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飞正传吧 关注:415贴子:965

史上最强《西游记》解注!《西游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见的玄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来都有很多人对《西游记》进行注解,这样一部看似神怪小说的书位列四大名著,不是没有原因的。高人看《西游记》能看出玄机,看出门道;道行低的人呢,知道里边有玄机,但是参不透;没有道行的人呢看起来就千差万别了,心术不正的看出阴谋来,别有用心的人看出阶级斗争来,一般俗人呢,完全就当故事看了。
后面要贴出的就是高人看西游,作者挪威龙王,在天涯发的帖子,静心看下去,保证跟你原来认识的《西游记》不一样,你会发现,“啊,原来这样啊,竟然有那么多天机”。
好了,废话少说,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游记》到底隐藏了哪些玄机!


1楼2014-12-09 10:13回复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一回 (1)开篇怎么在讲宇宙起源?
      《西游记》这一开篇,第一回的回目就叫“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一开篇似乎根本就不是小说,却是在讲修炼的大道。其他国家的名著,其实都不象中国古典小说那样开篇就扑面而来的雄浑的气魄,一上来就天上地下,比如《三国演义》,比如《水浒传》、比如《红楼梦》、比如这个《西游记》,等等。中国古典小说,也没有哪一部象《西游记》这样开篇就标题直点修行、正文直点这世界的起源是。
    《西游记》第一回的题目就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按照明代流行的文化观念来说,不管是不是受过私塾教育、也不论是不是识字的人,一听这个题目,多一转念的转折都不需要,当下即知道小说所述乃修道相关的事。
    一转入正文,开篇就是一首诗,道得正是世界起源之事。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小时候,妈妈教我识字,识字之后,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文革前出版的一本中国神话故事书,图文并茂,第一个故事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第二个故事,就是女娲造人,第三个故事,就是黄帝战蚩尤,……。要知道,那时候正是文革。所以后来,对中国古典神话故事,我太有感情了。
    为啥修炼要跟世界起源,跟盘古开天地挂钩呢?
    以我多年研读古籍的经验,我认为,因为修炼就是创世纪嘛,道家讲小宇宙、佛家讲天国世界,基督讲天国、上帝讲天国。要创世,就得知道世界的起源,不知道起源,不知道别人怎么创世,你怎么创世呢?连个参考都没有,那不就得胡来了。胡来能成么?肯定不成。
    要创世,当然还得知道世界的结构,不知道世界的结构,当然也创不成。如果不知道世界的真实结构,那创世就像小孩子堆沙子一样的玩耍了。所以么,在我看来,圣经的开篇必须是创世纪,《西游记》的开篇,也一定要是创世相关的。既然创世,那是不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之间,世界构造各不相同的?不是的,一定是一样的。而圣经创世纪、中国盘古开天地,讲到的宇宙的结构,你不发现,其实是一样的么?
    很多人没有分析过,全世界古代的宇宙理论,是一样。原因是首先不相信,以为人家圣贤之书上面,是在泛泛的讲理论、或者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而故意拉高自己的档次,但并不是的,人家是在说实实在在的宇宙结构、物质结构。其次是,被文字的涵义给迷惑了。古代人的社会观念、人文概念、很多字词的涵义,跟现在人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呢?就是古代人的观念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面的。古代的字儿,每一个词儿,跟当时人们的观念是对应着的多层面的。按照本人的看法,盘古开天地,根据古代的宇宙观,是一层一层的组合的。混沌未分,等于说上帝所行走的虚空。那个层面上,没有人类是当然的了,那么微观。盘古到来,开辟了新的天地,把混沌虚空组合出清浊、阴阳、二极两仪。
    “覆载群生”,芸芸众生灵,被覆盖、涵盖的同时,又是被承载的,即被内含、又被托载。被什么内含?被宇宙、被银河、被太阳系等等所内含。被什么承载?被大地、被土石。宇宙也好、大地也好,大小相差巨大,却是同一个层面的。这不是错误、不是乱说、不是悖论,这是宇宙结构跟现在人所以为的不一样。
    创造了宇宙和众生,盘古依靠工具的是什么呢?是“至仁”,也就是“善”。发明万物皆成善,生发、创生出来的其下的一切,都成于这个善,这个至仁。
    好了,你应该明白,修道人为什么要修善了吧。这个善,这个至仁,他可以生发万物,当初盘古就是借助他来创世的。这就是造化会元功,造天地、化万物、**汇聚原始的因素、成就一切。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善、仁、义,都有善的因子,因为这个因子,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创生自己小世界中的一切,堪比聚宝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盛的生命力。


    2楼2014-12-09 10:14
    回复
        释厄,从苦厄、困窘中解脱出来,这才是《西游记》所要探讨的。人的一切苦厄、困窘,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偏离了盘古也好、上帝也好,他们这些开创这个世界的开创者所遵循的原则:至仁、善。所以么,你知道是怎么离开了这一切吗?那你得知道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知道了,就好办了。
      怎么,不知道?那你麻烦大了,请继续梦游,洗洗继续睡吧。
      诗词简述创世之后,就来到了三界,开始详述天地间日月星辰、与人的创生:“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这一层一层的机关运作,层层错落、推演,仿佛一层一层的齿轮带动一样,世界、三界、三才,就这样产生、就这样运作了。修行么,也就要逆途而上,演练和合。节气、天时,对于传统的道家修炼非常重要,至关重要,他们要顺着天极运转,选择可以逆合的时候,过了时辰就不行了。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怎么来的呢?“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很简短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在里面。三皇、五帝,跟盘古创世是接力的,他们是有先有后、是一层、一层的往下承递,定了人伦之后,人才有了完整的形。不光光是人类的身体,定了人伦之后,人才完整起来。
      人的一切都定了之后,世界上就出现了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好像这个说法,跟佛经中真的很不一样。再说了佛经中是真是假,也没法儿分辨。只是,如果,如果这个四大部洲,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按照前面的世界创造的程序上来讲,很可能不是我们这个层面的。《西游记》中说到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这个十洲,可不是四大部洲哦!花果山虽然在东胜神洲,居然是十洲的祖脉!那么也就是说,还起码有另外的六个大洲。但是前面又明明说得很清楚“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三岛好说,起码我们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东海三仙山的传说,三个在海中漂浮的仙山,称作岛自然毫无疑问的没问题。蓬莱、瀛洲、方丈,三个水中的仙岛,可以很容易的判断,他们并不存在于我们这个空间。这个四大部洲,根据古代的物质分层结构,也不存在于我们这个层面的空间。但是另外六个部洲在哪里呢?存疑。
      按道理说,应该是有了几大部洲之后,再有了花果山。可是《西游记》却说,这个花果山是十洲的祖脉,也就是说,先有花果山,再有十大洲,起码也得说,花果山的出现不会晚于十大洲。按照佛经讲,四大部洲跟佛们有关系,按照中国传统道家讲,三仙山跟修道有关系。按照《西游记》讲,这个花果山跟佛国、跟道的世界,都很有关系。你看看,事情就在细节上,故事的开篇、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就点到了很多根子上的事儿。既然花果山如此家世渊源,孙悟空他又是道家、又是佛家的修炼,就成了必然中的必然。
      疑虑暂且都放在一边,我们就让创世之轮继续运转。石猴的身世且是不凡。花果山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因缘际会的特殊而又特殊。山上特殊位置的特殊尺寸的、特殊构造的石头,孕育了一个特殊又特殊的生命——石猴。没得说,这只猴子不是一般的特殊。花果山位置特殊“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山石的尺寸特殊“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山石的构造特殊“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不消多说了,这个花果山,跟人类在一大层,可具体细分的来说,不在我们现在人类生存的这层空间,那么这个石猴子一出生,自然也不在我们这个空间。整个《西游记》,提到的很多场景,都不是我们这个层面上的,有高层面的,有低层面的。这个高低层面,不是上下,却是嵌套的关系。
      中国传统上的道家,很注重数字,关注一些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数字,有的数字不大,有的数字就非常大,有的数字,大得超过了人类所知的历史。这些数字,按照传统的世界构造学说,就不奇怪了,那是这个世界一层一层的运作的机理,变动的规律。我们这个层面的世界空间,其变动,随着上下的变动而变动,就像齿轮传动一样。齿轮的齿数是固定的,每个齿轮的齿数都是不变的,但是一大堆齿轮交错带动,运转的结果就让人眼花缭乱、觉得变化无穷了。其实是很有规律的。
      现在的人们无法接受这些规律,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人之外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些规律基本上都体现在其它层面的空间。并且,古代人所讲到的东西,由于是多层面立体感受到的立体的规律。这些规律,需要用身体、用心灵去体察,对,用心灵去“体察”,人的身体、人的意识观念、跟宇宙一样,也是多层面的。
      比如,一样的风吹草动,其来源可能是各个空间对映下来的。但是到底是哪个空间对映下来的呢?是哪个层面的什么生灵搞出的事情?这种事情,只有修炼有素、或者说天生好根基的人才能判断的更准确、更精确。要命的地方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文化,是需要身体去理解的。古代人很多人都能体察出来。可是现在不行了。现在,身体理解不了的人,他自然就会认为古代的很多说法是虚无缥缈的了。也就是他这个身体、他这个最好的工具,他运做不了,弄坏了。


