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书吧 关注:14贴子:295

【进程】被亚努斯遗忘的一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会有很多杂七八糟的收集。
英国人的布丁球→_→哈哈哈可甜了外面撒了糖霜里面是融化的奶油。之前吃的烤布丁也可好吃~吃饱了我再写最近的进程(* ̄) ̄*)呱呱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03 08:06回复
    前一阵读一本书,探讨如如何根据一个英国人说话用词来判断他社会地位,其中提到了饭后甜点。“饭后甜品”有几种英文表达,比如“pudding”,“dessert”,“sweet”,还有“afters”。那本书上说,如果你听到某英国人用“pudding”这个词,说明他社会地位不低,至于用“dessert”这样的英国人,大概是贫下中农了。
    霍格沃兹餐桌上怎么少的了布丁呢!甜甜甜糊一脸糖霜的布丁。抖森就是爱吃布丁的英国人(* ̄) ̄*)
    说到抖森就会想起伊顿公学。其实H校的原型可能就来自伊顿公学,书中还做过隐形的对比,说明在英国里H校是如同伊顿公学般最一流的学校。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03 19:26
    收起回复
      “ 在英国,由牛奶、鸡蛋、砂糖经过烘烤而凝固的甜点统称为Custard。乳脂蛋糕(Trifle)专指蛋糕和果冻的结合,而布丁的定义最为宽泛,通常以蛋、面粉与牛奶为主要材料,可蒸、煮、烤,可融合各种甜点的做法,因此花样最多,西米布丁、巧克力布丁、牛奶燕麦布丁、粟米布丁、酥皮水果布丁、面包奶油布丁、红茶布丁……
      据历史学家考证,布丁是从古代用来表示掺有血的香肠的“布段”演变而来的。这种食物是否英国人发明,至今没有定论。但英式早餐中至今仍保留着一道叫“黑布丁”的菜,主要原料是动物的血,然后加入绞碎的内脏、肉、猪油和谷麦、洋葱、黑胡椒等制作而成,略带咸味和血腥味,实在是重口味。
      布丁真的更像软面包。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03 19:28
      回复
        【关于伊顿公学】
        H校这样的寄宿学校来源于英国人所说的“公学”。在英国,“公学”的“公”是指学校对任何能够付得起学费的学生开放——相当于私立学校。英国的阶级限制仍然可以从受公学教育和综合性中学的人群中划分,虽然并不严格。
        H校接纳所有大不列颠地区的学生,似乎更像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但是隐约的阶级划分却在学院斗争中体现出来。
        我一直很好奇H校学费怎么算的,袍子费,书本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伙食费以及学费似乎从来没有算过。
        大不列颠每一个出生的小巫师都在H校预备名单里写下了名字。哈利收不到入学通知书,通知书像催命符一样涌来一定要交到他手上。真的很强制教育啊。
        图为伊顿公学校貌。H校原型安尼克堡建于11世纪,伊顿公学建于15世纪。但是感觉建筑风格还是挺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03 19:48
        回复
          【历史这段真的很像H校办学之初遭到的阶级理念分歧
          然后ss不是离校了吗?H校变成全民性的综合类高中,但是s院一直想要复辟成为纯血专属的学校】
          学校历史
          伊顿公学,于1440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创办,素有"绅士摇篮"的声誉。这所学校,名为“公学”,实际上是一所私立中学。 亨利六世将之命名为“公学”的原意是为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让贫穷孩子也能进入该校读书,作为进入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的预备学校。
          不料到了17世纪,伊顿公学反而逐渐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因为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为荣,争相入学,形成一种高贵气氛,平民子弟反而可望不可及,致使该校逐渐变成一所等级森严、面向贵族子弟开放的学校。
          近年来,英国私校都从以前的男女分校纷纷改为男女合校,但伊顿仍保持男校制不变。这所私立寄宿制的男子中学目前有约1,400名13至18岁的学生,都是由中学读到大学预科的男孩。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03 19:55
          回复
            【咦好像变成了英国文化收集了】
            【注册!呵呵呵!出生后就要注册上学!罗琳肯定借用到了H校上!】
            录取原则
            伊顿过去是贵族学校,世家子弟出生后即要注册。现在,学校里的贵族所剩无几,所以“贵族”实际已变成“昂贵一族”的代称。伊顿属于私立学校,原则上是面向公众招生,但要符合“财”、“才”二字才行。一个学生每年两万多英镑的学费(包括住宿费),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据统计,英国每400名男孩中,只有一名能进入一般的公学读书,但要进入伊顿公学的,则每1,500名男孩中才有一人。有些英国的名门望族为了让子弟能进入伊顿读书,每当有男婴出生,便凭"出生证"向伊顿公学报名排队, 希望到孩子长到12岁时能够入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03 20:00
            回复
              对呀住宿费呢
              上H校这样的学校应该很费钱,真如伊顿的话韦斯莱一家吃不消的-_-。
              但说不定有魔法部扶持,为了让小巫师都受到教育减免了大部分学费。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03 20:03
              回复
                【国王奖学金的设定好可怕!一下子穿越回中世纪的感觉!
