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特产吧 关注:1贴子:17
  • 7回复贴,共1

桐城特产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欢迎大家来桐城特产吧交流。以后会有更多信息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8 18:56回复
    开吧啦,鸣炮。。。。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18 18:56
    回复
      桐城特产特别多。也特别好吃。不信就来试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18 18:57
      回复
        桐城水芹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18 19:11
        回复
          蒿子粑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2-19 00:59
          回复
            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20 14:02
            回复
              粉蒸肉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24 23:17
              回复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较多,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但“同山不同音,问路带翻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宗族深薮,崇尚儒风,“养子不读书,似如养圈猪”,已成为家规族训,所以千百年来,“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他们所走之路是:学—官—商,或学—商—官。所以自宋以后,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
                桐城派崛起以后有了“桐城文章甲天下”的美誉,桐城派在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继承发展者很多,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他们是桐城派的开创者和代表,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主要人物除方、刘、姚外,还有方氏门人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
                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方以智的《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庄(子)、司(马迁)为文章嫡传,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的主要倾向。钱澄之“屏弃俗学八股文,专治经书古文”,文章“精洁”、“典雅”,“使读者为之目明而心开”,为桐城派作了示范。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他以时文和古文创作名重于世,并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主张为文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而近代文坛,又出现鲁迅倡导的“未名社”,其主要成员除鲁迅、曹靖华外,有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李何林。有意思的是,除李何林是霍邱城里人外,其他四人皆霍邱叶集人,且都是叶集小学同班毕业。一个小镇四个青年,同为鲁迅所器重、培养,皆卓然成家,也是文坛佳话。叶集附近还出了一个著名文学家蒋光慈,同芜湖钱杏村(阿英)共同创办“太阳社”,蒋光慈小说在当时青年中影响很大。
                安徽人是中举大省,自古就有“人文郁起,为海内望,郁郁乎盛矣。”之称,安徽是一个既出人才又能锻炼人才的地方。安徽地处吴头楚尾,襟江带淮,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03 0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