      3楼2014-12-09 10:15
      回复
        第一回 (2)隐藏的境界
        自始至终《西游记》行文中,诗句、对仗句俯拾皆是。“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一部神怪小说,一部修炼故事,怎么会这么多对仗句呢?诗词对仗我不大懂,我只知道一个历史的大趋势。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越是阴阳失衡的时候,越是需要调和阴阳,所有文体的流行,都是跟这个阴阳逐渐失衡的大趋势吻合的。到得清末,已经阴阳分崩离析、文失其刚、武失其传,盛行对联、以调和之。明代盛行修道,多不入门径,阅读阴阳平衡的对仗诗句,自然也有调和阴阳的功效,宋词的节奏、合乎人体韵律、合乎天地的气息,唐诗圆润无方、浑然如丹、天然就是修炼人的境界,而古老的《诗经》,看似质朴、其实更不一般,每一首都天然合乎易经的卦象。
        每一种文体,自有他应在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的人,就算模仿了文体,仍然是空有其表,跟这种文体真正所在的境界对不上号,那么看上去自然就空荡荡的。现在人再聪明绝顶,也写不出来诗经那样的境界,也写不出来宋词、唐诗的境界,也写不出来明小说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自然写不到那个境界。中国古代文化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有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这个物质结构所促成——分层。那深邃的又似乎是触手可及的悠然韵味,你看得到、体味得到,就是捕捉不到。
        所以我觉得,《西游记》作者被后人给低估了,他的《西游记》、里面的阴阳对仗、诗词境界,可以使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调和气息、和合阴阳。那么多人喜欢他,津津乐道数百年,在我看来,并不只是小说内容的生动有趣,他有着这种隐形的调和剂。如果翻译成外文,我相信,这些隐形的因素会被失去大半。
        且看看花果山都有什么珍禽异兽。彩凤,麒麟,锦鸡,龙,寿鹿,仙狐,玄鹤。其中的凤、麒麟、龙,属于超级祥瑞的动物,据说由于近代消失,现代人无法采信。其它几种锦鸡、鹿、狐、鹤,则为中国常见的比较代表祥瑞的动物。就是么,花果山是祥瑞之地,自然都是祥瑞的物种。这几种动物,属于水陆空都有了。哎,说到祥瑞动物、说到水陆空,您不觉得少了点什么吗?对了,是龟。花果山这么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好地方,没有古人喜欢的龟。是有点不应该啊。可是作者会遗忘吗?为什么就没有龟?
        话题还是回到我们的主角身上吧,看一看石猴的出世。那块有着九宫八卦的九窍八孔的大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按照现在审视神话故事的角度来看:石猴的出世是非常富于瑰丽想象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当真了的话更是荒谬的。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的结构,真的如神话故事所描述的那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可是,如果世界的结构,真的是古人所说的分层构造的,那古往今来一切学说理论,我打保票,全部可以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全部可以溶为一体,就这么奇妙、就这么不可思议。
        且说这仙石与石猴。虽说石猴出世的很晚,但是这个仙石的来历,那可是古老了去了,它居然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一直是存在的,不管经历过多少劫,多少次毁灭与重建,这个仙石,居然是跟这个宇宙,这个盘古开创的宇宙,是同龄的。
        这块仙石,既古老,又灵异,符合九宫八卦,**十洲祖脉,产一仙卵,化育出来一个五官具备、四肢皆全的,似乎应该是一个人啊!天地之间,人为大。但是没有,它孕育出来的竟然是一只猴子。还有更不可思议的,这石猴刚刚出生“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学爬学走不算稀奇,所有的动物昆虫出生后就自然的开始爬动、行走了。但是稀奇的是这只应该什么都还不懂的猴子,马上就不学自通的“拜了四方”!懂得礼仪,这可是连没有经过教化的人类都不懂的事情。这个猴子天生就会礼仪,比受过教育的人还懂文明。拜四方,属于是拜见四方诸神,四方诸神属于地上神,相当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神。这个猴子,如果真的没人教它就会礼拜神灵,一个最大的可能是,它一出生就能看见这些地上的神灵。如果这些神灵是属于人类看不见的,那么他们应该都不在人类所在的这个空间。如果猴子看得见,那又反过来说明,猴子不在人类这个层面。


