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写成,尚末出版,现连载于此。
欢迎指正。
目 录
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
第二章 意义的产生
第三章 注意和抑制
第四章 记忆和提取
第五章 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
1. 神经元相互联接,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状系统。感受野中有某种特定模式的刺激时,视神经元才会放电。
克拉克在《惊人的假设》书中提出的假设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灵魂,人的思维和学习,经历的悲伤和惊喜,如此种种,实际上都只是大脑内一群神经细胞的某种放电模式而已。
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相信灵魂的观念,所以很少人会接受这个假设。
大脑是我们身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器官。在人的大脑中,有大约140亿神经细胞(又常被称为神经元)。正是这些神经元,控制和协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中学生物课的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细胞,圆圆的,象个鸡蛋一般。这些细胞只是一些普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细胞。在所有的细胞中,神经元是最复杂的一种,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怪异的形态,而且即使在大脑的不同部位,神经元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神经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细胞外膜上,有很多突起。这些突起有短有长,短的只是细胞膜上鼓起的一个小包,长的可达1米以上(如坐骨神经)。神经元通过这些突起,和其他神经元相连,进行信息接收和传送。神经元较短的突起常用于接收信息,称之为轴突;较长的突起常用于发送信息,称之为树突。因此,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常常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在这些突起接触的地方,有极小的间隙,称为突触。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又被称为突触传递。
一个神经元一般有上万个树突,最少的也有数千个。每一个神经元都向周围伸出数以万计的细细的、长长的触手,和其他数以万记的神经元相连,因此,神经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系统。
你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大脑内的情境:上百亿神经元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伸出上万个触手——这该是怎样复杂而又壮观场面!
神经元有两种状态:静息状态和激发状态。平时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当接收到信息时,神经元开始放电,从静息状态转为激发状态。
当一个神经元放电时,它通过树突向其他相连的神经元释放一点化学物质。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所以被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功能可能是使下一个神经元跟着放电,也可能是抑制其放电。由于有成千上万个神经元与同一个神经元相连,在同一时间里,可能有数百个神经元向这个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有的使其放电,有的抑制其放电。这个神经元是否放电,将取决于数百个神经元的组合作用,而非单个神经元的功劳。
以视觉系统为例。当物体落在我的视网膜上,视感觉细胞被激发,其后相连的神经元马上就开始把这些信息连续不断地向大脑传送了。人们可能会以为,在大脑里存在着一定区域的神经元,和视网膜的感觉细胞有一一对应关系。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没有一个神经元是只和视网膜上一个感觉细胞相连的。
在大脑内,视神经区的某个神经元,只对视网膜上某个特定区域的光刺激起反应。此特定区域被称为这个神经元的感受野(这个词和“视野”类似,一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就是视网膜上一大簇细胞)。但有些神经元,并不一定在其感受野有光刺激就会放电,而是当这种光刺激符合某种模式时,才会放电。
比如说,有一种神经元,只有在其感受野边缘呈现光刺激而中心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闭中心细胞);另一种神经元则恰恰相反,只有在感受野中心呈现刺激而边缘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开中心细胞)。
另外一些神经元的放电可能会需要更复杂的刺激模式。科学家常常选用动物而非人类来做实验,在实验时,科学家不仅会固定动物的视网膜,还会固定光刺激的位置。有一次,科学家发现一个神经元,无论在视网膜哪个区域呈现刺激,都没有反应。由于意外,科学家在呈现刺激时,刺激发生了移动,神经元居然放电了。这个神经元放电条件不仅要求刺激有空间特性(感受野),还要求刺激有时间特性(移动)。
欢迎指正。
目 录
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
第二章 意义的产生
第三章 注意和抑制
第四章 记忆和提取
第五章 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
1. 神经元相互联接,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状系统。感受野中有某种特定模式的刺激时,视神经元才会放电。
克拉克在《惊人的假设》书中提出的假设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灵魂,人的思维和学习,经历的悲伤和惊喜,如此种种,实际上都只是大脑内一群神经细胞的某种放电模式而已。
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相信灵魂的观念,所以很少人会接受这个假设。
大脑是我们身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器官。在人的大脑中,有大约140亿神经细胞(又常被称为神经元)。正是这些神经元,控制和协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中学生物课的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细胞,圆圆的,象个鸡蛋一般。这些细胞只是一些普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细胞。在所有的细胞中,神经元是最复杂的一种,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怪异的形态,而且即使在大脑的不同部位,神经元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神经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细胞外膜上,有很多突起。这些突起有短有长,短的只是细胞膜上鼓起的一个小包,长的可达1米以上(如坐骨神经)。神经元通过这些突起,和其他神经元相连,进行信息接收和传送。神经元较短的突起常用于接收信息,称之为轴突;较长的突起常用于发送信息,称之为树突。因此,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常常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在这些突起接触的地方,有极小的间隙,称为突触。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又被称为突触传递。
一个神经元一般有上万个树突,最少的也有数千个。每一个神经元都向周围伸出数以万计的细细的、长长的触手,和其他数以万记的神经元相连,因此,神经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系统。
你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大脑内的情境:上百亿神经元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伸出上万个触手——这该是怎样复杂而又壮观场面!
神经元有两种状态:静息状态和激发状态。平时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当接收到信息时,神经元开始放电,从静息状态转为激发状态。
当一个神经元放电时,它通过树突向其他相连的神经元释放一点化学物质。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所以被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功能可能是使下一个神经元跟着放电,也可能是抑制其放电。由于有成千上万个神经元与同一个神经元相连,在同一时间里,可能有数百个神经元向这个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有的使其放电,有的抑制其放电。这个神经元是否放电,将取决于数百个神经元的组合作用,而非单个神经元的功劳。
以视觉系统为例。当物体落在我的视网膜上,视感觉细胞被激发,其后相连的神经元马上就开始把这些信息连续不断地向大脑传送了。人们可能会以为,在大脑里存在着一定区域的神经元,和视网膜的感觉细胞有一一对应关系。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没有一个神经元是只和视网膜上一个感觉细胞相连的。
在大脑内,视神经区的某个神经元,只对视网膜上某个特定区域的光刺激起反应。此特定区域被称为这个神经元的感受野(这个词和“视野”类似,一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就是视网膜上一大簇细胞)。但有些神经元,并不一定在其感受野有光刺激就会放电,而是当这种光刺激符合某种模式时,才会放电。
比如说,有一种神经元,只有在其感受野边缘呈现光刺激而中心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闭中心细胞);另一种神经元则恰恰相反,只有在感受野中心呈现刺激而边缘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开中心细胞)。
另外一些神经元的放电可能会需要更复杂的刺激模式。科学家常常选用动物而非人类来做实验,在实验时,科学家不仅会固定动物的视网膜,还会固定光刺激的位置。有一次,科学家发现一个神经元,无论在视网膜哪个区域呈现刺激,都没有反应。由于意外,科学家在呈现刺激时,刺激发生了移动,神经元居然放电了。这个神经元放电条件不仅要求刺激有空间特性(感受野),还要求刺激有时间特性(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