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fe253ae9c3df8dca63d8f99fd1072bf/2fa08c81800a19d8c313d95c30fa828ba61e4673.jpg)
2014年11月20日东南商报
钱夙伟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beaf754fbdcd100cd9cf829428a47be/8f9e600a19d8bc3e31185b93818ba61ea8d34573.jpg)
11月17日,一组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部分网友称下跪并非中华文明精华应摒弃,甚至有网友称之为“耻辱”。凤凰岭书院教务长韩国栋表示,跪拜目的在于“尊师重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11月19日《新京报》)
或许在现代社会,再行这样的拜礼大礼似乎略显过时,但不妨看作是一种矫枉过正。尊师重教意识的匮乏如今已成普遍现象,凭藉这样一个古朴而郑重的形式,对于日益淡薄的文化传统的回归和倡导,可以起到强烈的宣示作用。况且,“拜的不只是老师,而是失传或失落的传统文化。”
一般而言,一定的内容总要附诸于相应的形式。既是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在一定的仪式上行使这样的传统礼节,在弘扬国学渐成共识的当下,对我们的后代进行传统教育也大有裨益。
对形式的推崇,正是为了突出对内容的重视。“男儿膝下有黄金是风骨,但对父母的孝、老师的敬、国家的忠才是精神”,只有使这样的精神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真正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能担当社会责任的人。