        4楼2014-12-09 10:15
        回复
          第一回 (3)心转福至
          千里眼、顺风耳二位神仙,看名字就知道他们的特殊才能是什么了。这个千里眼,眼睛不光是看得远,而且还有超级缩放功能,他在天庭上面,跟这个东胜神洲的傲来国,相距不知道几千万里之遥,但是可以精确看到仙石、石猴、并且还可以看到石猴吃的食物是什么。仙石应该至少是以米来度量的,我说最少有个一米方圆,应该不为过吧。石猴呢也算作一米身高。而石猴吃的应该是瓜果松子之类的,就算他吃的大桃子被千里眼看到了,桃子的直径算一分米,够大了吧。按照最小的可能距离推算,假设他们的天庭就在大气层之上,应该算是很近了。内大气层厚度越500公里。一分米比500公里,相当于人们拿放大百万倍的显微镜看微生物。
          对了,不是还有一个顺风耳么?怎么他的专长不是听嘛,怎么也看起来了?那么为什么观音菩萨叫观音,不叫听音、闻声菩萨。观音本叫观世音。大家都用耳朵听,菩萨她可以用眼睛看声音。这可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神话故事很荒谬?那可能有人应该听说过“通感”这么一个词汇。我说得不是修辞的方法,是一种感知现象。就比如我,从小就这样,如忽然听到意外的响声,同时会在眼前闪过一个彩色的光团,偶尔是在脑海中出现。据说有这类现象的人,为数不算少。说不准,人类的任何想法、话语,在高级的神仙们眼里,都是有模有样、有形有状、一望可知的呢。
          且说石猴子自打出生之后,就“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跟猴子野兽们过起了真正猴子的世俗生活。小说写这群猴子们很好玩,“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简直就是一群淘气顽皮、天真无忧的小孩子。但是这群猴子还懂得现在人完全都不懂得的了高尚社会活动“参老天,拜菩萨。”社会么,就是因社而会。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叫社日。
          如果说这群猴子们是一群小孩子的话,那小说用对一群猴子的描写,其实是让看小说的小朋友们,了解应该如何生活。你看下面石猴从瀑布中蹦出来之后,张口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出自论语,说的是做人应该讲信用。猴子们听了,马上兑现了之前的许诺,尊石猴为王。石猴勇敢的替大家满足了一个好奇心,还意外的给大家发现了一个免费的精装修的超级大别墅,然后猴子们回报石猴做王,享受大王的待遇。有付出就有回报,多么美好的故事嘛。
          问题是,这个水帘洞明明有名有号,有家当,分明是一个别人的家。“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里面不但有齐全的家当,还有修竹梅花。不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而且小说没有提到有什么灰尘、苔癣。假如被人废置时间长了,应该有灰尘吧,猴子们得先打扫一下。当然,有可能在如此水源充沛的地方,起不了灰尘也很有可能。如果没有灰尘,在如此水气氤氲的地段,长长苔癣应该算是正常的嘛。如果废置时间久了,应该这个水帘洞内苔癣也随处可见吧。从小说的描写中找不到这方面的痕迹。原主人是谁呢?他们一家人怎么消失了,去了哪里?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从这个石碣上的字来判断,你看,福地、洞天,这两个字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原来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福地、洞天,是道家名词。只有具有地脉、并且地脉直通昆仑山的地方,才能叫福地;因为中国修道人的身体的脉,要能跟昆仑山的脉接起来,他才能修上去。洞天,是直通天的洞,虽在山洞,但其实在天上。修道人,修哪一个派别的道,就寻找那一派别的山、寻找其洞天,前往修道,才修的快,才可修成嘛。那里的山上,有他们那一派的神灵、以及鬼怪、禽兽。当然了,进山人家是有规矩的,而且是大规矩。
          但是猴子们就堂而皇之的进驻了。而且似乎在随后的千百年中,没有发生过产权纠纷。这可是奇了怪了,怎么就这么天大的好事儿,让一群猴子给撞上了。
          书中有答案呢。“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是这样,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思想念头、没有形状、很虚无,因而不知道应该内察自省。而当人的思想观念一变,那么外面的周围环境,马上就会跟着变化,产生人能看到、感觉到的有形的变化。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应该是可以这样主宰自己与环境,等于是一方之王。
          这石猴,有了为众但当的意愿和勇气,并且果断的付诸了行动,这就是首领气质的。如果那一刹那,石猴犹豫了、放弃了,这近在咫尺的洞天福地它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发现了。因为还有一个秘密,就是说,这洞天不一定是一直在那里存在的。就跟那些名山一样,里面有若干的修道人的洞,但是咱们几乎永远没有机会见到,只是在很特殊的时候,才会出现在我们这个空间。对了,就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
          那群猴子们,在这儿生息了不知道多少岁月,它们又悠闲、又无聊、又天真,花果山这块地方,估计哪棵树下有几个蚂蚁洞,都是门儿清的。可是在此之前,它们竟然没有想到过探寻一下这股山涧水的源头?它们不知道山涧源自哪里?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小说中有一句诗“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王遣入仙宫。”这首诗说得明白,是因缘际会、猴子该当进驻此洞;这是仙洞,不是平日人们贯见的山洞,里面以前居住的就是仙人,今天能进去的,也仍然当是神仙;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水帘洞出现、老猴子脑袋中忽然浮现的奇想,都是“王遣”,也就是上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王”在运作、在安排、通过往猴子脑袋里放置一个念头,驱动他们去发现、去入驻。
          于是石猴成了美猴王,有了王的猴子们,“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脱离了低级鸟兽的行列。美猴王,开始走上醒悟的路途。


          6楼2014-12-09 10:15
          回复
            第一回 (6)第四类接触
            此仙山照样是灵异非常,仙物丛生,不但有花果山有的珍禽异兽、仙草灵株,还有花果山没有的狮子、大象,金狮玉象,这里的狮子,居然是金色的,据说佛国世界中的生物,才都是金色的;大象,居然是玉石一样的,估计是晶莹剔透吧,据说三界之巅的生物。才是玉石一样晶莹的。这两样奇异的动物,应该是人间没有。
            仙洞门口的崖头,有一座巨大的石碑,说是三丈高、八尺宽,刻了十个字。那估计每个字儿就是将近三尺高,然后四五尺宽总是有的吧。那就是每个字都有半人高,真不知道这么巨大的石碑是怎么立起来的。
            碑上的十个字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灵台是人身的一个穴位、位置对着心脏,方寸就是心脏。斜月三星,也恰好对应心脏的“心”字。整体上这十个字,说的都是心。这句话字谜一样的话,许许多多的人都看出来了是指人的心。但是懂得修行的读者,可能更明白,为什么心是山,也是洞。哎哟,这个说起来,可就太多太多了。人心既是山啊,巨大的、阻挡你的眼界的山,压着你不让你提高的大山,看到这个心山,想到曾经修炼路上的种种不堪回首……。可是心也可以是洞,脉路一样的通道。有人心、有道心嘛。前面的老通背猿不是说了嘛,猴王出了寻道的心这属于“道心开发”。这个开发,可不是现在的经济开发,或者再挖掘挖掘、寻寻宝。开发,是打开了、生长了。
            到了洞门前,一向无惧、勇往直前的猴王,却忽然间拘束起来了,看勾多时,不敢敲门。然后还躲在一边的松树上、吃松子去了。你看出来了么,猴王已经跟洞主,有了远距离的接触了。两个人无声无息之间,已经打了照面,有了接触!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出来招呼猴王的仙童怎么说的,仙童上来就说,人家师父正在给众徒弟讲道的当儿,忽然就吩咐徒弟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咦!这不正是跟猴王在门口徘徊,连门都不敢敲一下,也不回头离去,就跳上树去等待,对应上了吗?
            还有,听闻童子一说,猴王一丝丝的惊讶都没有,也没有困惑于为什么人家师父就知道了,只是笑笑说:“是我,是我。”再有,跟随童子进洞的时候,猴王变得更加心态恭敬了,“这猴王整衣端肃”。一连串没有言语、不打照面的“默契”,已经说明了一切。这猴王的根基,实在是不一般啊。
            猴王见得师父,开始表明志向。说起来自己来自东胜神洲,这祖师认为猴王撒谎,因为这里是西牛贺洲,距离东胜神洲实在是太远。猴王就说出自己为了访道拜师、已经飘荡了十多年了。这表明了他的志向和行动,都是如一的、持久的。
            祖师问他姓什么。猴王以为是说自己的性情,便说自己没有一般人的人情和性子。这个猴王,原来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七情六欲何其淡泊。然后说起来姓氏,猴王没有父母,是仙石所生。也就是他没有人的肉身!没有肉身、吃了几百年的三界内的物质,虽然眼睛中的先天金光已经被掩埋,但是仍然本性十足,几乎没有沾染什么情。
            再对比一下樵夫、仙童、猴王。樵夫是个孝顺的君子,非常好的人。猴王要他带自己去找祖师,他就非常生气,就很不客气的赶猴王走。如按照佛家说的比较重的人情人心,贪嗔痴,他不贪,但是还是又嗔又痴的。仙童其实年纪应该不小了,只是他已经脱离尘世、悟出了心与物质的关系,“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他已经超脱了人的生老病死,“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
            这个道童,师父叫他出来迎接客人的时候,正是在讲道,听得正是入神的时候。忽然师父说有客人,并且偏偏要听得入神的他去接待。你说这懊恼不懊恼?为啥不喊别人呢?师父的话不能不听嘛,于是就出来了,这出来接人的时间里,指不定师父又讲了什么玄奥有趣的东西、偏偏自己要落下了。一出门,还没看人就扯着嗓子发起飙来:“甚么人在此搔扰?”你看,他一点好声气都没有。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他私心甚重。为啥师父不遣别人、偏偏点了他的名呢?就是因为他私心重。师父看得清楚着呢。
            可是猴王呢,一上来,没有任何攀比,三人高下立现。猴王一天也没有修道,一上来就比这修的出离了尘世的道童还境界高。怎么说呢,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所以说,你不服气不行,猴王就是不一般,人家一上来就是高的。小说没有对三人做直接的比较,可是三个人往一起一放,就什么都出来了。这就是高明,这就是最有意境的留白。这个留白留得,啧啧,可能让有的人几百年看的也是白纸一张。
            祖师当下就知道这猴子根基实在是好得不得了。就给他取名字:孙悟空。这名字取得也是有水平极了。他是猴子,猢狲,就去了他的兽气、脱了老阴不能化育的顽痴,给了少男卦象的“孙(孙)”字,祖师说:“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猴王的心境,恰如赤子、刚刚出世的小孩、婴儿。
            然后叫悟空呢,这个“悟”字,缘之所归,恰好到了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的悟字。这就是猴王刚一入门即已经具备的境界,前面的九个境界,他已经具备了,只是没有入修炼的门,不会悟。所以他后来自称齐天大圣,虽然常被神仙们拿来取笑,都不认为他不称。
            这个“空”字,就是修炼途中,他所要识破看透超脱的屏障了。


