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吧 关注:10,831贴子:202,959
  • 12回复贴,共1

【讨论】马邑之围武帝亲自统兵作战的可能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千古!


1楼2014-12-17 13:36回复
    二楼给大家,喵~~~


    3楼2014-12-17 13:38
    收起回复
      喵星期天在家扫书看中朝资料的时候,看到台湾研究秦汉史的邢义田先生的一片文章,叫论汉武帝在马邑之围中的角色。这片文章通过比较了《史记》,《汉书》以及刘向的《新序》,《说苑》中对马邑之围的不同记载,讨论了汉武帝在马邑之围中是否有可能“御驾亲征”亲自统兵作战。
      邢先生通过了严谨的对比和几位其他学者的观点(其中有喵上个帖子基本是照抄过来的劳干先生的回复),认为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而却在刘向《新序》一书中所载的汉武帝“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诱致单于”是可信的。
      但邢先生也说了这只是个人观点,究竟如何,已经不可靠。
      后文附录的几位学者观点也各有不一,阮芝生先生和严耕望先生都赞同作者的观点,劳干先生认为有异议。
      --------------------
      下面喵简略的复述一下邢义田先生的观点,然后再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大家都可以发!散!性!思!维!畅!所!欲!言!
      喵!
      -------------------
      小小声明一下这个个帖子本来是想等周五发的,因为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今天提前发出来了,喵还没组织好语言,有什么言辞或者逻辑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及时指出


      4楼2014-12-17 13:54
      回复
        这个议题发起的原因在于,拉开汉匈作战的那场大戏——马邑之围,在史记汉书以及新序里的记载不一样。
        刘向的《新序·善谋》是最全版本,一共记载了三件事,1,王恢与韩安国之议论。2、马邑之伏。3,武帝下轮台召从安国息兵安民之本谋。
        《史记·韩长孺列传》1、没写。2、写了一点。3,没写。
        《汉书》:除了增加了1200多个字的王恢与韩安国的议论,剩下全抄史记的。
        那么从这三个版本来看,新序多出来的这几个字,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到底是真是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12-17 14:08
        回复
          先说专家观点哈。先给几件事情标明个顺序,下面好叙述。
          【1】王恢与韩安国之议论。
          【2】马邑之伏。
          【3】武帝下轮台召从安国息兵安民之本谋。
          邢先生认为是可信的,理由如下:
          一、从史书作者角度来说:
          1,《新序·善谋下》一文中所载的西汉的十四件事,除了和史记汉书所说的文字上略有差异外,都可以相印证,与史实几乎没有出入。(问题就出在这个几乎上)
          而关于马邑之围的三件事,史记未记载的那两件1和3是根据朝议记录形成的。其中3,善谋之截取了大意,详细内容记载在《汉书·西域传》里,而汉书和新序两书关于此事的内容都是根据诏令旧档,没有异议,所以说,如果1,3两件事的来源都是诏令旧档而非依附于史记的话,那么《新序·善谋》记载了【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这句话的第2件事,最有可能也是来源于诏令旧档。
          ,(喵简化一下这段话的逻辑就是,同一件事,1和3都的来源都是诏令旧档,所以2最有可能的来源也是诏令旧档。)
          2,关于【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这句话史记和汉书均未记载,司马迁不写的原因是因为《史记》秉承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班固不谢的原因怎是因为命令班固在兰台修史的汉明帝觉得司马迁的史记“微文讽讥”,认为著史不可以贬损当世,以歌功颂德为忠臣。班固之前为了写这书差点连命都丢了,现在捡了一条回来,既然皇帝发话了,班固自然要伏诵圣论,以颂汉德,所以班固也不写。
          (喵简化一下,就是司马迁不写是因为为武帝尊者讳,班固不写是因为皇帝说了司马迁讽刺武帝,所以不许写。。。司马迁真冤,这都什么逻辑……)
          3、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司马迁还是为尊者讳,而班固却自视甚高看不上刘向的那一对像小说一样的玩意,所以也不写……但是!刘向的书在东汉时是被众人认为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而且班固自己也很推崇刘向(这都什么逻辑)比如《汉书·东方朔传》里在写到东方朔能言善辩的时候说,刘向说他写东方朔的时候,曾经去问过认识东方朔的长老贤人,那么既然刘向写东方朔的时候去问了,所以写汉武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可能也去问了。(……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12-17 14:54
          收起回复
            竟然没人插楼……喵好伤心……喵可是翘课了来开帖子的,喵的帖子里不介意大家插楼的


