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光影】
一个“红颜祸水”的“红尘俗事”
——《绣春刀》之周妙彤
BY:微笑而死1985
因为诗诗,看了《绣春刀》,在众多商业+浮华+装逼的电影中,《绣春刀》让我看到了浓厚的现实意味,整个故事热血而不浮夸,动人而不煽情,接地气而不俗套。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一切都是一个缠绕的圈。
所谓红颜祸水,惨烈的故事因她而生,而她的身世又拜他们所赐,是是非非,兜兜转转,又回到她这里。
所谓红尘俗事,生存,爱情,斗争。三者以最现实的姿态,彼此交织。而妙彤则是这一系列红尘俗事刀光剑影中,一抹略显凝重的亮色。
沈炼要带妙彤走之前,和赵靖忠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打斗,可以看到镜头切了几次倒在地上的妙彤,那短短几秒,却令人印象深刻。或许我的比喻不太恰当,两者也并不是同一个手法,可是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画面切过短短几幕的那个红衣小女孩,同样短短几秒却直抓人心,同样黑白色调中涌出一抹浓重鲜艳的红。诗诗身着一袭红裳,极尽凄美清艳,这种红色在影视剧中常常可见,于是也唯恐用滥用俗,但诗诗本身的气质很干净脱俗,所以这身红衣衬着诗诗,竟然把整个场景渲染地浓烈起来、立体起来。诗诗的眼神也很有戏,此时的妙彤应该是隐忍的,很多情感的表达需要引而不发,并不能表现地过于明显。在她的神情中,有惊恐,有无措,有犹疑,有绝望,情感错综复杂却举重若轻,成就了这段打戏的点睛之笔。最后危急关头沈炼为妙彤挡了一枪,一个放慢的大特写,在镜头定格下的妙彤,表情细微变化、张弛之度都表现地淋漓尽致,大家看电影时可以有心留意、悉心体会。
个人很偏爱妙彤出场第一幕,所谓红尘俗事是也。这台词这氛围这神情,可以说和诗诗之前的戏路对比有很大突破。把红尘俗事演绎出超尘脱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用烂了的词用在这里似乎还挺合适,怎么说呢,当她口中说出“上床”等等之类的台词的时候,语气中有自嘲,神情中有绝望,目光则有中有不甘,整个复杂的情绪演绎地很到位,给妙彤这个人物的出场奠定了较为精准的基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诗诗的台词功底要是再练练就更棒了,不过我也很明白诗诗配音的那几天是天天起早贪黑的赶戏非常辛苦,导演特地跑去横店完成的配音,都挺不容易。
关于妙彤和沈炼的感情,我的理解跟诗诗本人比较接近,你可以把它当做爱情,也可以不是。无论是感情的开始还是归宿,导演都表现的比较开放性,留给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空间。发布会上的总结是最遥远的亲密和最亲密的遥远,我再加一句吧——最熟悉的陌生和最陌生的熟悉。诗诗和张震把这种陌生和熟悉交错的感觉表现地很是不错。
再提影片中两个和我诗诗没太大关系但是我很喜欢的情节吧。一个是影片最后三兄弟策马奔驰在草原,苍茫之境,折射出悲凉,同时不失为一种有些遥远却美好的希望;另一个是开篇许大人被抓,那个14岁的女儿,大概就是当年12岁的妙彤的一个影射,前后呼应地不错。
说了这么多该总结了,我是一个习惯虎头蛇尾的人,总而言之呢,绣春刀是以三兄弟的视角,而不是妙彤的,所以我对戏份的多少也没啥计较,我看重的是导演拍出了诗诗的美,她每个场景都很养眼,红衣的浓烈,白衣的素雅,紫衣的质朴,愁眉不展的纠结忧郁,梨花带雨的我见犹怜,正如诗诗自己所说,每一场都是重头戏。妙彤的美很适合在影院大屏幕中欣赏,诗诗的眼神和内心戏也很值得喜欢她的人去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绣春刀,支持周妙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