            9楼2014-12-09 10:17
            回复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二回 (1)不一样的讲礼貌
              这孙悟空一入修炼的门,第一步,却是祖师安排其他门徒到二门外学习小学的课程,也就是现在社会上,我指的是中国大陆的社会上,最严重缺乏的礼仪常识。修炼人学什么礼仪嘛。可是中国传统的礼仪,用处大了去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几百年来的人们都不知道了。正是这个礼仪,强烈影响了中国人的举止和性格。并且,中国传统礼仪,是通往修炼道路的一个基础。懂得传统礼仪的人,会非常容易走向更高境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传统礼仪中,本身就包含着跟高层面境界相通的心灵指引的部份。
              呃,你想举出反例了——我明白。你可能想说历史上有不少怪诞的达人、隐士、高手来。啊,千万别举武侠小说中的例子,这个武侠小说不靠谱。历史上,的确有许多以次充好、以怪充高的怪蜀黍,听了俗人话就跑去洗耳朵的许由、喝点酒就耍疯裸奔的刘伶、跟猪猡把酒共饮的诸阮,反正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正的到负的、从歪的到邪的,什么样的典型人物都不缺少,品种丰富。
              正是因为这些惊世骇俗的狂人,给很多后世人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以为超凡脱俗就是惊世骇俗,以为惊世骇俗就是放荡形骸,以为放荡形骸就是跟正常人的不同,以为跟正常人不同就等同于神神经经、疯疯癫癫、大头朝下。其实这些人,是完全不入流的,在世俗中这些人就是理智欠缺,在修道上,这些人当然是与正宗的修道人背道而驰。
              这孙悟空要入修道的门,第一步就得是懂得做一个举止高贵的人,起码得是一个看上去举止得体、行为正常的。
              修道中,很多道理和一般人所认为的,都是反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反么……其实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上的、一个是向下的。因为朝下呢,人人都看得见,所以人人都以为跟常理相反是大头朝下呢。而这个朝上呢,朝上的人们很少能看到、看到了也很难懂,所以基本忽略这个方向。所以么,那些总想标新立异的傻子们,就以为大头朝下是头顶青天呢,于是乎做出种种超乎正常人的愚昧行径来,贻笑千古。
              到得现代,中国人已经基本没有中国的传统礼仪了。所以到得现代,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中国传统的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传统礼仪中,规范举止的心境的要求,比举止还重要。顺着这个心境的礼仪举止,那可真是天人的高雅与境界。
              所以孙悟空第一步就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并且如何说话、如何讲礼貌,是每日的必修课,“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你看,每天首先就是礼仪方面的。其次才是将经论道,然后还要学习文化课、写字。当然了人家写的是毛笔字。最后一个修炼项目才有意思呢——焚香。焚香跟修炼有什么关系了?世人么,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要烧香拜神仙、或者央求神仙。现在孙悟空这帮修炼的,已经是半神半仙了、真正的神仙就在堂上,天天在一起、天天教他们,用不着点着香许愿、隔空传话吧?
              在修炼上焚香的用途很多,不说了。但、就说我们世人,焚香也有通灵的用途。中国传统文明,整个是一个意念驱动、心意运作的庞大体系、一个虽然看不见但是特别庞大的层层迭迭的交互运作的体系。
              这个祖师,名作菩提老祖,菩提是来自印度的佛经中的外来词汇,这个祖师么,徒弟们显然又都是道人。描写他的诗也非常清楚的说他是金仙,“金仙”、“全气全神”、“真如本性”都是再清楚不过的道家名词。但是同时,“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空寂”、“法师”同又是再清楚不过的佛家的名词。可是他的徒弟们修习的礼仪,明显又来自儒家。哎哟,这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几百年来一些人认为的三教同堂?
              是就怪了。其中有一个词暗含了谜底、能解开这个谜。“历劫明心大法师。”“历劫”呀!既然他不生不灭、既然他全气全神,既然他与天同寿,怎么还能称得上历劫了呢?对于这个跟天地等同的神仙,怎么才算他跨越了劫,他跨越了什么样的劫?什么样的劫,对于他才能称作劫呢?
              那就是天地的毁灭与重来。
              太厉害了,真的是太厉害了!诸位,你知道这个宇宙什么时候毁灭的,重来之前是怎么样的?没人知道。但是他的历史,跨越了这个劫数,而这个宇宙中所有的神仙、都不可能知道,那么也不可能知道这位大觉金仙他到底是起源于什么时候、他的真实来历。
              你别看他“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似乎是释道儒三家掺合,其实根本不是的。他所讲的法,是释道儒三家都不曾教导的、是他独此一家的,“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这个“开明一字”是什么?开的是心、明的是心、这一字就是心字,这个皈是心的皈、这个诚是心的诚、这个理,是从心上入手的理。
              我的天,实在是太厉害了。所以说。这个孙悟空听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10楼2014-12-09 10:17
              回复
                第二回 (2)四门皆空空
                关于这个看上去似佛似道、可佛可道、其实非佛非道的菩提祖师,有着一些天大的秘密,不能说,都不能说。
                关于这个孙悟空修道,他虽然在距离东胜神洲遥远的西牛贺洲,实际上他只是元神离体了。他跟花果山水帘洞的对映关系一直都没有断。当然我是有线索、有证据才这么说。虽然他在这里,实际上他一直在那里。看起来我说的怎么跟那些蹩脚功夫片中的高人角色一样、玄玄乎乎的?往下慢慢看,你就会看到为什么了。
                师父责问悟空同学,为甚不守礼、颠狂跃舞。固然,只有对听闻了道法感受到那种霍然天开的畅快与敞亮的人,才会知道悟空为什么喜悦得几乎要发疯。悟空抑制不住的踊跃于师父的妙音,这个事儿,表明了悟空的节制能力有所欠缺、自控能力不足,这个小缺点,基本上可以说贯穿了他整个的修道过程。当然了作为一只猴子,天性顽劣、缺乏耐性是天然的。可是走了修道这条路,就是要逆之成仙的。什么叫逆之成仙?就是跟宇宙的物质结构与演化顺序相反,从最底层的物质、品性,把对立的中和、演化、一层一层的往上升华、变成更高层的、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往上走。因为是跟宇宙的成住坏灭规律逆反的,逆流而上。所以叫逆之成仙。逆流而上的途中,就是一层一层中和湮灭、就这样一层一层的脱壳、一层一层的去掉那些属于低层动物的特性、属于低层人的特性、就这样一路的走上去。这就是路嘛。
                这个逆天而上的方法,就是老子先生所说的道、耶稣先生所说的道路、释迦牟尼佛所说过的佛法,这些呢,统称为——心法,用心驱动物质、驱动七情六欲的分解演化,这是每一个修炼路途上不传之秘、完全凭悟性获得、一点一点的积累。修行中,哪些想法是应该坚持的、哪些想法是应该摒弃的、哪些想法是应该绝对不能让它占据头脑的,您分得清吗?哎呀等不到您回答,咱就知道,您分不清的啦。怎么分清、分类梳理,怎么演化、合成,那就是不同的修炼的法门了。