            8楼2014-12-17 15:15
            回复
              上面把专家学者的观点说完了,呼~~~喘口气好累,果然专家学者的思维不是喵能理解的,所以喵这辈子也不打算当专家学者了。
              下面喵说说自己的关于这件事情的理解。
              喵认为马邑之战与汉武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论从决定出击到策划再到执行,都离不开汉武帝本人的意志,但不认为汉武帝本人亲自参加了马邑之围的军事行动。
              理由如下:
              一、从历史文献记载不一致的方面。(默默吐槽一句刘向真是多嘴……)
              这件事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只是从在于西汉中晚期的一本类似于小说的文学著作里。前面各位专家学者质疑史记为尊者讳是站不住脚的,司马迁为了写这书那叫一个忍辱负重,西汉武帝朝以及以前的那些破事啥都写了,什么打了败仗扔了孩子还有男宠啥的,什么见不得人的都写了,没必要单单隐瞒一个马邑之战。再说在其他事上,也没有直接证据司马迁对当朝者有所隐瞒,同理班固,他什么都抄了,也没必要单单不抄马邑之战这句话。
              另外,文章本身中还提到了《汉书》的资料来源问题,公认的汉书的资料和新序一样是来源于史记和旧召存档的,刘向可能是在石渠阁看到的,班固则是在兰台修史的时候见到的,那么既然班固的史料是来源于存档旧召书,那召书都写了他有什么不敢写的,召书都没写又怎么能确定这件事的真实行?
              至于刘向的书一向严谨,而且他的书还都是在石渠阁编出来的,喵没看过新序,也没考证过,所以不做评论,不否认他的书严谨,但是我单纯好奇他自己说的询问见过东方朔能言善辩的老者这件事,能从武帝朝活到宣帝在活到元帝还有成帝的老者……在那个平均寿命也就3,0多岁的年代,能有几个……而且就按之前观点所说,他的确见到了那么仅剩的一两个核实了东方朔的确能言善辩,那么怎么确定他一定去问了老人汉武帝有没有御驾亲征这事?所以说,没有真凭实据这事猜测而已。
              (另外喵插一句,御驾亲征这件事,还真像是民间风言风语传出来的,有可能他还真去问了……想当年,孝武皇帝亲自统兵三十万,围单于于马邑……)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12-17 15:34
              回复
                二、马邑之战本身。
                为了客观公正,喵不用史记也不用新序,用正史汉书在来回顾一下马邑之围。
                主要分析一下几件事:
                1、马邑之战真的非常丢人么?以至于丢人丢到汉武帝连提都禁止提?
                2、王恢到底是为什么被杀了?
                3、韩安国带君受过从此一再被贬?
                汉书·马邑之围部分
                (前面唠唠叨叨王恢和韩安国辩论的部分省略了。)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约单于入马邑纵兵。王恢、李息别从代主击辎重。于是单于入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觉之,还去。语在《匈奴传》。塞下传言单于已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王恢等皆罢兵。
                上怒恢不出击单于辎重也,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祗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于是下恢廷尉,廷尉当恢逗桡,当斩。恢行千金丞相蚡,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朱恢,是为匈奴报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蚡言告上。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乃自杀。
                安国为人多大略,知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贪耆财利,然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于梁举壶遂、臧固,至它,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为御史大夫五年,丞相蚡薨。安国行丞相事,引堕车,蹇。上欲用安国为丞相,使使视,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愈,复为中尉。岁余,徒为卫尉。而将军卫青等击匈奴,破龙城。明年,匈奴大入边。语在《青传》。
                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阳,捕生口虏,言匈奴远去。即上言方佃作时,请且罢屯。罢屯月余,匈奴大入上谷、渔阳。安国壁乃有七百余人,出与战,安国伤,入壁。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去。上怒,使使责让安国。徙益东,屯右北平。是时,虏言当入东方。
                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下迁。新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斥疏,将屯又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乃益东徙,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
                1,马邑之战的前因后果大家都知道喵就不再赘述了,结果就是三十万汉军出城打了一场酱油,连个匈奴的影子都没看到。可能不能算是胜仗,比较客观的说,喵认为是一次没有达到预期战略目的的军事行动,但是说败仗也说不过去,因为压根就没打。
                要说丢人吧,是挺丢人的,可比白登之围买通了人家老婆,逃回来还丢人?比吕后给冒顿单于的会书还丢人?比李广利打了个西域被关在玉门关外还丢人?不至于吧。
                2、王恢为什么死。
                从上段文章里的红色浅色的字可以看出来,汉武帝杀了王恢,不是因为他提倡出兵,而是他提倡了出兵后自己练一兵一卒都没放。还狡辩说要提汉武帝剩下那三万人,那么在这种大汉第一次倾全国之力汇集军马三十万准备一鼓作气解决匈奴问题的重大战役中,这种情况下,胜败固然重要,可敢于出兵的勇气和态度更重要,极力主张出兵的人竟然是这么个态度……汉武帝杀之以谢天下,于情于理都说得通。
                3、韩安国马邑之战后被不停贬职?
                是被贬了,可真的跟马邑没关系,元光四年还让他当丞相的,结果他自己摔断了腿……喵认为韩安国彻底悲剧是在元朔元年那次把屯兵都解散了回家种地,接过导致渔阳右北平被攻陷……话说这真是自作孽跟汉武帝一点关系都没有。
