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w3e4r5t6y72吧 关注:215贴子:27,429

为何日本人没打进潼关! ( 转帖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几天看了一部电视剧 << 兵出潼关 >> , 感触良多,于是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转来共享!
籍以此文,深切缅怀在中条山战役中殉国的陕军将士!


IP属地:陕西1楼2014-12-14 01:20回复
    六月六日,在现代人的眼里,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日子。
    而七十年前的这天,在中条山悬崖顶却上演了一幕惊天动地的悲剧:八百多名陕西新兵弹尽粮绝,在持枪荷弹蜂拥而上的日军紧逼下,视死如归,齐刷刷地朝着西北老家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从容不迫地扑入奔腾咆哮的黄河……。
    最后一名跳河的士兵,双手紧攥着已被枪弹撕裂的军旗,吼出了秦腔《金沙滩》中杨继业的几句唱腔: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与此同时,在相距十余里的马家崖上,200多位宁死不屈的陕军工兵营将士也集体跃入黄河……


    IP属地:陕西2楼2014-12-14 01:20
    回复
      这支由杨虎城十九路军改编而成的部队,隶属于中国第一战区第四集团军,由清一色的陕西子弟兵组成,番号为第三十一军团。陕西人,特别是关中子弟,素有“冷娃”之称。“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冷娃排两行”。所谓的“冷”,近似于现代人说的“酷”。也就是不热情,不献媚,少言寡语,说话办事直来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也就是认死理,一根筋,八头牛也拉不回,倔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


      IP属地:陕西4楼2014-12-14 01:21
      回复
        疯狂的日军将这群“敢把天戳个窟窿”的冷娃,逼上了战争的风口浪尖。1938年3月,日军攻占太原,兵临风陵渡,试图攻进潼关,占领大西北。在此危难时刻,三十一军团三万名陕西冷娃,三人一条枪,一人一把大刀片,揣着父老乡亲的重托,毅然出关,布防于山西南部中条山上,牢牢守住这道潼关的天然屏障。
        在此后长达三年的艰苦岁月里,部队历经惨烈的“永济血战”、“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挫败日军11次扫荡,以阵亡27000人的惨痛代价,拒十余万鬼子于潼关之外,以死保卫陕西和大西北,稳定全国战局。使日军不得不把中条山称为中国战区的“盲肠”!


        IP属地:陕西5楼2014-12-14 01:21
        收起回复
          1938年6月初,最为惨烈的“六六战役”打响了。日军集中了两个师团,八十余门野炮、30辆战车、38架飞机,向中条山守军发起了猛烈进攻,而三十一军团177师驻守的陌南镇,成为日军进攻的首要目标。
          6月6日,战斗从凌晨3时打到下午4时,177师与数倍日军反复冲杀,损失过半,陌南终于失守,部队被日军飞机坦克逼向了黄河岸边。前面是步步逼近的日军,身后是浊浪翻滚的黄河。177师的师长陈硕儒,孤注一掷,命令40名机枪手,组成敢死队,一字排开在前开路,返身杀向日军,冲出了黄河滩。


          IP属地:陕西6楼2014-12-14 01:21
          回复
            据幸存者讲述:陕军缺枪少弹,打仗仅靠血气之勇。冲锋时,官兵一律跟在敢死队后面光膀子耍大刀,杀得满山遍野都是血浆。冷娃抡大刀没路数,光是乱砍,只往前冲决不后退。因为往后退,也无法下脚,满地尸体啊。
            最悲壮的是新兵团千余名战士,大多为十六七岁年龄。来不得及训练就拉上战场,加之装备十分破旧,未跟上师长的反冲锋。只好边打边退,伤亡严重。仅剩下的八百余人,被逼上了黄河岸边绝壁。弹尽粮绝后,面对两倍于己的敌人,无一投降,上演了文头记述的那一惨剧……。


            IP属地:陕西7楼2014-12-14 01:22
            回复
              三天后,第四集团军孙蔚如总司令在新兵遇难的黄河滩上召开公祭大会,将士一律臂挽黑纱。河风凄凄,哀乐阵阵,纸钱飞舞,祭蜡忽闪,涛声不断,泣声一片。
              有人突然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挺立。下河打捞后,拖出两具尸首,分别为交战的两国士兵。旗杆从日本兵的后背穿过,直透前胸。在鬼子尸体上,压着紧攥着旗杆的中国兵,他就是那位吼着秦腔最后跳入黄河的旗手。孙司令面对黄河,热泪盈眶,攥拳起誓:此仇不报,孙某自当引颈自戮,以谢国人!