                11楼2014-12-09 10:18
                回复
                  一个喜不自胜、手舞足蹈,已经让悟空暴露了、他的宇宙中、出现了他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跟他七年之前的不知喜怒的淡然宁静比起来,悟空一方面修道在提升,一方面,在不知不觉的下降。
                  然后祖师就询问悟空想学什么道,懵懂的悟空说,只要是有些道气儿的便想学。祖师就给孙悟空讲了道和道的不同,分为四类:术、流、静、动。祖师这一番理论,可真是算作又一次的石破天惊。他这一番理论,括尽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层次化生态分布。
                  “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现在日常人们最熟悉的这些算卦风水占仙一类的,在一般人眼里是非常吸引人,但跟修行完全没有关系,甚至连延年益寿都不能,这是术字门。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看来诸子百家、乃至医学皆属于流字一派的。但是这个祖师说出来一个吓人的观点,按照他的说法,竟然是释家、道家也属于流字一派,想长生不老也似“壁里安柱”,终究有一天会随着大厦倾塌、化为朽木。不是说释家、道家都是修行的法门吗?!怎么在这位祖师的面前也如此的不堪?不是《西游记》中写得很明白吗?不是释迦牟尼佛就在他的西天,唐三藏去他那儿取经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这祖师轻轻巧巧的几句话,威力却如同炸雷。
                  “静字门中之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这一类属于中国本土的道家传统养生。也是达不到长生,如同“窑头土坯”一样。不是他不正统,是因为他“未经水火煅炼”。
                  “动字门中之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这一类的想要长生也是妄想,如同“水中捞月”。
                  到此为止,这位祖师清楚完整的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全部的跟修行有关的门派学说。按照他的看法,没有一个是实际修行的。太可怕了,你不觉得吗?
                  特别是他对释家、道家的评价,惊天动地,瞻前顾后、古往今来、历史上独此一家。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千万不要来找我算账,不是我说的。但是,我觉得,很可能人家说的是实情,就算找到祖师本人、找到吴承恩老先生本人辩论也没用,说不定人家几句话就把你给震惊得肝肠寸断、七窍流血了。
                  单就这四种类别的文化,就足以穷尽一个人的一生去追究。简而言之,这些都是文化,都有符合修炼的因素,如果被神仙注入深层的内涵、铺就出来那些细细的脉路成为宽阔的大道,也一定是可以修炼的。但是这些只是文化、没有准备用作修炼的路途。
                  就连佛门的参禅打坐、道门的清静无为,在祖师的眼里,都是不长远的道行。为什么?祖师说得清楚明白,“未经水火煅炼”。这一句“未经水火煅炼”,等于是已经预言了孙悟空今后会走的修炼的路上会发生什么重大变故,以及有什么用途。
                  这个菩提祖师,教过的徒弟成千上百,看结果,似乎只有孙悟空一个算是得了真传。


                  12楼2014-12-09 10:18
                  回复
                    第二回 (3)悟性呀悟性
                    菩提祖师道尽天下流派,悟空却一个都不想学。这时候,祖师颇为惊讶,就很反常的一跃而起,跳下高台,呵斥猴子:“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然后急翘翘的上前,用戒尺敲了悟空的脑壳,三下。然后背着手走入里面、关了中门、悻然而去。估计是祖师的样貌显得空前的懊恼、估计是脑壳敲得比较响亮、估计是祖师从未表现得这样的生气,吓得一帮子徒弟们心惊胆颤。七嘴八舌、都埋怨悟空跟师父冲撞顶嘴。然后的情节发展这里就略过。反正是悟空得到了祖师传授的不传之秘。
                    回过头来看祖师对四种道门的描述之妙。术字门祖师未作任何描述,因为跟真正的修道没有关系。流字门祖师比作“壁里安柱”。这个比喻有趣,把释道儒阴阳墨医等都比作一个大厦的柱子,柱子可以增加墙壁的稳固,但是不能延长大厦的寿命。什么是这个大厦呢?这个大厦就是文明体系。一个文明体系,是多层的,每一层都有支柱,只是它也免不妥坏和灭的规律。把释道儒比作大厦的支柱,甚有意思,那就是说,他们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份,没有真的超凡、也没有真的脱俗。
                    把静字门比作窑头土坯,这个值得品味。窑是烧制砖瓦、瓷器的地方,经过烈火烧炼、再经过水淬火,就不再是松软不成形的泥土,泥巴脱胎换骨成了器物。但是放在窑头的土坯,那可是身在熔炉边,却在熔炉外。那么,静修的人就是指这个土坯了。人身就是泥土。这个“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却是不入修炼的熔炉!那什么是熔炉呢?哎呀,这真的是一个天机呀。还是不要一下子说破的好。好让诸位们有机会慢慢的琢磨、慢慢的品味。
                    动字门之道,祖师说它是“水中捞月”,怎么叫水中捞月呢?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可是诸位想过没有,“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为什么被比作水中捞月,什么是水,什么是月?这些有为的修道方法,就像是在搅动水。为什么搅动水呢?因为他们似乎看见有人用这些摩脐过气、安鼎设炉的方法,修上去了,以为是这些行为是修行的要点。那修上去的结果,就是月亮。这个月亮,就是过去真正修道人修出的丹。可是这个丹,是修道人意守出来的,用真念意守出来的,并不是依靠那些有为的活动。那些修道的过程中的有为的活动,只是辅助的,可有可无。
                    这四种无用的修行方法,估计就是祖师之前的徒弟们津津乐道的方法。是以祖师说出来的过程中,众弟子们沉沉的一片,估计早就听习惯了,估计早就以为这些就是修道了。是以祖师一对悟空发嗔,众弟子们都以为这个鸟悟空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啊,师父这么多的道门都不肯修习,死猴子你是不是有病啊?啊!怪不得师父专门窍他脑壳,估计是师父都认为这厮脑筋有毛病了。


