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夏精神:忠诚与责任
对民族衣冠的守护,出于对祖国的赤诚忠心,体现人民对祖国的责任。
唐朝,吐蕃占领敦煌初期,尚乞心儿强行推行蕃化政策,让沙洲人民改易穿著、学说蕃语、赭面纹身。但是这些汉人,“没有忘记曾是大唐的子民,他们虽身着蕃装臣于蕃虏,但每年祭祀父祖的时候,都穿上中原汉人的服饰,号啕大哭,东向而拜,祭后再将汉服脱下秘密藏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落入吐蕃的汉人都未能见到敦煌重归大唐的那一天,而当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总是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大唐,后辈们为死去的先人穿上汉人的服色出殡入葬,使先人能够带着一点安慰在另一世界实现回归大唐的梦想。”(《吐蕃在敦煌推行的改革》赵晓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王昭君在和番的路上,在汉胡交界之处,将汉家衣服脱下,表示其心永留祖国。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胡酥入馔捐汉食,胡风中人裂汉衣。”(元·杨维桢《昭君曲》)
这时的汉家衣冠,则成了汉族人对祖国思念的寄托,这份忠心,其赤诚足可感召日月。
忠诚与责任本是相辅相成,有了对民族的忠诚,就有了民族责任感,至于那些对民族没有责任感没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忠义之心。而这份忠诚与责任,在剃发易服之时,炼出一句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初,顾炎武很明确提出了人民对民族的责任。他的《日知录》中写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勇,与有责焉耳矣!”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汉族人民对满清的反抗和对汉服的维护,正是出于对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
对民族衣冠的守护,出于对祖国的赤诚忠心,体现人民对祖国的责任。
唐朝,吐蕃占领敦煌初期,尚乞心儿强行推行蕃化政策,让沙洲人民改易穿著、学说蕃语、赭面纹身。但是这些汉人,“没有忘记曾是大唐的子民,他们虽身着蕃装臣于蕃虏,但每年祭祀父祖的时候,都穿上中原汉人的服饰,号啕大哭,东向而拜,祭后再将汉服脱下秘密藏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落入吐蕃的汉人都未能见到敦煌重归大唐的那一天,而当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总是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大唐,后辈们为死去的先人穿上汉人的服色出殡入葬,使先人能够带着一点安慰在另一世界实现回归大唐的梦想。”(《吐蕃在敦煌推行的改革》赵晓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王昭君在和番的路上,在汉胡交界之处,将汉家衣服脱下,表示其心永留祖国。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胡酥入馔捐汉食,胡风中人裂汉衣。”(元·杨维桢《昭君曲》)
这时的汉家衣冠,则成了汉族人对祖国思念的寄托,这份忠心,其赤诚足可感召日月。
忠诚与责任本是相辅相成,有了对民族的忠诚,就有了民族责任感,至于那些对民族没有责任感没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忠义之心。而这份忠诚与责任,在剃发易服之时,炼出一句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初,顾炎武很明确提出了人民对民族的责任。他的《日知录》中写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勇,与有责焉耳矣!”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汉族人民对满清的反抗和对汉服的维护,正是出于对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