                另外关于人物性格方面既然大家都是在猜测推断,喵也推断一句
                野猪是那种做了不敢承认,拿得起放不下的人?
                喵不这么认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12-17 15:56
                收起回复
                  三、汉武帝本身有没有“作案”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客观分析一下,皇帝御驾亲征这事,西汉只有高祖干过,所以用高祖来作对比。
                  时间:《汉书·武帝纪》里记载马邑之战讨论是在元光二年春天,出兵是在六月,然后六月底就打完了回来了,总共就用了一个月,马邑是在现在的山西。
                  《汉书·高祖纪》里关于平城之围的具体时间没有表述的很清楚,因为高祖平城之围是一系列战役之前还有打别的,然后打啊打啊的,就打到平城去了,但是有一个十月和十二月的表述,也就是至少两个月还没打完(这段喵手边现在没有史记就不翻了,具体的周末补上。)
                  所以说,对比高祖出征的时间,马邑之围本身人数多于高祖,但是时间过短,天子出征准备的事项势必会比一般将军出征繁杂,所以,喵认为,从时间上看,汉武帝不太可能亲自统兵去了马邑。
                  地点:其实跟地点也没太大关系,皆这个词来说吧。就是马邑是在山西,而西汉的都城是在长安,天子离开未央宫一个月竟然没人知道?对比一下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文帝大怒之下准备御驾亲征,接过被一大堆人劝了回去,怎么文帝的孙子就这么悲剧,小小年纪御驾亲征都没人劝……而且没准出去了一个月都没人知道……
                  条件:1,举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元光二年汉武帝还没儿子呢,太子都没有,监国都没有,皇帝就敢跑去打仗了?
                  2,元光二年丞相时田蚡,朝廷没有太尉,野猪陛下和他这个舅舅的关系,敢问野猪陛下就放心把朝廷大事全部交给这个恨不得把武库都搬到自己家的舅舅,然后带着御史大夫走了?
                  所以说,从以上两点看来,喵认为远光二年没有能具备武帝亲自出征的条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4-12-17 16:10
                  回复
                    最后一个,喵要累死了!
                    逻辑都不通顺了觉得自己开始胡说了= =
                    注意一下马邑之战的领兵将领。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
                    御史大夫领兵,带着卫尉,太仆,大行令和太中大夫。
                    首先喵觉得四个将军跟着皇帝出去打仗有点寒碜……
                    而且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值得注意,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太仆
                    御史大夫的职位过高:参见立国以后高祖亲征,没有带着副丞相去打仗的,经常带的人是陈平。
                    太仆大家都知道,是给皇帝驾车的,高祖时期太仆是夏侯婴。基本上是跟随高祖的脚步,每一场战役都有他的身影,这么说来,马邑之战也有太仆的身影,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太仆有可能是根据皇帝出征的呢?
                    喵认为还是没可能,下面贴一段夏侯婴的列传。
                    汉王立为皇帝,赐益婴三千户。其秋,以车骑将军从击破燕王臧荼。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至平城,为胡所围,还军东垣从击陈豨,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军曲逆下,破之,卒斩敞及特将五人。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攻下东垣。
                      黥布反,以车骑将军先出,攻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又进击破布上柱国军及大司马军。又进破布别将肥诛。婴身生得左司马一人,所将卒斩其小将十人,追北至淮上。益食二千五百户。布已破,高帝归,定令婴食颍阴五千户,除前所食邑。
                    从夏侯婴的传记中看出,夏侯婴跟随刘邦作战,大都有从,从击两个字,而公孙贺为独立的一支队伍,从来没出现过从,从击这些词。另外在后期元光六年,元朔二年,元朔五年,元朔六年……好多年公孙贺跟随卫帅出征的例子来看,他都是以太仆身份自己出去的,并没有跟着武帝。
                    所以:从太仆这个职位的独立领兵这一点来看,汉武帝也没有出现在马邑之战里的可能性。
                    综上,喵认为不论从哪点说,马邑之战野猪都没去。
                    总结完毕,累死了……
                    大家快点都来讨论,这可是个新话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12-17 16:25
                    回复
                      对了还有一点,就是马邑之战本身最大的特点,借用汉武大帝里卫帅的话说,用600人去围堵一个狍子,能成功都是侥幸。
                      马邑之围最大的特点在于该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汉军这一战之所以没成功,隐蔽工作没做好有很大的关系。
                      可要是连皇帝都亲自带兵去了,这仗还有个毛的隐蔽性?
                      再加上野猪陛下张扬高调的性格,喵简直第一反应就是元封元年的那次公开的耀武扬威……


                      16楼2014-12-17 16:42
                      回复
                        是不是喵的逻辑太混乱了


                        18楼2014-12-20 20:42
                        回复
                          upupup


                          23楼2015-01-26 12: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