                    13楼2014-12-09 10:19
                    回复
                      继续!
                      ...................................
                      “所以说,悟性不行就是麻烦事,徒弟们修的累,师父教的更累。“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而实际上,当祖师一个道门一个道门的讲述的时候,实际上,对孙悟空的悟性的考验已经开始了!
                      祖师提及的每一个道门,却都是世上人都知道的,也是世上人们觉得神奇有趣的。每一个方法,都足以对悟性不够的人构成陷阱,让他们一头扎进去,再也上不去了,修行的路到这个坑坑就为止了,圆圆的坑口,构成一个完美的句号。可是孙悟空不一样,等到悟空直奔长生不灭的目标而去,其实祖师已经知道,这猴子本性高洁,不为世俗观念所迷惑。于是就做生气的样子,叱责他、敲他的脑壳。这些反常的嗔怒,都是对悟空接踵而来的考验,看他是否会被表面的言行所迷惑。而这猴子,不愧叫作悟空,当即就看破物质层面,当即就明白师父的真正用意,悟性实在是了得。
                      悟空三更跪在师父床前。祖师又呵斥于他。这是再一次的考验。看悟空是否会对悟空自己的认识会产生困惑。是的,在压力面前、在真实感超强的考验中,太多人会怀疑自己的正确判断了,太多人会放弃自己了。只是悟空毫不犹豫、守定终极目标,这些考验对他构不成考验,孙悟空顺利通关。
                      于是悟空就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大道真传。他获得的这个道,书中表述的非常清楚,是丹道。“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好向丹台赏明月。”白天讲道的时候,师父说得明白,月亮不在水中在天上,修道人的丹台,小腹部位的丹田,就是丹台。这个修炼人修出的丹,就是明月。那么很自然的,人的天就在人的体内。如何出丹?“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师父传授的真诀,日日诵念,用于判断、并且用于屏除私心、杂念、邪欲。屏除了邪念杂念的人,自然内境清凉,与天地之道契合,这时候,人就会结丹。啊哈!“自有龟蛇相盘结。”原来龟在悟空的体内。“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这是过去道家修道的名词术语,就是下面所说的“攒簇五行颠倒用”逆五行。
                      逆五行,可不是说逆反五行生克的理,不是说金克木变成了木克金,也不是说水克火变成了火克水。这个逆,是上下的逆,不是左右前后同一个层面的逆。五行生克,是指同一个层面中的五行的运作规律。可是,这个世界不同的层面中,其五行,不同层面的五行之间,也存在上下制约、联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物质演化、是时空之间运作的机理。应该过去没有人探讨过逆五行吧?历史上古籍是没有具体说过如何逆五行的。其实是这样逆的,就是前面所述。这个世界的分层结构、按照五行之理运作,同一个层面的五行是相生相克、不同层面之间的五行、其想生是下行衍生、上行演化,往下衍生,对宇宙来说就是太极生两仪的往下分化、组合,对人来说就是出生。往上演化,对人来说就是修行,对木头来说就是燃烧。就像传说中的六道轮回,具体怎么轮回?它蕴藏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中,有的可见,更多不可见。
                      祖师的口诀说了,龟蛇盘结就可以达到性命坚的效果,这就是延长生命了、长生。人体内的物质可以逆天升华,那就是造世界一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呀!升华了的身心,自然进入超越凡间的时空体系,那对于世人来说,就是长生了。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嘿!金莲圣胎、元婴出世,说得实在是翔实而又翔实,真机中的真机。不多说了。短短109字的显密圆通真诀,道尽了修道的机密。”


                      14楼2014-12-09 10:19
                      回复
                        第二回 (4)一伸脖子就露项
                        这个悟空,为寻道花费了十年,为得道修行了七年,得真道之后仅仅修了三年。看来只要是点破了那一层迷,修道的步伐是加速度的。
                        过了三年,祖师又跟徒弟们说法。照例,面对大庭广众的徒弟们,祖师只是讲一些皮毛肤浅的内容,反正是徒弟们听着津津有味,说给他们听就是了。小说中有一句话,说这个祖师对徒弟们谈的是公案比语。公案比语,这个可是禅宗的徒众们获得灵感的唯一手段呦,偶尔谁能说出点玄玄乎乎、粘粘糊糊、迷迷糊糊的特异造句来,那可是徒众们的宝贝。可是《西游记》写得清楚明白,这些都是不入流不入门不登大雅之堂的皮毛的皮毛。是祖师面对一群悟性差差的徒弟,聊以打发时间的。
                        所以说得多了,可能是祖师也觉得无趣,就问起了孙悟空修行近况来。悟空:“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悟空晓得了物质逆转的合成原理,身体很快就这样转化到高层物质去了。祖师因此总结说:“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悟空还在三界之内,怎么就已经有了神体了?就是这个原因。的确如我所推论的,修道就是物质逆转成住坏灭的规律,从濒临灭的地步,止住变坏的败落,走向永驻的青春和生命、抵达佛和仙的正果成就。厉害不厉害?真正的修行是不是真的很厉害?他是不是高级无比的高科技?
                        但是祖师不是为了听一听悟空的成果,是为了点醒他,往前走还有险关要隘。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一听自己这么得意的修行成果,师父居然说前面还有凶险的关隘,当即就傻了。当然他不服气、认为师父说得,不符合自己的修行心得和高见。就跟师父争辩起来了。
                        “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你看,悟空从三年前师父教授他的口诀中,悟出了要害,却没甚么进步。不知道修行的每一层,都是要从头悟起的,于是他对自己这点小心得、小收获,恋恋不舍,不肯前行。悟空的修行,已经进入了迷茫徘徊期。
                        悟空不知道,修行就是“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你忽然一个陌生的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地狱的地界爬了上来,到得人家这一境界、这一个层面的时空,根本就没有你的位子,你的吃喝住用、你的物质循环,都没有。你凭什么去人家那里夹三儿么你?你是哪一壶?人家看你就是觉得你灰不溜秋的、脏兮兮的、很不顺眼的。正因为如此“丹成之后,鬼神难容。”
                        这是其一,其二,这个孙悟空没有人身,没有人身却入了修道的行,这肯定是犯禁的。就算他根基再好,没有人身是不准修行的。所以说,祖师要传他变化之法,可以变化出人身来,等于说他的体内有了人体的结构、有了人形。
                        两个原因并发,于是人修行途中就有大劫难了。于是孙悟空就被吓得毛骨悚然,赶紧跟师父讨教躲避三灾之法。到得孙悟空今天这光景,师父只传授他口诀就行了。因为他已经是百窍皆通,一点即破。悟空很快就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
                        然后孙悟空接着学到筋斗云的时间间隔就更短了,估计离他学习掌握七十二般变化不会超过几个月。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都是祖师主动教他的,悟空修道的前十几年、跟后三年相比真是莫大的变化。得道长生、七十二变、筋斗云,这些神奇莫测的功夫,都是在短时间掌握的,而去都是师父主动传授。但问题是,师父一传完他,他立马儿就开始露项了——炫耀。而且他一开始炫耀,师父立马儿请他走人了。
                        这说明什么?孙悟空并非一般的修道过程,他的基础本来就是在那么个档次的,只是他被后天的水谷物质掩埋了一下下,导致本能丧失。况且就算他没有丧失,他本来也是不懂得运用的。师父因势利导,点拨了他,重塑了他,给了他一个坚实的基础——物质逆转、从而长生不老,让他学会运用自己的本能。
                        师父为何一看到悟空炫耀,立刻就要他打道回府去?师父是这么说的:“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其一,孙悟空有了炫耀之心、已经开始会起贪念了。还记得孙悟空头十年寻道、以及初次到得这个祖师门下的时候,他是何等的淡泊、连生气都不会。那么是什么导致他档次下降、名与情的追求上升了?要知道,整天跟悟空一起厮混、形影不离的,就是祖师的一众徒弟、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孙悟空不知不觉的被熏陶沾染了很多人情的东西。其二,人情中的妒嫉、贪婪,不但会传染了他,还会指使别人要了孙悟空的命。祖师的话,还有更多很深的意思,就不多分析了。
                        祖师说:“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这个祖师,一看到孙悟空炫耀功夫,当即就做下决断,而且如此仓促,到底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以祖师的无边法力,难道都不能帮孙悟空摆平?


