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茎的形状 (转自一人米田共)
茎,专业的名称也叫“中心”,是一门大学问。对于古董刀,茎的长度、形状、宽度厚度的变化、茎尻的形状、镐的位置、鑢目的种类、目钉孔的位置数量以及打孔方法等信息,都可以作为制作年代、流派的鉴定依据,并能反映出刀的保存状态。
没法展开那么多,这次还是主要说说刀茎外形的规律。
先说正经货的几个明显规律:
1,茎必须和刀身在同一条弧线上!这一点多看真正日本刀照片肯定能体会出来
2,茎从上倒下是逐渐变窄变薄的,而且同一把刀刀茎不同部位的截面形状基本相似!这点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刀茎的强度是均匀变化的,而且符合各部位的实际受力情况,强度不会突然改变。(类似旗杆、秤杆,越是远端越细)
另外,刀茎逐渐变细,就能够“楔”进木柄里。一旦刀茎插到位,只要一根目钉,就能保证木柄绝对不会松动。同样,拆卸也会很容易,拔掉目钉,稍微一敲木柄就能取下。
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每把刀的木柄都要根据刀茎形状专门制作。目钉也必须一边粗一边细,而且要用有弹性的材料
3,刀茎上也有镐线,而且镐线在刀身是什么位置,在刀茎上也会是什么位置,镐线从头到尾是贯通的。理由同上
4,日本刀的“刃区”和“栋区”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应的鎺内部也要为刃区和栋区留出空间
5,目钉穴的位置应该在刀茎左右两边的中间。目钉穴上下位置的规律比较复杂,暂且不说。所有刀都是先在刀身打孔,再根据刀身配装。
注意,一些古董刀因为修改、磨上或使用损耗的原因,以上规律会和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所有刀刚做好时,是必须符合上面这些规律的。
另外,这个帖子顺便明确一个概念:
茎反。茎反不是整体刀姿,而是说刀茎的“反”的情况及大小。有些刀有茎反,有些刀没有。如果刀茎的栋是笔直的,那么茎反就是“无”,如果是弯的,茎反就是具体的数值。
如示意图:
左边是正货的规律,右边是国产新货的种种毛病:
下面开始逐条声讨国货:
1,这点不多说了,厂家不懂而已。不过逐渐有改观的趋势,但市面上扯淡的产品依然很多。
2,这点问题实在太大了。
早年屁股拧螺母的筷子茎、耗子尾巴茎就不提了。后来有些产品就是胡乱砸出个歪歪扭扭的刀茎,然后抹上玻璃胶塞进柄里。这些垃圾实在丢人。
这几年不少产品的刀茎看起来进步不小,但实际仍然不合格。主要问题就是上下一样粗。之所以这么干,我个人推测刀茎这么做便于加工木柄。木条在电刨子上推过去,刀茎的槽就挖好了,很省事。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刀柄“自紧”的效果,往往不得不用两根目钉来固定刀柄,而且难以拆卸,或容易松动。对客户表面上说这是为了“增加强度”,其实是一根目钉固定不住。
3,这点也普遍糟糕,茎上的镐线歪七扭八,或者干脆没有,整个刀茎表面就像狗啃的,砂轮胡乱磨出来。刀茎两面难以和木柄贴合,很容易松。
4,这是因为龙泉那些量产的刀鎺。真正的鎺做起来比较复杂,龙泉厂家显然没那么有耐心,铜皮胡乱一卷或整体铸出来,刀背那里给栋区开口了,但内部没法给刃区留空间,所以刀身的两个“肩膀”就对不齐了。有些龙泉产品刀茎中间宽两边窄,应该也是这些烂鎺的问题,量产的条子宽了,而量产的鎺偏窄,为了能套在一起,不得不把刀茎局部磨窄磨薄。
5,据我所知,包括龙泉,国内厂家无一例外是装上柄后再一起打孔。这样确实省事,但为了避免钻孔时钻坏柄卷,往往目钉歪得很厉害。而且钻孔时看不到刀茎,目钉孔就根本无法保证在刀茎的中间了。
原作者
@一人米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