                可以理解为就是“级长”吗!
                但披风实在!(~o~)!!】
                校奖学金
                伊顿的奖学金分为两种:“国王奖学金”(简称KS)和“欧彼德奖学金”(简称OS)。
                国王奖学金
                国王奖学金获得者可免5年学费,全校有70名,每年级14名。每年入学的新生中,只有得到私立小学校长推荐的100人有资格参加竞争。获得国王奖学金的男孩不仅增添一件潇洒的披风,还有其他高人一等的待遇:搬出普通宿舍楼,住进学校中心庭院的“老校舍”,在专用餐厅就餐。据说,那里的有些食谱,沿用的是16世纪宫廷的烹调方式。
                欧彼得奖学金
                如果说国王奖学金代表着入学时的佼佼者,欧彼德奖学金则标志着在伊顿竞争中的优胜者。欧彼德奖学金年年颁发,3种情况可以获得。
                一是已考上国王奖学金,但不喜欢在“金丝雀笼子”生活的学生,可以申请自动转换成欧彼德奖学金,搬回到原来的宿舍楼。
                二是每年全校各项考试中成绩最优秀的13名学生可获得“卓越者”荣誉,连续3次或累积4次成为“卓越者”,可以获得欧彼德奖学金。
                三是是由于某种特长,校长特别授予欧彼德奖学金。这是一种纯粹的学术荣誉,没有奖金,也没有披风。
                明日之星
                在伊顿的最后一年,从各种获奖者中精选出20人为“明日之星”,名为“POP”,他们的马甲可以是自己选择的颜色。当年威廉王子就曾是“明日之星”,他的马甲是一面英国国旗。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03 20:06
                回复
                  【这段描述想到→_→汤姆·里德尔……】
                  外界评价
                  谈及校友政界成就,伊顿校友帕拉什·戴夫将部分归功于学校给予学生的自由度:“你受鼓励追求任何你可能拥有的梦想。” 按照戴夫说法,伊顿不像外人眼中那样刻板、陈腐,它允许学生“持些异议,某种程度上鼓励这样做。那对任何一个想得到领导者角色的人而言非常有用”。
                  《伊顿人的价值》一书作者尼克·弗雷泽说,伊顿相当多社团、运动俱乐部和其他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从而让学生为今后投身政治作好充分准备。“男孩子们通过竞选得到要职。因此,从很小开始,你变得精于施展魅力、拉选票、处事圆滑,”弗雷泽说。
                  英国《谈天说地》杂志的迪吉·赫德利—登特见过不少“伊顿人”,认为伊顿具有独特能力,让学生自信由内而发,不会看起来傲慢或自负(这一点或许和其对学生绅士风度的培养有关)。“你能辨认出伊顿人,因为他们会去某个场合,带着某个目标,然后径直追求,不管他人看法,”赫德利—登特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03 20:08
                  收起回复
                    【一级约250人,分出14个班也是醉了?_?
                    H校一定招不到够数教授,所以用不了这设定。
                    不然赫敏再也没法帮哈利罗恩做作业了】
                    分班教学
                    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群教育的粗略。
                    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
                    如进入第一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天分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老师就要加倍细致、耐心,有时要一对一地个别辅导。
                    对学生而言,不会因为被划入“低班”而自暴自弃。因为一个学生这科在14班,另一科可能在1班,其间的差异,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产生的是“向自己看齐”,让自己“全面优秀”的动力。同学之间也会注意到每个人各有千秋,你是“数学天才”,我是“文学博士”,增进互相尊重和友谊。每年通过伊顿考核,前几名会升入更高班。每次“提升”班级,学生都得到更上一层楼式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03 20:11
                    回复
                      很喜欢英国的大小莱顿。
                      先马克一下,写作时想会用得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AxMDQ2MA==&mid=202550380&idx=1&sn=01060c124ae2ecc050a9f2d908c27a54#rd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06 17:5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06 17:58
                        回复
                          伏尼契手稿
                          主要这篇讲了一点密码的构词法和参考,还科普了著名密码与破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AxMDQ2MA==&mid=202529332&idx=1&sn=c7d0389dfb73caeb6cb2c8e13a60fb0d#rd
                          亚努斯发现他父亲埃忒儿编写的密码,是找回失去记忆的重要线索。埃忒儿设计密码原本是用于写日记,后来和妻子通信时候改进了新版本。亚努斯为什么会对密码有印象?因为他母亲曾教过他。
                          不过他认识的是第二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2-06 18:05
                          回复
                            向埃舍尔致敬
                            特别喜欢建筑那个。
                            埃舍尔有着浓浓的魔法感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07 18:05
                            回复
                              没错就是魔幻。
                              觉得适用于魔法世界,但是巫师似乎缺乏逻辑上的教育【魔法石里斯内普的魔药逻辑→_→】,能欣赏得了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07 18: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