                        15楼2014-12-09 10:20
                        回复
                          第三回 (1)忽然就变了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古典小说,一般都章回清晰,这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个特点。但是这种章回体小说的章回设置,《西游记》是一个登峰造极的。这个《西游记》的每一回,相当于一个回合,就跟E文中的Round意思很相似,但是强调的更清楚,这是一个完整的开与合。怎么开,怎么合?心智打开,漏洞合上;悟性打开,演化一层物质合上升华提高了。
                          也因此,本小说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也就对应了九大层的提升,每一层还细分为九重小层。不信的话你可以细细的一回一回的品味一下。
                          这个猴王回到花果山,就开始穷兵黩武起来。可能是一出手就把一个身高三丈的大妖怪给搞定,这次的成功让小猴子们非常兴奋、放开嘴皮子、肉麻吹捧孙猴子很多天,并且成功的喜悦让猴王的自豪感、喜欢炫耀的内心马上就膨胀起来。于是脑袋一热,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他开始发展起武装力量来。
                          你瞧瞧,他们猴族,本来无欲无求的,不知道在这个灵气汇聚的花果山过了几千年、几万年的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那么久也没人来欺负它们。可是当它们的猴王出现了争斗之念,马上就养育出来一个又肥又大的混世魔王出来,把一群猴子给折腾得七荤八素、死去活来。
                          这个孙悟空除了一个心魔,但是成功的喜悦和下属们的吹捧奉承,让他心中更多的魔象向日葵一样,一起开始茁壮成长。我觉得、窃以为,这光景之下的孙悟空,随着离开心山心洞、离开心法的指引,他已经忘记了什么是修心了。于是在这个争斗之心的唆使下,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事情发生了。
                          “忽然静坐处,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如今奈何?’”
                          您瞧,我说得没错吧?在争斗之念的驱动下,刚刚玩起来竹竿木刀,就思忱着钢枪钢刀。孙悟空已经着了魔、入了邪道道儿了,他这么快就走上了迷信武力、推崇以暴制暴的路。而且,还是在没有真正的威胁产生的时候,脑袋里就不知道哪里来的念头,构造了出来一些“假想敌”出来。
                          莫说猴王自己管不住自己,修行的路实在是艰难,难在看不见、看不透的阻挡和诱骗。
                          但见大王如此忧虑,花果山的资深长老们又开始发挥独特的作用。它们告诉猴王道:“我们这山,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大王若去那里,或买或造些兵器,教演我等,守护山场,诚所谓保泰长久之机也。”真不愧是资历丰厚,这些猴子们一辈子也离不开花果山的岛屿,为什么它们知道那么多遥远的地方的事情呢?连人家两百里海域之外傲来国的国民结构都一清二楚。
                          悟空去了,图省事,把人家军火库洗劫一空便扬长而去,不但连个招呼都不打,甚至连个照面都免了。老猴们说得很清楚呀,悟空应该花钱购买兵器、或者花钱雇佣铁匠打造兵器,公平交易。但是你看这个久经修道、还颇为得道的猴王,这个当初见了祖师那般客气,当初辞别师父的时候还懂得要报答师父大恩的猴王。一转眼就变作强梁之徒、匪寇之类了。嗯,您应该还记得,这不是猴王第一次实施抢劫了。其实当他第一次遇见人类的时候,就是依靠装猛兽吓唬人、抢了一身行头来。
                          事实上,孙悟空不知道神通是干什么用来的。反正是脑袋一热,想干嘛干嘛,“无拘无束”、匪气十足。当然了,抢衣服、抢兵器这个事情,你可以说孙悟空没有经过文明社会的熏陶、没有金钱的概念、以为哪里都是他家花果山一样,想要什么伸手就行了。可是他在南赡部洲的人世间游荡十年,又在西牛贺洲跟神仙们一起修道十年,怎么说也应该有一个起码的购物常识了吧。他在西牛贺洲遇见的樵夫,人家不就是通过劳动砍柴换钱、买米买盐嘛。并且在修道期间,估计祖师和弟子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相当一部分生活用品是通过贸易的形式获取的。祖师又不是与世隔绝,认识的世人朋友应该也不只樵夫一个,哪一个应该都不是依靠暴力做贸易的吧!
                          这家伙,孙悟空这一发展武装势力,他山上居然有四万七千馀口猴子!这得多少吃喝供养啊?就算花果山物产超级丰富,因为不是凡间嘛,按照每平方公里的山林土地能养活100只猴子的极端不可能的高密度来计算,47000猴子就要470平方公里的面积了。470平方公里,这得多大的一个岛屿啊!然后居然想不到,这花果山居然还有72个山洞,有72家房客。这花果山密密匝匝,估计全都是走兽了。如果在一个层面上、合理的估算的话,估计也只有海南岛、日本岛、台湾岛这样大的岛屿,才能装得下如此众多的禽兽。
                          不过,有一种可能,别看这些兽类聚居在一个花果山,有可能是不同空间层面的。花果山本身就不止是一个层面的山,那海岛也同样不是单一的一个层面的岛。
                          总之,孙悟空,从一个修道的山人,变成了一个打劫的山贼,并且招来了一大堆臭味相投的狼虫虎豹。


                          18楼2014-12-09 10:21
                          回复
                            第三回(3)要多赖有多赖
                            第一次,老猴子们劝孙悟空去买兵器,孙悟空没有买,而是直接抢。第二次,老猴子们看大王如此豪迈的气魄,不再动员悟空去买了,那太客气了,它们献策大王去找老龙王要。你瞧瞧,想当初孙悟空的一念差,带坏了一窝的猴子们。而结果呢,孙悟空到得龙王那里,更进一步,死皮赖脸的要,要不到就发狠话威胁。
                            这个时候的悟空,之所以敢于对龙王们这样的敲榨勒索,在于他非常清楚,龙王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跟他闹矛盾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他才敢于这么的有恃无恐。
                            且看孙悟空如何耍赖。
                            孙悟空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钻入波中就到了东海海底。遇见了巡海的夜叉。夜叉不认识猴王,也不知道哪里蹦出来的一只猴子,当然了,海底下见不到猴子这种奇怪的生物。但是猴子可知道怎么应付夜叉。猴子知道夜叉是个没甚见识、也不甚聪明的,于是就扯大皮唬人、套近乎迷糊人:“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是你老龙王的紧邻,为何不识?”猴王这话很讨巧,一他是值得尊敬圣人、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怪物,让夜叉崇拜自己、而不是鄙视自己。二他是夜叉的老大的老大的老大——东海的最高权力拥有者龙王的邻居,让夜叉不敢追究他这个圣人的底细,堵住夜叉会刨根问底的嘴。三他一通牛皮之后,马上反问夜叉为什么不认识自己,让夜叉陷入自己的纠结。你看这个猴王,一张嘴就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市侩形像。
                            可怜的夜叉,顿时给孙悟空唬了心智,急翘翘的回水晶宫去报告去了。龙王一听,估计也懵了,应该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冒出来一个这么样的神仙邻居。但是既然是想不起来的神仙、又是没打过照面的邻居,总应该见见吧,人家都跑到门口来了。龙王、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迎接。啧啧,一群老实人,就这样轻易的被悟空这个泼皮给耍了。
                            见到龙王的面,直到进宫了,坐下了,人家的茶水儿也喝过了,人家实在是不知道他到底是哪路神仙。这时候,悟空不知道,神仙有着庞大的体系,不是说想冒充就能冒充的,他还没见过市面哩。可是老龙王知道呀,人家是正牌的神仙。之前龙王听都没听说过他这个神仙,必须得问一下他:“上仙几时得道,授何仙术?”悟空这才作出一番自我介绍:“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人家问的都是核心关键问题,悟空回答的都是云山雾罩的宏观概论。
                            悟空估计被问得心情紧张了,怕人家问多了他吃不消,于是赶紧话不停嘴的紧跟着就张口索要“多余神器”,为什么要找龙王索要呢,因为他就是冲着龙王的富有来的,“久闻贤邻享乐瑶宫贝阙”,不是有钱人我还不来敲诈你呢。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龙王一听悟空说得“久闻”、“享乐”,心里就慌了,马上就明白今天这是遇见刺儿头一个,悟空这么说,分明是透露着、散发着毫不掩饰的不平衡心理呀,这分明就是因为妒忌才来的呀。龙王合计,就算没有东西给他,也要让他拿走点东西才行了,因为这猴头已经先行下了定论“必有多馀神器”。
                            大捍刀、九股叉、方天戟,人家把一个又一个的重武器给他拿上来,孙悟空就是不要。九股叉三千六百斤重、方天戟七千二百斤重、就这孙悟空还嫌弃轻。
                            一来,通过掂量武器的重量,龙王也看出来了这个浑球的确是个有道行的浑球。武器越重,说明孙悟空身体细胞成份的密度越大,层次越高,你可能不明白,龙王是明白的。二来,也是这些武器跟孙悟空无缘。悟空来的地方就跟这些武器不沾边。不是一个体系的。
                            要说武器,人家龙宫里再没有比这根方天画戟更沉重的了。但是孙悟空依然不依不饶的,既然来了,就没打算空着手回去,计划中也不存在“要不到满意武器”的这一条。于是孙悟空还假惺惺的说打算付钱购买:“若有可意的,一一奉价。”他以为龙王跟世上那些商贾一样、是想坐地起价、囤积居奇、想要高价钱呢。但是人家确实没有了!
                            估计是悟空一听龙王说:“委的再无。”马上就恶向胆边生,就要跟人家翻脸。一看这架势不对劲儿,一直跟在龙王后面的家眷们立码儿知道紧要关头到了,于是急中生智,赶紧出来缓解气氛。龙婆、龙女道:“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
                            你瞧,你瞧,你瞧人家龙婆龙女是真正的神仙,悟性真是好的不得了。人家会观天意、会察地情。如果是修道之人,应该知道,这就是会体察天地之变,那种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的变化。周遭的环境、人和事,出现的任何异常的变化,修道人都会体察到里面是兴妖作怪、还是天意安排。明明白白面前来了一个孙泼猴,龙婆龙女看他这般的死皮赖脸的就是不肯走,人家没有跟孙悟空一般见识,而是联想到了定海神针最近的不寻常瑞气升腾,可能跟这个孙悟空有先天的关系。
                            孙悟空怎么会跟这根定海神针有先天关联呢?他的出生地花果山,“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如果说孙悟空的元神是身体的大地之根,那这根金箍棒就是他心海的定海针。现在的孙悟空,是典型的心海未定、波涛汹涌;加上他的魔性之火已经凶焰万张,恰正是祖师说过的水火未济。前面灭了一个混世魔王,但是未来的路,还远着呢。


