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即为一部战争史。自北宋立国之后,先后与辽、金、西夏、蒙古展开国战,直至亡国,历时320年。若是宋朝军事水平真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孱弱,究竟要如何才能和前赴后继蜂拥而来的北方游牧名族打近乎300多年的战争?
先看北宋,它的对手辽国,确实很强大,宋方几次出兵,想收复幽、云等地,均以失败告终。但随后辽兵屡屡南下,在河东(今山西)没有任何进展,在河北,也只夺走易州,连后周世宗从辽方夺到的瀛、莫二州,也不曾夺回去,后来双方终于达成澶渊之盟,宋方的代价是每年奉送岁币。这在要面子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自然是会认为是丢脸的事,要遭谴责的。然而宋人并不这么看,最被现代史家称颂的王安石在《澶州》诗中写道:“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他不但不认为澶渊之盟是耻辱,反而认为那是寇准的丰功伟绩。这应当怎么解释?和议的达成本身,反映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当,论骑兵,辽比宋强,但宋方虽然进攻力量不足,防守则有余,而且经济实力远胜于辽,比辽更有耐久力。这样打下去,谁也吃不了谁,只能是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这对双方来说都是灾难,唯有议和对双方都好,可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生产能正常发展,生活也会有相应的改善。至于和约的内容,对于军力稍逊的一方,总是要多作些让步。就经济实力较强的宋方来说,付出一些钱财,也并不是难以胜任的负担,况且,还可以通过边境贸易(互市)得到补偿。用现代的语言说,化钱买安定。
就西夏而言,宋方的实力应当说要强于西夏,但西夏投靠辽,以辽牵制宋,使宋无法全力对付西夏,战争互有胜负,而逐渐往有利于宋的方面转化,到哲宗、徽宗时,宋已形成三面包围西夏之势,而经济实力不足的西夏,禁不起消耗战,宋夏的和议,虽然西夏以辽为后盾,取得宋的岁币,但它还是以承认宋正统地位为代价的。
南宋与金的实力相比,起初,金强宋弱,但过了十来年,情况不同了,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于是,出现了第一次和议。不久,兀术掌权,撕毁和约,全力南伐,企图灭亡南宋,但在岳飞、刘锜等军的连连打击下,不得不步步后退,宋方开始转入反攻。如果不是高宗与秦桧蓄意破坏,解除大将兵权,甚至不惜杀害名将岳飞,宋方是完全可能收复失地,至少黄河以南之地是能拿回来的。双方终于达成和约,宋以岁币了结。后来完颜亮南下,仍以失败告终。总的说来,宋、金双方实力基本相当,宋略弱一些。
南宋与蒙古相比,军力不如蒙古,这是事实,但应该看到,蒙古军在当时是打破天下无敌手的超级大国,被西方目为黄祸,他们往往只用几个月就踏平一个国家,唯独南宋坚持抵抗了好几十年,让蒙古可汗死于钓鱼城下。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能做到呢?以它的实力而言,几乎可以说仅次于蒙古,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难道世界上只容许有一个强国,其它都得算作“积贫积弱”的国家?就像现在,美国是超级大国,英、法等国难道都得列入“积贫积弱”的名单之中?
总结一个王朝的特点,得考虑和其他王朝用同一个尺子来衡量。唐朝曾经辉煌过一百多年,但安史之乱后到灭亡一百五十来年,时间和整个北宋差不多,地盘比北宋大不了多少,如果减去藩镇割据的地区,中央所能控制的地方比北宋还少得多。它还常常受回纥、吐蕃等国的欺负,农民造反的困扰,军阀的威胁,也曾被攻破京城,也曾为了酬谢回纥帮助收复东、西二京,每年付给岁币绢二万匹,甚至还有极不平等的互市,用大量钱财换得一批不能用的劣马,这连宋代也没有发生过,但在唐代发生了。要说贫和弱的程度,恐怕比宋还糟一些,至少也是难兄难弟吧!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称之为“积贫积弱”?西晋、东晋和北宋、南宋最为相似,都有两名皇帝当俘虏,都是京城南迁,为什么不称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为什么对各个王朝不能用同一尺寸来衡量?