              IP属地:陕西8楼2014-12-14 01:22
              收起回复
                “六六战役”使近万名陕西官兵壮烈殉国,也使日军伤亡严重。战后,日军在运城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仅在会场上摆放的阵亡军官骨灰罐就高达1700多个……
                西安媒体发出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战役结束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热情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IP属地:陕西9楼2014-12-14 01:22
                回复
                  而这些“铁柱子”却一直未得到上层公正待遇。从杨虎城兵谏开始,陕军就被老蒋视为眼中钉,缩编建制,限制给养,士兵苦不堪言。在阻挡日军北上问题上,史料只讲黄河决堤,只字不提陕军在中条山上的三年伟绩。
                  陕军将士在完成中条山驻守任务,又转战中原。三万将士,抗战胜利后,只有极少数幸存者返乡。解放后又被戴上敌伪分子帽子,忍受屈辱,吃尽苦头。


                  IP属地:陕西10楼2014-12-14 01:23
                  回复
                    但是,历史是公正的。几十年过去了,山是那道山,河是那道河,关还是那道关,人们终于想起了那群用鲜活的生命和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保卫三秦、保卫西北、保卫中原,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的陕西冷娃。他们丰功伟绩,犹如滔滔黄河、绵绵中条,巍巍潼关,与世长存!
                    伟哉!陕军三十一军团!雄哉!英勇的陕西冷娃!壮哉!我那充满血气的祖辈!


                    IP属地:陕西11楼2014-12-14 01:23
                    回复
                      再说陕西冷娃之一:关中人的性格特质
                      侃了侃陕军将士血战中条山的冷娃精神。意犹未尽,还想再侃几篇。
                      老夫这半辈子和天南海北的人都打过交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乡的性格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这些共性固然有优有劣。但是,能经常将这些优劣合一的性格特质直白于世的,全中国只有一种人,那就是祖居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关中土著。
                      关中人外号陕西冷娃。别人糟践他,骂他是冷娃。他自己却毫不在乎地宣称:自己就是冷娃。颇有点“额是冷娃额怕谁”的味道。


                      IP属地:陕西12楼2014-12-14 01:25
                      回复
                        啥是“冷娃”?就是具备“生、冷、倔、蹭(ceng)”四大性格特征的人。此定义并非老夫创造,“剽窃”吴宓先生概念而已。吴老爷子是近代关中才子,老牌海归,1941年教育部首聘教授,著名西洋文学家。曾任教于东南大、东北大、清华、川大和武大等名校,大名鼎鼎的钱钟书即为其得意门生。他老人家的话是不会错的。
                        近代史上,还有位肯定“冷娃”概念的关中大学者,那就是被誉为“近代书圣”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老爷子当年在南京“伴君”,听到自己的小老乡杨虎城发动兵谏,软禁“君王”的消息后,对天长叹:真是个陕西冷娃,把天戳了个窟窿!


                        IP属地:陕西13楼2014-12-14 01:25
                        回复
                          在关中人性格中,“生”“冷”是相联系的。这与“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下跑的除了汽车,逮嘛吃嘛”的广东人的“生猛”是两回事,更没有“楞”的含义。而是从“冷热”中引申出来的,让外地人感觉到有些难以接近的意思。
                          老夫曾在靠近川鄂的陕南山区生活过很长时间。陕南人见了路过家门的人总要热情地招呼:“吃了没有?”“进来吃点嘛”。至于近乎以后,再算计点什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关中人不是这样,到了吃饭时间,见乡亲进门才问:“吃了没有?”。若回答“没吃”,就会说:“都啥时候了,咋还没吃?快回家吃饭去。”因为关中老乡认为:到人家里讨饭吃,非懒即贪,是丢人的事,没必要说虚话。故而,乡里乡亲并不觉得此话难听。对外地人来说,绝对是难以接受的。


                          IP属地:陕西14楼2014-12-14 01:25
                          回复
                            外地人更难接受的是关中人的“冷傲”和“木讷”。“长安自古帝王都”,“君子敏于行讷于言”的古训影响很深。若志趣相左,话不投机,冷然如冰,让你永远觉得陌生;若志趣相投,把心都掏出来给你吃也乐意,干事要紧,多说无益。所以有人说:关中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马路(直的);关中人的脸,像临潼的兵马俑(冷峻)。颇有古代剑客的味道,故而称之为“西北狼”。


                            IP属地:陕西15楼2014-12-14 01:26
                            收起回复
                              俺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出差是到上海。那时候,上海人欺生。在南京路,让俺窝了一肚子火。回到公司驻沪办事处,免不了唠叨几句。一位高鼻梁大眼睛老是看不到笑容的大哥开口就骂:“你是个瓜皮(笨蛋)!跟上海人有啥谝(说)的?他骂你能听懂吗?下次遇到这事,第一反应就是挥拳头”。俺知道他是一只典型的“西北狼”。
                              关中人生冷并不只对外人。对亲属朋友更是如此。不少关中男人不苟言笑。在晚辈面前,脸拽得像西安城墙一样平,面冷得像挂了霜一样寒,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这德行。却自我标榜:“宁可给个好心,不能给个好脸


                              IP属地:陕西16楼2014-12-14 0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