                            20楼2014-12-09 10:21
                            回复
                              第三回(5)不算不知道
                              话说孙悟空淳朴天真的小时候,想到猴生的无常和短暂,曾经一心的去求道,为了寻访真仙真道,不惜冒险远足、涉水跋山。为了访道的猴子在人间苦行十年,也初衷不改。
                              现在他学了真道,得了神通,全世界可以一盏茶的功夫跑个来回。你看他,反而不走正道了。按着他的初衷,他学得了本领之后,解决了交通的大问题,应该继续寻访高人、继续深造,至少也应该跟高尚的人、修道人交往,就像小说中写得“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
                              不!现在他有了本事了,改为寻妖访魔去了!他现在整日价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结交了一帮子魔王,还跟它们称兄道弟,号称“七武士”。七武士是我给它们取得浑号,不是它们自称的。“日逐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孙悟空跟一帮妖怪讲文,会讲什么“文”呀?你相信它们会在一起研习君子之道么,得了吧,估计也就是整天在一起胡扯瞎说,互相吹捧,什么文学艺术、文化历史,估计都是用来给脸上贴的金片片。一帮妖怪在一起论武,又会是什么呢?我猜测主要就是讨论如何打打杀杀。
                              本来么,花果山的猴子,都是素食主义者。孙悟空同样是自出生就吃素的。但是自从孙悟空结交了这帮魔王,就开始杀生了,请这几个妖魔吃肉,为了吃肉就杀牛宰马。本来,这帮猴子尊敬天地与四方诸神,是通过行礼作揖,现在也改用肉食祭天享地。
                              杀牛宰马也就罢了,解决吃喝的基本问题,有业力产生,但不算什么大不了的过错。有一天孙悟空喝醉酒睡着了,魂灵儿朦胧中被阴差给抓走。然后孙悟空第一次恼走性来,一个不知气恼的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小性儿起来。然后孙悟空二话不说就把两个阴差给打死了!这可都是跟妖魔混朋友混出来的魔**?反正是自此之后,孙悟空就变得易怒、嗜杀,不喜欢讲道理了,遇到棘手事情,一概通过杀人的手段搞定。你说一个修道人堕落到这境地,算什么呀?
                              话到这儿,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说说。第一个是孙悟空、金箍棒的无级缩放功能,人类是没有这功能了,只有我们放在电脑中的照片,可以用电脑模拟一下缩放功能,而且缩小放大的倍数都是收到限制的。电脑图片小到一定像素数的时候就看不清了,视力再好也看不清,拿放大镜也不管用;放大到若干倍之后,像素放大失真,无论用什么插值算法也无济于事,挽回不了的放大失真。
                              据说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孙悟空身高不足三尺,就按照三尺算,约为0.933m。孙悟空可以变幻放大到万丈,约为31100m。就高度而言放大倍数粗略为3.34万倍,就体积而言放大倍数粗略为3.7万亿倍。孙悟空的金箍棒初始直径是一丈,约为3.11m。小说中提到最小可以缩小到绣花针的大小,绣花针的直径约为0.1cm,即0.001m。直径缩小的倍数为3110,体积缩小倍数为30亿。体积反映密度的变化。孙悟空、金箍棒都没有因为放大而密度被稀释、也没有因为缩小密度被增加,这个可就有意思了!修道人、修道人的神器,可以超越这个物质世界的规律呀。
                              第二个事情是孙悟空的魂魄被阴差勾走,照理说,这个阳间的物质不会跟着他的魂魄一起被带到阴间的幽冥界的。但是事实上,孙悟空和他的绣花针宝物,一起到了这个幽冥界,而且到了阴间的这儿,孙悟空居然还有力气挣脱阴差、金箍棒居然还能打死人。这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孙悟空和他的宝物金箍棒,是超越阴阳两界的,的确是不服从阴阳界的规律。
                              其实前面说这两个事说了这么多,只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孙悟空说的那句话:“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前面讲那些,只是为了从一个侧面解释这一句话。不然很多人不知道具体什么是“不在五行中、超出三界外”,也不知道“不伏他管辖”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金箍棒可以根据孙悟空的需要缩放,说明金箍棒是能听懂孙悟空的话,而且能跟孙悟空的意识沟通,并且它可以自主改变自己的形状大小。金箍棒还没有见到孙悟空,在孙悟空还没有到东海龙宫之前,甚至远在老猴子们建议老孙来水晶宫之前,就预先知道了孙悟空将要到来,它提前几天就开始熠熠生辉的兴奋起来了,这说明金箍棒有宿命通呀。小说中交代的非常真切————龙婆、龙女道:“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
                              你说这金箍棒,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宝贝吗?它是一个比孙悟空更高级、更厉害的家伙!
                              关于金箍棒,东海老龙王还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莫说拿!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皮儿破,擦擦儿筋伤!”这句话有什么奇怪的呀?奇怪就奇怪在:一,孙悟空刚刚抡起来,还没有发生过用金箍棒打死人的事情;二,在大禹之后、孙悟空之前,没有人能拎得起来过这根超级大的神珍呀!怎么会他这么确定这神珍会杀人?
                              龙王这番话,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历史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候,也就是只有大禹本人能使用的动这根神珍,但是历史传说中一定发生过大禹用这根神珍降妖伏魔的事情,那些兴风作浪的妖怪们,被这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皮儿破,擦擦儿筋伤!”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老龙王本人、或者龙婆龙女有宿命通功能,他看见孙悟空拿起来这根神珍的时候,就一下子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孙悟空与这神珍将要发生的经历,以及种种的杀生作恶、降妖伏魔……


                              22楼2014-12-09 1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