先看北宋,它的对手辽国,确实很强大,宋方几次出兵,想收复幽、云等地,均以失败告终。但随后辽兵屡屡南下,在河东(今山西)没有任何进展,在河北,也只夺走易州,连后周世宗从辽方夺到的瀛、莫二州,也不曾夺回去,后来双方终于达成澶渊之盟,宋方的代价是每年奉送岁币。这在要面子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自然是会认为是丢脸的事,要遭谴责的。然而宋人并不这么看,最被现代史家称颂的王安石在《澶州》诗中写道:“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他不但不认为澶渊之盟是耻辱,反而认为那是寇准的丰功伟绩。这应当怎么解释?和议的达成本身,反映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当,论骑兵,辽比宋强,但宋方虽然进攻力量不足,防守则有余,而且经济实力远胜于辽,比辽更有耐久力。这样打下去,谁也吃不了谁,只能是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这对双方来说都是灾难,唯有议和对双方都好,可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生产能正常发展,生活也会有相应的改善。至于和约的内容,对于军力稍逊的一方,总是要多作些让步。就经济实力较强的宋方来说,付出一些钱财,也并不是难以胜任的负担,况且,还可以通过边境贸易(互市)得到补偿。用现代的语言说,化钱买安定。
就西夏而言,宋方的实力应当说要强于西夏,但西夏投靠辽,以辽牵制宋,使宋无法全力对付西夏,战争互有胜负,而逐渐往有利于宋的方面转化,到哲宗、徽宗时,宋已形成三面包围西夏之势,而经济实力不足的西夏,禁不起消耗战,宋夏的和议,虽然西夏以辽为后盾,取得宋的岁币,但它还是以承认宋正统地位为代价的。
南宋与金的实力相比,起初,金强宋弱,但过了十来年,情况不同了,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于是,出现了第一次和议。不久,兀术掌权,撕毁和约,全力南伐,企图灭亡南宋,但在岳飞、刘锜等军的连连打击下,不得不步步后退,宋方开始转入反攻。如果不是高宗与秦桧蓄意破坏,解除大将兵权,甚至不惜杀害名将岳飞,宋方是完全可能收复失地,至少黄河以南之地是能拿回来的。双方终于达成和约,宋以岁币了结。后来完颜亮南下,仍以失败告终。总的说来,宋、金双方实力基本相当,宋略弱一些。
南宋与蒙古相比,军力不如蒙古,这是事实,但应该看到,蒙古军在当时是打破天下无敌手的超级大国,被西方目为黄祸,他们往往只用几个月就踏平一个国家,唯独南宋坚持抵抗了好几十年,让蒙古可汗死于钓鱼城下。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能做到呢?以它的实力而言,几乎可以说仅次于蒙古,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难道世界上只容许有一个强国,其它都得算作“积贫积弱”的国家?就像现在,美国是超级大国,英、法等国难道都得列入“积贫积弱”的名单之中?
总结一个王朝的特点,得考虑和其他王朝用同一个尺子来衡量。唐朝曾经辉煌过一百多年,但安史之乱后到灭亡一百五十来年,时间和整个北宋差不多,地盘比北宋大不了多少,如果减去藩镇割据的地区,中央所能控制的地方比北宋还少得多。它还常常受回纥、吐蕃等国的欺负,农民造反的困扰,军阀的威胁,也曾被攻破京城,也曾为了酬谢回纥帮助收复东、西二京,每年付给岁币绢二万匹,甚至还有极不平等的互市,用大量钱财换得一批不能用的劣马,这连宋代也没有发生过,但在唐代发生了。要说贫和弱的程度,恐怕比宋还糟一些,至少也是难兄难弟吧!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称之为“积贫积弱”?西晋、东晋和北宋、南宋最为相似,都有两名皇帝当俘虏,都是京城南迁,为什么不称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为什么对各个王朝不能用同一尺寸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