏柄卷,往往目钉歪得很厉害。而且钻孔时看不到刀茎,目钉孔就根本无法保证在刀茎的中间了。
            原作者@一人米田共


            8楼2015-02-13 08:18
            回复
              日本刀身尺寸名称(转自K吧)
              元幅:刀鎺位置的刀的宽度
              先幅:横手位置的刀的宽度
              元重:刀鎺位置的刀的厚度
              先重:横手位置的刀的厚度
              刃长: 就是刀鎺到刀尖的直线长度
              返高:刀反放,刀背(栋)到离开平面最大的呎吋
              同时这个呎吋所在的位置叫「返位」 。(返一般有「腰反」跟「鸟返」)
              日本刀的外形称为「型姿」,一般人都称为「刀姿」,在日本叫「体配」。
              「体配」是由「元重」「先重」,「元幅」「先幅」,「返高」「返位」 决定的
              主要就是五个尺吋, 一个位置。


              9楼2015-02-13 08:20
              回复
                烧刃の鉴赏
                大家就记住三要素:气口,动态,沸

                气:分布在‘地’上的白色颗粒
                沸:分布在刃上的颗粒(光学性质复杂,颜色不说了)
                气口:简单来说就是刃线的宽度,一般越宽越好

                沸少不一定不好,气出来的刀也有好的,我不专业,以后找到专业资料再发给你们看


                10楼2015-02-13 08:36
                收起回复
                  更新
                  请大家不要相信下面这部视频
                  这次发的是一个错误百出误导刀友的视频
                  视频来自:优酷

                  看纪录片还是看日本拍的吧


                  11楼2015-02-13 22:16
                  收起回复
                    还有这部视频刀友看了也容易被误导
                    视频来自:优酷


                    12楼2015-02-13 22:24
                    收起回复
                      以上两部视频简直


                      13楼2015-02-13 22:25
                      回复
                        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刀
                        请自行复制黏贴吗,自行翻译~


                        14楼2015-02-14 17:13
                        回复
                          15楼2015-02-14 23:01
                          回复
                            16楼2015-02-15 09:50
                            回复
                              更新 平成27年3月11日
                              日本刀的知识和趣谈http://www.sekigun.com/history/fanyi/dao1.htm
                              这里有很多对于了解日本有很大帮助的知识


                              17楼2015-03-11 0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