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se Rise就是传说中的单手电梯,绝大部分人都是看Ray Kosby的教学《Impossible Card Magic》学的,我也不例外。我很喜欢这个手法,前段时间有幸能和来自香港的Kelvin Chow交流这个手法,以下文章是Ray Kosby写给Kelvin Chow的一封信,关于这个手法的起源。
注:Kelvin Chow出过两张DVD,一张教的就是Raise Rise手法的应用,一张教的是旋转变牌。YoHoJin柳镇豪流程里旋转变牌手法就是Kelvin Chow原创的。(Kelvin Chow就是fism的CARD部第一名
)
(以下是信内容):Ray Kosby:
这个真的很复杂呀,这个手法的原创者有两个,他们来自不同国家,独自发明。一个是来自新加坡的Tan Hock Chuan,另一个是来自英格兰的Fred Robinson。
要说谁最先发布这个手法,那应该是Tan Hock Chuan了。这个手法发表在第74期《Magick》(1973年5月)杂志,由Bob Gunther发布。Bob Gunther当时在巴黎花了一年时间去学习和练习这个手法,所以可以推论Tan想应该是在1972年或更早构思这个手法的。
注:《Magick》是美国的魔术杂志,由Bascom Jones,Jr主编
Fred Robinson则把这个手法发表在《Pabular》(1975年),并将这个手法称之为Ambitious Riser。书中提到,他把这个手法应用在他的Ambitious Card Routine(阴魂不散)流程里已经很多年了。所以可推断1973年或更早之前,他就已经想到这个手法了。
注:《Pabular》是英国的魔术杂志,主编之一就是Fred Robinson本人。
两位魔术师都用这个手法来做一张牌升起的效果,而Fred则用他来做Ambitious Card Routine。
但他们的做法各有特点:
Tan:用指尖抓牌,掌背对着观众。
Fred:和普通持牌方法一样(就是Ray Kosby的方法),至于是掌背还是掌心对观众就不清楚了。
在1978年,Ken Krenzel和Richard Kaufman出版了一本小册子《On the Up and Up》。书里主要写的就是这个手法的应用,并提到手法来源于Fred Robinson。但据我所知,他们并不知道Tan。而Ken Krenzel的做法则和Tan的很像,都是指尖持牌,但掌心向观众。书中提到用这个手法做Colour Change、Split Card(一个4变两个2的效果),但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他们原创的流程,但这本书应该是第一本提到能用这个手法换牌的书了。
我对这个手法的贡献是把这个手法应用在效果更加明显的Ambitious Card(Visual)、Thought of card,Card sandwich、Stretching card、Tomand restored card。我没有《On the Up and Up》、《Pabular》、《Magick》,我是看Michael Weber和Ernest Earick学的。Ernest Earick用这个手法做Center Double Lift,这个手法从未出版。这使我开始为这个手法构思流程。
注:Ernest Earick是《By force unseen》的原著者,本书由Stephen Minch从新整理出版。
注:Kelvin Chow出过两张DVD,一张教的就是Raise Rise手法的应用,一张教的是旋转变牌。YoHoJin柳镇豪流程里旋转变牌手法就是Kelvin Chow原创的。(Kelvin Chow就是fism的CARD部第一名
![](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24.png?t=20140803)
(以下是信内容):Ray Kosby:
这个真的很复杂呀,这个手法的原创者有两个,他们来自不同国家,独自发明。一个是来自新加坡的Tan Hock Chuan,另一个是来自英格兰的Fred Robinson。
要说谁最先发布这个手法,那应该是Tan Hock Chuan了。这个手法发表在第74期《Magick》(1973年5月)杂志,由Bob Gunther发布。Bob Gunther当时在巴黎花了一年时间去学习和练习这个手法,所以可以推论Tan想应该是在1972年或更早构思这个手法的。
注:《Magick》是美国的魔术杂志,由Bascom Jones,Jr主编
Fred Robinson则把这个手法发表在《Pabular》(1975年),并将这个手法称之为Ambitious Riser。书中提到,他把这个手法应用在他的Ambitious Card Routine(阴魂不散)流程里已经很多年了。所以可推断1973年或更早之前,他就已经想到这个手法了。
注:《Pabular》是英国的魔术杂志,主编之一就是Fred Robinson本人。
两位魔术师都用这个手法来做一张牌升起的效果,而Fred则用他来做Ambitious Card Routine。
但他们的做法各有特点:
Tan:用指尖抓牌,掌背对着观众。
Fred:和普通持牌方法一样(就是Ray Kosby的方法),至于是掌背还是掌心对观众就不清楚了。
在1978年,Ken Krenzel和Richard Kaufman出版了一本小册子《On the Up and Up》。书里主要写的就是这个手法的应用,并提到手法来源于Fred Robinson。但据我所知,他们并不知道Tan。而Ken Krenzel的做法则和Tan的很像,都是指尖持牌,但掌心向观众。书中提到用这个手法做Colour Change、Split Card(一个4变两个2的效果),但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他们原创的流程,但这本书应该是第一本提到能用这个手法换牌的书了。
我对这个手法的贡献是把这个手法应用在效果更加明显的Ambitious Card(Visual)、Thought of card,Card sandwich、Stretching card、Tomand restored card。我没有《On the Up and Up》、《Pabular》、《Magick》,我是看Michael Weber和Ernest Earick学的。Ernest Earick用这个手法做Center Double Lift,这个手法从未出版。这使我开始为这个手法构思流程。
注:Ernest Earick是《By force unseen》的原著者,本书由Stephen Minch从新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